06.12 百年交行的新難題:營收增速墊底 如何保住第五大行地位?

百年交行的新難題:營收增速墊底 如何保住第五大行地位?

最近,一則簡單的新聞報道在銀行圈引起不小的波瀾。

百年交行的新難題:營收增速墊底 如何保住第五大行地位?

核心內容就是一句話:要求銀行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計入不良貸款。

如果這則新聞是真的,那這的確是個挺大的事情,直接關係到很多銀行的利潤含金量。關於逾期90天以上不良貸款的討論,麵包財經在銀行解讀系列文章中已多次提及,最近一期的分析詳見《鄭州銀行逾期貸款五年增9倍 不良貸款認定標準遭質疑》。

賣方分析師普遍的觀點認為:這對國有大行影響不大,因為長期以來,國有銀行對不良的認定比較嚴格,90天以上貸款早已悉數計入不良。影響主要集中在此前不良認定比較寬鬆的中小銀行,但如果都按照90天以上逾期貸款全都計入不良,雖然短期會讓部分銀行利潤下降,但會提升整體銀行業的利潤含金量,實際上是個長期的利好。

樂觀的理解,這會擠掉一些上市銀行利潤表裡的水分。

果真如此嗎?麵包財經的主業是讀財報,凡事喜歡用數據說話。先來擼一擼上市銀行的數據,看看各家當前的不良認定鬆緊程度。

下表為麵包財經根據年報數據測算的A股和H股41家上市銀行的不良認定偏離度情況(不良認定偏離度=逾期90天以上貸款/不良貸款,百分比越大說明偏離度越高):

百年交行的新難題:營收增速墊底 如何保住第五大行地位?

由於一季報不披露逾期貸款情況,因此我們以2017年底的數據來計算。截至2017年末,四大行偏離度都低於1,認定確實比較充分。

共有19家上市銀行不良認定偏離度大於1,即逾期90天以上貸款沒有全部歸入不良貸款。其中,城商行11家,股份行5家,農商行2家,國有行1家。

讓我們感到頗為意外的是,竟然會有國有行上榜,一般來說,國有大行較為穩健和保守,比如工行該指標為80.94%、建行為58.5%均處於行業低位。

這家唯一上榜的國有行就是交通銀行(601328.SH,3328.HK)。

交通銀行始建於1908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2005年6月登陸香港聯交所,2007年5月登陸上交所。

我們一直沒有詳細拆過交通銀行的數據,主要是因為印象中這是一家中規中矩的國有行,雖然總市值已經被招行超過,與其國有大行的地位不太匹配,但國有大行自有其傳統,想來各項財務處理都是比較嚴謹的。

今天就重點來看看交行,這家百年大行的核心數據。

一季度營收跌幅位居A股銀行榜首:百年大行遇到新問題

翻查交行最新的財務數據,最主要的焦點其實不在於不良認定偏離度較高,而是營收下滑:2018年一季度的營收跌幅位居26家A股上市銀行榜首。

先看在A股上市的26家銀行2018年一季度的營收變動情況:

百年交行的新難題:營收增速墊底 如何保住第五大行地位?

2018年一季度, A股僅4家銀行營收為同比下滑,作為“五大行”之一的交通銀行則以10.59%的同比跌幅,位居榜首。

自2015年之後,交行的營收增幅放緩,甚至在2016年出現了負增長。下圖是交通銀行歷年營收和淨利潤情況:

百年交行的新難題:營收增速墊底 如何保住第五大行地位?

2016年,交行的營收出現了2007年以來首次負增長,營收同比下滑0.36%,2017年營收增長也僅有1.46%。這兩年的低增速或許有部分營改增的原因,增值稅是不計入財報中營業收入的。

但是,2018年一季度營改增對於同比數據的影響已經消失,絕大部分上市銀行都恢復增長,交行的營收逆勢下跌,確實有點出乎意料。

2018年一季度,營收490.99億元,同比減少10.59%,淨利潤為200.91億元,同比增加3.97%。

更值得關注的是交行的ROE。在老16家上市銀行中,交行的ROE長期處於較低的水平:2017年,交行ROE為11.4%,位居“老16家”末位;2018年一季度ROE為3.23%,位居“老16家”第14名。

可以看到,交行的營收和利潤情況都很難與其“五大行”之名相符。其實,在2015年下半年招行市值超過交行後,就有市場聲音提出了 “新五大行”的說法。

目前,招行總市值約7150億元,交行市值約4170億元,交行市值僅為招行的六成不到。2015年開始,招行營收超過交行,2018年一季度,招行營收為612.96億元,交行營收僅為招行的80%。

為什麼交行的營收會如此大幅度的下滑?來看一看營收構成情況。

利息收入和中間收入雙雙下滑

拆分交行的營收構成,主要為利息收入和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兩項收入佔比長期在85%以上。在上市銀行營收普遍恢復增長的2018年一季度,交行逆勢減少,主要是因為上述兩項收入都在減少。

百年交行的新難題:營收增速墊底 如何保住第五大行地位?

可以看到,交行的利息淨收入自2016年開始出現連續下降,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一季度分別同比減少6.45%、5.56%和2.4%。2018年一季度,利息淨收入為304.69億元,佔營收比重為62.06%,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利息淨收入的連續下滑,成為交行增收難的一個關鍵因素。

利息淨收入下滑的不止交行一家,很多上市銀行靠拓展中間業務收入來對沖利息淨收入的下降。但對於交行而言,比較麻煩的是,2018年一季度中間收入增長也不太給力。

2018年一季度,交行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為108.44億元,同比減少3.86%,出現上市以來較為罕見的下降。

下面看交行的利潤。

前文所述,交行的ROE長期處於較低水平,這其實可以從一直以來居高不下的成本收入比找到部分原因。

長跑掉隊:交行新班子如何扭轉局面?

2018年一季度營收明顯下滑,而利潤仍然有小幅增長,也非常值得仔細聊一聊。不過,這不是重點,此前在拆其他銀行的財報時,已經展示了銀行會計在利潤處理上的若干利器。作為國有大行,交行的財務處理應該還是比較審慎的,不至於為了交出短期的利潤增長成績單,刻意進行人為調節。

重點在於創收難度在加大。一個參考的指標就是成本收入比,成本收入比越高意味著獲取單位收入的代價越大。

數據對比顯示:交行的成本收入比,近年來處於行業高位,且已連續4年多呈攀升之勢。

百年交行的新難題:營收增速墊底 如何保住第五大行地位?

從上圖可以看到,交行的成本收入比從2013年的29.35%一路提升至2017年的31.85%,連續四年走高。上市銀行的成本收入比在季度之間有波動,一季度通常比較低。2018年一季度,交行的成本收入比為28.4%,低於2017年的全年水平,但比2017年一季度提升了4.27個百分點。

資產規模較大未必是成本收入比攀升的關鍵因素,資產規模更大的“宇宙行”——工商銀行最近這幾年的成本收入比實際上在走低,顯示出大行的規模優勢。

2014年之前,交行的成本收入比在“老16家”中算是較低的,與工行相差不大,而在2018年一季度則位居“老16家”中第四高的水平,同期工行的成本收入比已降至“老16家”最低。

成本收入比主要衡量銀行的經營效率,是銀行對成本控制水平的重要體現。交行近年來居高不下的成本收入比很可能是拖累其營收和利潤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在2018年上半年,交行管理層迎來了近年來較大的變動。

2018年2月13日,彭純接替牛錫明任董事長一職。2018年4月12日,顧生接替杜江龍擔任董秘一職。2018年5月31日,郭莽擔任副行長一職。2018年6月12日,交行董事會同意聘任任德奇為行長。

半年不到的時間,進行了如此密集的人員更替,不知百年交行有什麼辦法能夠提升經營效率,讓大象起舞?

其實說大象起舞,有點過分。畢竟,交行的規模比工商銀行小得多,在宇宙行面前,沒有哪個銀行敢說自己是大象。

或者,至少是保住“五大行”的名頭。現在交行的總市值只有招行的58%,再不奮起直追,萬一跌到只有招行總市值的50%以下,就太不體面了。(CBB)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