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趙啟正:擦亮一顆東方明珠

1978年,38歲的趙啟正剛剛獲得上海市和航天部“先進科技工作者”和“勞動模範”稱號,他並沒有預見不久後由“核工業專家”到“社會管理者”的轉變。他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理解,也是知識分子式的。

趙啟正:“那時候有兩點我是特別興奮的:一是宣佈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樣就把我們當做國家的主人,我們也是國家的先進部分了;第二,因為改革開放我可以和外國的同行交流了,這樣我就很容易來判斷我的科研水平,同時吸收外國同行的經驗。”

浦東成全國第一個新區

1984年,千里之外的深圳特區迎來了鄧小平的第一次視察。也是在這一年,趙啟正告別原來的業務單位,前往上海市委報到。當時,中央提出幹部提拔要“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趙啟正作為年富力強的知識型人才走上了市委領導崗位,從此成為一個城市管理者。六年後,國務院決定開發浦東,又兩年,浦東新區正式設立。趙啟正與浦東一起,開始了深化改革開放的試驗。

趙啟正:“如果這個試驗出現閃失,那整個中國的收入就會減少,所以這是謹慎的。在5個特區之後,經過了10年才宣佈開發,這是中央的一個謹慎。這樣,上海取得了一個新區的稱呼,這是全國第一個新區。”

記者:“那它的重要的意義在哪?”

趙啟正:“最初的任務就是在長江流域振奮整個流域的經濟發展,把上海建成一個面向國際的經濟、金融、貿易城市。”

日曆已更新至1993年,曾經負擔全國財政收入1/6的上海,要再成為帶動長江經濟帶的龍頭。而浦東,就是這條巨龍的眼睛。主政浦東的趙啟正只爭朝夕,沉默而實幹,他想用實幹畫龍點睛。

趙啟正:“人家也不以為你們上海浦東開發就能這麼快,就能這麼順利。在開發當中也有些辯論,比如說90年代初有人說了‘特區新區可以不搞了,你們已經很優惠了,不應該再優惠了’ ,有個大辯論。當時我說了,別忘了小平同志的教導,我們不要爭論了,悶頭好好幹吧。我跟浦東研究室說,‘這個問題不要辯論,咱們以實際行動堅持做就行。’ ”

把五個方案合成第六個方案

一個現代化的新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規劃。他們提出“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因為上海的改革不僅牽動上海和周邊地區,還要面向長江流域、面向全國、面向世界。

趙啟正:“我們沒有設計現代市區、綜合設計的經驗,我們就擺著好看,說不出裡頭的邏輯來。當時規劃請了五個國家最好的設計所,每家給一個陸家嘴的地圖,各自設計,然後拿來圖紙和模型。最後由中國設計師把五個模型的優點綜合成最後第六個模型,這就是現在做的。”

記者:“把這五個方案合成第六個方案,不會擔心有四不像的風險嗎?”

趙啟正:“這就看我們的水平了。你比如說,空氣會汙染的,人家就說了,我們這樓,風的力學上是有利的。啊?還有這麼個說法?採光,一個樓擋一個樓,陰影就來了,天還沒黑呢樓裡就黑了……這些概念我們哪有啊?所以我不敢說我們的方案就是絕對好,但是經過這一折騰,比閉門造車不知好多少倍。”

記者:“最終這個方案是嚴格按照技術、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嗎?有沒有行政(力量)去幹預它?”

趙啟正:“我不許!你沒有權力去幹預!原來我們設計的是平均20平方米一個職工,現在看來大概15個平方米就已經一個職工了,我們就細到這種程度。”

這套事無鉅細的浦東方案裡囊括一系列至今仍在全國被廣泛應用的管理思路:比如,“浦東開發不只是項目開發,更是社會開發,是爭取社會的全面進步”、“形態開發服從於功能開發”;比如“金融、基礎設施和高科技先行”,又比如“一流黨建帶動一流開發,勤政廉政也是重要的投資環境”等等。

趙啟正:“當時有很多地方(提出)叫做‘築巢引鳳’,‘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等等,我都認為這些話是不可靠、不確切的。我們就把這個建設分成什麼呢?功能和形態。”

記者:“就是說我們的區域規劃也好,其他方面的建設也好,要服從於這種功能的區劃?”

趙啟正:“不錯,功能在先,形態在後。真正建好之後還得繼續做功能開發,我們浦東是個兩三歲的孩子,他要長大的,因此給他做衣服要大一些。最後只證明(我們做的)還不夠大。”

記者:“我們現在提出來的一些倡議也好,戰略也好,是不是也適用您的這樣一個提法?”

趙啟正:“適合。就是剛才我說的,一定要注意存在感這個詞。什麼意思呢?上海到底是個什麼地方?是個交通發達的地方,是海陸空都能貫通的地方。這裡也有缺點,土地是貴的,不是按畝來賣的,是按平方米來賣的。那麼,你來不來?我把話說前頭。”

通過浦東開發振興上海

從規劃到基建,把錢花在不顯眼的地方,這是改革組織者對城市深沉的愛和承諾。浦東新區開發的第一個五年,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達到了220多億元,楊浦大橋、南浦大橋、內環線等十大基礎設施工程竣工,連接浦西、“東西聯動”,極大地改善了投資環境和城市面貌。

趙啟正:“通過浦東開發振興上海,面向世界去對話,是這麼說的。還不夠,我又說了,亞洲太平洋有一條經濟走廊,從東京、神戶經過漢城、上海、臺灣、香港、科隆坡、新加坡。他們的腹地加起來佔全世界的GDP,當時我記得是16%。一路城市一路明燈,相互映輝。那麼,這條走廊的中間點是哪兒?是上海。”

趙啟正:擦亮一顆東方明珠

隨後的1996年—2000年,浦東新區在城市基礎設施投資600多億元,建設浦東國際機場、浦東國際信息港、浦東深水港一期工程等。到20世紀末,這些重大工程,構築了現代化新城區的框架。

記者:“浦東經驗放到今天可以複製嗎?”

趙啟正:“部分可以。”

記者:“能複製的部分在哪兒?”

趙啟正:“精細規劃就要複製,功能開發和形態開發的關係可以複製。”

2017年,浦東新區生產總值超過8700億元,它的發展仍然有長足的後勁。而趙啟正,這位參與和見證了浦東起步騰飛的老人,已經遠離了那片仍然日新月異、快速發展的熱土。他有了充足的時間觀察它,思考它。

趙啟正:察哈爾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名譽主席、委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

作者:張明浩、吳善陽、傅聞捷,中國之聲記者

文章來源:中國之聲,2018-5-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