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共讀筆記37|不就是教娃分個類,幹嘛扯集合的概念?第一章(上)

最近跟隊友普及《幼兒數學核心概念》的核心內家,跟他說完第一章講集合,立馬質疑:“不就是教娃把東西分類,有必要扯集合的概念嗎?”

好問題,我們確實很少留意寶寶們在生活中對集合的思考和體驗,但這並不意味著集合這一概念不重要。書中明確指出,集合是寶寶思考和學習的基礎,也是形成數系統的基礎。比如,寶寶想知道某種東西的數量,就得先把這種東西挑出來,應用數字描述才有意義。挑出某類物品,實際上就是在建立一個集合。寶寶學會應用集合概念後,就可以擴展到識別模式和數。

隊友說,你這說的還是太抽象了。

好吧,來個例子。奧數題裡的雞兔同籠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就能想到把雞和兔子的特點區分開來,假設全部是雞或全部兔子後,來算出各自的數量,而有的孩子就沒有這個意識呢?我覺得其實就是對雞兔各自屬性差異不敏感,歸到根上,是對集合概念不敏感。

隊友說,嗯,有可能。那你說說集合的核心概念有哪些。

OK,首先強調下,我們家長理解了集合的這三條核心概念,不是給孩子解釋概念,也沒必要解釋這些抽象的詞彙,而是知道集合這個抽象概念背後涉及的數學思維,可以有針對性地陪孩子玩些有意思的活動,這些生活裡的經驗可以加深寶寶對數學的理解。集合這部分的三條內容,回答了三個問題,

怎麼創建一個集合,集合本身有什麼特點,集合之間有什麼關係。

先說第一條吧,“根據物體的屬性對集合進行分類”。我們家長理解了什麼是集合、怎麼創建集合,就知道,寶寶會定義集合的表現是,會根據物體屬性進行分類。說簡單點,就是教娃會對物體分門別類唄

你看,娃最近老愛糾正我對爺爺奶奶的稱呼。我一叫爸,他就說,不是爸爸,那是爺爺。這是因為他是以“我”為中心去解構這個世界的,這就是他認識世界的一種規則,在這種規則下,家庭成員、玩具、食物都會被娃分成“我的”和“不是我的”兩組。物體的歸屬權這就是一種屬性,物體還有很多其它屬性等著寶寶發現。

一開始,讓他們玩配對、把東西分成兩類,專注物體的某一個屬性。當寶寶開始和我們討論,按照某一規則或者某一屬性,某些東西屬於這一類,某些東西不屬於這一類時,說明他們就理解了集合是如何產生的了。

寶寶懂了怎麼定義集合後,就會進入分類的下一階段,用更復雜的發生將物體分成更多數量的集合。這就是第二條核心概念,“同一組物體可以按不同的屬性進行分類”。

說白了,要引導寶寶看到物體的多樣性

在我們大人看來,發現同一物體的多種不同特徵、屬性是件很簡單的事,但對寶寶來說並不輕鬆。找物體的相同和不同,有助於寶寶後期發展抽象數學思維。為什麼好多孩子在小學階段覺得解應用題難,主要障礙是讀不懂題義,找不到線索。比較物體的異同就是找線索的一種方法,可以發展多角度思考物體屬性的能力,也是科學啟蒙中提高觀察敏銳性的重要途徑。

寶寶一旦養成觀察、比較的習慣,很自然地會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自己也會樂在其中。比如,陶陶自己整理車子,很得意地跟奶奶說,你看,我把車子分好類了,這些都是紅色的!奶奶一鼓勵,接下來幾天,不用提醒就自己整理車子去了。

最後一條核心概念,說的是“集合之間可以進行比較和排序”。不論是寶寶或者大人,出於本能想對小集合進行比較(比較數量大小、喜好、顏色等等)。簡單點說,就是教娃用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間的關係

當寶寶有足夠多的分類經驗之後,就可以將集合進行比較和排序。

一開始,我們可以帶娃玩數量比較,引導他們去點數。等娃分類能力強點後,就可以把一組物體分成幾類,引導他們關注物體的不同屬性,再比較數量。還可以提高難度,把大小和形狀相差很大的物體放一起比較,3只大象和20只老鼠哪個更多,幫助寶寶們認真思考數量和現實生活的關係。

書中的原理我就總結到這了,下篇我再結合群友們的筆記,給隊友說說具體的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