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太太專欄13|傳說中的“惡婆婆”都是怎麼來的?

鬧不停的婆媳矛盾

1

我們家太后從很多年前就開始痴迷於各種關於婆媳打鬧的電視劇,印象中那些電視劇總是吵吵鬧鬧,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得花好幾集的篇幅來來回回地嚼磨,每個鏡頭都充斥著各種歇斯底里,以致於很長一段時候我對於婚姻都是充滿了恐懼。當初年少無知,總覺得婆婆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她們永遠能找到切入點,以四兩撥千斤來操控兒子的一切思想。

後來自己成了家,有幸遇到了一位無比開明的婆婆,對於我們這個小家的一切要求從來都是一口答應,好像從不知疲倦,也從不會抱怨,連我家老頭都由衷地感嘆這世上竟真有如此任勞任怨的老人。我猜大概是因為婆婆從小沒有媽媽,結婚後也沒有婆婆,一生幾乎沒有感受過太多的母愛,所以一旦自己有了“母親”這一身份,就變得無比慷慨,彷彿要把自己幻想中所有關於母愛的畫面一一呈現給自己的子女。因為自己沒有體會過,所以要盡全力讓他人體會,這種本身接受困難卻輸出幸福的人確實可貴。

然而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在接受生活磨難後依然笑對人生,特別是對於自己平靜生活的後來闖入者——兒媳婦這個角色,毫無波瀾地坦然接受。

婆媳問題之所以千百年間可以跨越民族跨越地域跨域文化經久不衰,可能跟它矛盾的必然性有一定的關係。

太太专栏13|传说中的“恶婆婆”都是怎么来的?

生活本苦,女人尤其是

2

有人把婆媳問題歸結為女性的佔有慾在作怪。“女人無論對愛人還是對子女,都有較強的佔有和控制慾,愛也有一定的排他性,她會將所有試圖與自己瓜分愛的後來者視為侵略者。”

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論調,可細究還是覺得裡面總影藏著對女性的小小歧視,世間哪種愛沒有佔有的成分在其中?愛就是愛,哪有什麼性別可分?這麼說無非又是一次讓女性降低自我認知的陰謀而已。

賈寶玉之前評價過女人的各個階段:“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若老了,更變得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分明是一個人,怎麼變出三樣來。”

我一直在思考,同為女性,為什麼婆婆媽媽們總是嘮叨偏執的代言人,而花季少女卻令無數人魂牽夢縈?想來想去大概是因為在青春年少時,生活多姿多彩,有千百種可能性,既不知道“珍惜”二字為何物,也從不害怕會失去什麼,奔放、灑脫、浪漫、憧憬、好奇是那時生活的關鍵詞,這種零壓力的青春年少誰不豔羨?

中年後,生活的重壓和強烈的不安全感悄然而至,疲於奔命成為常態。現代女性又被要求兼顧事業與家庭,只有兩條腿同時走兩條腿同時硬才能成為所謂的“人生贏家”,誰會管這背後有多少辛酸淚。“玻璃天花板”、“職場性騷擾”、“產前產後抑鬱症”這些女性專屬問題,就像房間裡的大象,明明赤裸裸地杵在那,卻不知為何被所有人故意忽略,偶爾提起討論,也只是不痛不癢地說說別人的故事,表達一下自己根本不走心的同情而已。

太太专栏13|传说中的“恶婆婆”都是怎么来的?

無理取鬧的表面

不被理解的內心

3

沮喪,是我們為了迎合社會而付出的代價。

數十年後,垂垂老矣,生活一潭死水,自己一手帶大的臭小子,也追著漂亮姑娘的腳步頭也不回地撒丫子跑了,這淒涼的畫面光憑想象都覺得可悲。就算足夠幸運,躲過了一切壓力,家裡的兩個男人也無比給力把自己寵成老公主,可“更年期”就赤裸裸的在那等著,不怕你不來,就怕你扛不過不去。

女人這一生都在鬥爭,與工作鬥,與生活鬥,與社會制度鬥,老了還得與自己的荷爾蒙鬥。

漫長而又疲累的生活中,最大的心靈慰藉,往往來自於這個家裡唯一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子女。那些有幸生了女兒的,心中基本安定了一大半,因為知道女兒不論身處何方,永遠會記掛著養育自己的父母,即使以後為人妻為人母,這件小棉襖也不會飛到一個完全看不見的地方去給他人取暖。那些生了兒子的,惶恐和不安似乎從產房出來的那一剎那就有了,這顆小樹苗無論怎麼灌溉,結出果子肯定是要給別人的,越害怕失去就越抓的緊,越抓的緊越容易失去,週而復始惡性循環。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當年自己的婆婆對自己的惡,如果不找個“繼承人”收著,那怎麼對得起自己多年熬成婆的毅力?

所有的惡意都來自於經歷,有些或為人知或被隱藏的經歷,逐漸造就了晚年那些看似不可理喻實則可悲可憐的婆婆們。以前聽說過一個理論,原話記不清了,大概意思就是:善的傳播是遞減的,惡的傳播是加乘的。這麼多年的委屈和不安,應該才是造就那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惡婆婆”直接原因,她們會在自己有絕對話語權的時候,將自己心中的不快加倍釋放出來。

太太专栏13|传说中的“恶婆婆”都是怎么来的?

傾聽,真正的傾聽

4

對於自己的母親,好像大多數孩子只有索取,很少想著去真正關懷,之前看過一個句子,非常普通卻又非常打動人心—— 我只知道我會長大,但從沒想過,她也會老。經常聽人說,女人老了就開始囉嗦,反過來理解,會不會正是因為沒有人願意聽她說話,她才變得囉嗦?傾聽,不帶任何評價和建議的傾聽,或許才是溶解某些中老年女性心中怨懟的有效途徑。

“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傾聽這種品質體現了它與理解以及同情之間的區別”。

分享兩個心理學中關於傾聽廣為流傳的小故事:

(1)一個孕婦某天偶爾打開收音機,感覺自己腹中的胎兒踢了自己一腳。第二天又是這樣,第三天還是這樣。後來科學家發現,原來胎兒可以通過羊水的波紋傾聽外面發生的一切。

所以,傾聽是人的一生中最初擁有的感觀。

(2)一個老人正在彌留之際,但他的兒子遲遲不能趕到醫院。醫生都為老人堅強的生存意識而感動。後來某個早晨,老人的兒子終於趕到了醫院,看見自己的父親孤零零地趟在床上,脖子上插的管子中血液依然在湧動。兒子附在老人身邊,輕輕地說了一聲“Goodbye“。插在脖子上的管子裡,血液立刻停止了流動。老人也安然而去。

所以,傾聽是人的一生中最後才失去的感觀。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願意跟自己的母親聊天,更不想聽她們的抱怨和訴苦,總覺得她們無病呻吟,有提不完的要求,發表不完的意見,然而很少人去試圖感受這些磨人的要求背後,往往藏著渴望被理解的內心。感情從來不是論斤稱兩求取平衡的關係,家庭內部也沒有真正的強弱博弈,打開耳朵閉上嘴,聽一段講述感受一段心靈旅程,給他人以解脫,同時也給自己以解脫。

太太专栏13|传说中的“恶婆婆”都是怎么来的?

想聽王太太講更多有趣的故事?請進她的群聊小屋:

-完-

太太專欄回顧

太太专栏13|传说中的“恶婆婆”都是怎么来的?

為未來而教,為生活而學!

分享有價值的育兒知識與經驗。

Be a life-long learner.

想在今日頭條上看到我們,請掃下面的二維碼~

太太专栏13|传说中的“恶婆婆”都是怎么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