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流動性趨緊 基本面惡化:警惕“三低股”陷阱

流動性趨緊 基本面惡化:警惕“三低股”陷阱

提到“三低股”,很多投資者可能認為是低市盈率、低市淨率、低市銷率等低估值個股,想到的是機會,我們這裡提到的“三低股”則是低股價、低市值、低換手率的標的,講的是風險。

從統計數據看,目前兩市有73只個股股價低於3元,其中14只處於1-2元間,1元以下的股票有1只,由於A股也存在類似美股的退市制度,這批低價股或將面臨強制退市風險。

低市值個股多為績差股或者ST股,過去IPO停擺階段,炒殼炒差是市場主流,收益也頗豐。但2017年後這種情況發生顯著轉變,一方面低市值個股數量大幅提升,一方面炒這類股票的收益率幾乎為零,風險收益比嚴重失衡。

今年以來市場交投低迷,兩市有72只股票日均換手率低於0.5%,日均成交量低於1000萬有27只,成交低迷的標的多數都有低市值、高估值特徵,而且基本面較差,若行情出現連續走弱,或者公司連續虧損導致退市,可能引發資金湧出,尤其是裡面有集合信託計劃或者資產管理計劃的標的,在金融去槓桿的背景下,極易出現股價閃崩情形。

造成今年“三低股”劇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金融去槓桿背景下,市場流動性缺失,同時,優質獨角獸陸續上市又抽離績差股資金;二是基本面惡化,包括行業景氣度下行及個股經營轉差;三是前期高送轉方案惹禍;四是監管趨嚴,加上A股逐步對外開放後,估值體系與國際接軌,炒殼炒差時代終結;五是A股強退市制度不完善,大量垃圾股滯留市場。

14只低價股正向“仙股”邁進

A股投資者中95%是散戶,多數散戶的思維跟菜市場買菜一樣,買低不買高,股價高了就認為貴,低了就認為便宜,也因此,低價股一直是A股備受追捧的寵兒。這些股票在市場處於底部區域時常常被認為是彈性極佳的股票,而且安全性較高,一輪牛市來臨,往往也是這些低價股表現的時候。回顧2007年的那輪牛市,低價股的表現顯著強於高價股。

不過低價股不是沒有風險,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只要股價在1美元以下連續停留30天,監管層將會發出虧損警告,被警告的公司若90天內無法採取措施自救,將被停止交易。據統計,納斯達克的年均退市率為8%左右,在不滿足持續掛牌標準而退市的股票中,超過一半是因為1美元退市法則而被判決退市。

A股2012年修改的退市制度中也安排了類似的制度,如上交所的退市制度規定,若個股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股票面值1元,將被自動退市。

隨著A股進入MSCI後估值體系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自2017年5月以來A股兩極分化現象嚴重,白馬股股價節節攀升,而中小盤個股股價則屢屢下挫,以致市場出現大量低價股,截止2018年6月4日,兩市目前股價低於2元的個股已經有14只,而在2011年-2012年的熊市中,這個價格區間內的股票僅有一隻。其中除了包鋼股份市值偏大外,其餘13只均在300億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ST海潤的股價已經低於1元,成為A股近4年以來第一隻“仙股”。根據公司披露的年報,2017年虧損24.3億元,已經連續3年虧損,公司在1元以下待了三個交易日便緊急停牌,不過即便如此,最終可能也難逃退市的結局。

流動性趨緊 基本面惡化:警惕“三低股”陷阱

低市值標的存陷阱

散戶買低價股可能主要來自心理層面,而買低市值的股票則更多摻入了炒作意圖。低市值個股多是績差股或者ST股,過去IPO停擺的時候,炒殼炒差是市場主流,一隻績差股,往往一個重組就能“烏雞變鳳凰”,即便最終退市,也會有重新上市的機會,如長航鳳凰和退市長油,前者退市後兩年已重新上市,上市首日股價直接翻了10倍,而後者目前也已具備重新上市的條件。此外,低市值個股容易被大資金操縱,就算不重組,一旦遇到熱點題材,往往也能有個翻倍行情。

炒殼炒差本身就是股市亂象,在監管趨嚴背景下,2017年後炒ST股和績差股遭遇市值嚴重縮水困境,最典型的如保千里和尤夫股份(兩隻個股已經是st),二者分別錄得創紀錄的29個和28個跌停板。從市值的角度看,保千里和尤夫股份尚且還有30億左右的市值,然而比它們更慘的大有人在。

以下是兩組很直觀的數據:1)目前兩市總市值低於20億元的標的多達135只,而且讓人驚訝的是,除了艾艾精工和ST柳化外,剩餘的133只標的過去一年的區間漲跌幅全部為負,平均跌幅高達36%,其中ST巴士、ST龍力、ST哈空、ST東電、ST華澤、ST信通等五隻個股股價更是僅剩下三分之一。與2016年全年對比,剔除掉7只次新股,上述股票中有50只錄得正收益,平均漲幅則為0.8%。

2)2015年和2016年總市值低於20億元的標的佔A股個股總數的比例為0.2%和0.1%,2017年上升至1%,而截至6月4日,這一比例已經提升至3.8%。

從上述數據來看,有兩個很明顯的趨勢,一是2017年之後金融反腐加劇,監管層對市場監管力度趨嚴,市場已不再相信講故事涉題材的個股,炒殼炒差的時代逐步落幕。二是炒低市值個股付出的代價慘痛,跌下去50%,想要回本就需要翻倍行情,短時間內很難恢復元氣。

流動性趨緊 基本面惡化:警惕“三低股”陷阱

72只個股成交極度低迷

股票的上漲本質上是資金的博弈,無論基本面多麼優異,概念多麼出彩,缺乏資金關注的個股易跌不易漲。換手率高低通常用來衡量該股受資金關注的程度,一般低於1%算是地量,而低於0.5%則是極度萎靡。

我們統計了2016年至今的每隻個股的日均換手率。截止6月4日,今年以來兩市有1387只股票的日均換手率低於1%,佔比接近40%,其中有539只低於0.5%,佔比達到15%。與過往數值相比,今年有2473只個股的換手率低於過去兩年日均換手率。

若剔除掉大股東、公司高管以及一致行動人所持有的流通股份來測算,低換手率的個股數量雖有減少,但仍有不少個股成交極度低迷。數據顯示,兩市換手率低於1%的標的仍高達533只,其中低於0.5%的還有72只。

從成交量看,以1000萬和500萬元的日均成交額為界限來統計低成交個股數量,剔除掉次新股以及停牌的股票,今年以來日均成交額低於500萬的個股有7只,它們分別是ST天業、ST天馬、ST華澤、ST仰帆、ST山水以及兩隻進入退市整理期的退市昆機及退市吉恩。可以明顯看到,這8只低成交量的個股估值普遍偏高,而且清一色是基本面出現問題、業績連續虧損的ST股,監管強壓下,這類標的退市的風險在加大。

成交金額不超過1000萬的股票有27只,其中500萬到1000萬之間的標的有20只,這部分標的的基本面相對而言要好一些,但也需要注意風險,比如類似傳統商超等景氣度明顯下行的行業,即便短期內業績不會出現虧損,但未來成長堪憂,股價上漲驅動力不足。

成交量低迷的這些標的市值一般都很低,而且基本面較差,估值偏高。若行情出現連續走弱,或者公司連續虧損導致退市,可能引發資金湧出,尤其是裡面有集合信託計劃或者資產管理計劃的標的,在金融去槓桿的背景下,極易出現股價閃崩情形。

流動性趨緊 基本面惡化:警惕“三低股”陷阱

流動性趨緊 基本面惡化:警惕“三低股”陷阱

三低股或成A股常態

2017年以來造成“三低股”特別多的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基本面變差。這是導致低價股及低市值個股最主要的原因,有些低股價的個股確實是因為行業景氣度不佳,進而導致估值與股價雙殺,目前兩市有79只個股股價低於3元,其中化工、採掘和電氣設備三個行業的標的最多,分別為9只、8只和7只,化工和採掘屬於強週期行業,雖然2016年以來供給側改革讓產品價格暴漲,但下游需求沒有明顯回升的情況下,這種漲價缺乏持續性;電氣設備行業一直都要看國網臉色行事,業績也常常難有保證。

還有一部分個股所處行業沒有大變化,主要還是自身經營以及內部管理原因,如保千里,內部控制制度缺失,實際控制人掏空資產。再如龍力生物,債務危機導致賬戶被凍結,流動性資金短缺,經營陷入絕境。

2)高送轉惹禍。基本面變差的公司情有可原,但有些企業卻因為玩高送轉,自己引火燒身,比如說股價只有0.87元的*ST海潤,在2014年時曾進行過一次“10轉20”的高送轉,而查看公司當年淨利潤,同比暴跌224%。前文提到的14只1元股中,近三年進行過高送轉的還有中弘股份、包鋼股份、華信國際、和邦生物,其中中弘股份2016年實施了“10轉4”的高送轉方案,但同期淨利潤卻出現腰斬。

3)監管強壓,市場流動性明顯不足。監管層對2018年宏觀經濟工作定下的主基調是“防風險、去槓桿”,在此背景下,A股先是險資被查,隨後銀行理財監管收緊,券商和信託的資管計劃又面臨清退風險,導致兩市流動性不足。今年投資者可以很明顯感覺到,市場資金不夠了,即便有MSCI、養老金以及新成立的百億規模基金等增量資金入市,春節後每日成交量也只維持在3500-5000億元低位波動。存量資金下,板塊和個股會呈現明顯的蹺蹺板效應,由於中小市值個股多數估值偏高,且過往是題材和熱點炒作的聚集地,監管趨嚴下題材炒作之風逐漸淡去,資金向低估值的白馬股流動。

4)入摩與獨角獸加速估值體系重構。進入MSCI後,A股估值體系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加上海外優質獨角獸陸續迴歸,對基本面較差,且估值偏高的個股抽血嚴重。

5)A股退市制度不完善也是一大緣由。誠如上文所言,A股有類似美股的退市制度,但是執行力不強,據統計2001年至今16年間,兩市上了3400多家企業,但是被退市的個股只有52家,這個比例明顯低於美股8%的退市比例。

整體而言,隨著A股逐步國際化,監管政策趨嚴以及優質獨角獸陸續上市,市場投資風格有逐步港股化的趨勢,但大量垃圾股滯留仍是一大問題,可以預見,在退市制度沒有完善之前,大量“三低股”或將成為A股市場新常態,投資者在選股時對這類個股應該敬而遠之。

流動性趨緊 基本面惡化:警惕“三低股”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