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我走過的5大理財誤區,你踩過坑嗎

人生都有歪路,理財自然也會有各種坑窪。那麼,我理財以來遇到的理財誤區有哪些呢?


一、盲目購買理財產品。
我在接觸理財初期也就是2015年年末的時候,通過朋友知道了互聯網金融產品這個東西,於是開啟了瞎買瞎操作的元年。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1、有人說,這隻基金賺了多少,我趕緊買,不管基金的規模怎麼樣,不管基金手續費怎麼樣,想幾點買幾點買,想幾點賣幾點賣,經常在晚上看到浮盈1個點,覺得賺了趕緊賣了,結果過了兩天發現手續費都不夠。
2、其他理財產品也是,我雖然沒遇到雷,主要是我也沒跟什麼羊毛大黨,沒去註冊什麼新的app,但剛開始那會也屬於跟風類,不懂得判斷產品的好壞,好在後來學乖了,懂得衡量風險了。

二、 被保險推銷員推銷壞了的“保險”
保險,本身是對抗我們無法承擔的風險而存在的,而保險人員為了拿到更高的提成,總推薦客戶購買金額較大的、以收益為目的的“萬能險”,等到我們遇到風險需要拿險單來幫助我們“回血”的時候,發現這不過是一張等到死才能取出來的本金的“廢紙”。這就是保險人員推薦的保險,但這樣的保險我們普通大眾不需要。
我們需要的保險是能為我們抵抗風險的“保險櫃”。我在風險出現之前,存了一部分資金到自己的賬戶,等到風險發生的時候,我能拿到自己繳納的數倍的補償款,這才是保險的作用。也就是,保險是每個家庭必備的資產配置。而且,像重疾險、壽險,越早買越好,不要等到風險出現再哭天喊地:“我當初怎麼沒想起來買保險”。


三、負債率太高
炒房,最大的後遺症就是負債率太高。房價今天5000/平米,一個月後房價8000/平米,半年12000/平米,半年的時間買什麼最賺錢,當然買房子啦,於是房子成了最有價值的投資產品。有錢的炒房,沒錢的借錢炒房。如果遇到房價大跌,如果遇到失業,崩盤的不是一個人的人生,而是一家人的命運。
所以,請不要越過40%這條負債率的紅線。

四、被專家“玩壞的”標普資產配置
標普資產配置,有人說是國外金融性資產每年能達到50萬的中產階級家庭配置的,所以高負債人群開始哭爹喊娘:“我每月還完貸款就沒什麼結餘了,還投資,還佔比30%、40%,純屬瞎扯”。充分說明你不是合格的中產階級,還需在奔向中產階級的道路上奮力拼搏。
當然,這個也不是不適合我們就沒用,我們可以取長補短,將自己的資產分成這些類別再進行適合自己的比例調整,這樣標普資產配置也是有用的。比如,處在理財初級階段的我們,可以不用花20%來購買保險,花最少的錢對自己家庭存在的風險做好防禦工作就是最好的風險規劃。

五、缺失的理財目標

毫無頭緒就開始理財,會不會財越來越少越理越不清楚?不知道會不會,但至少會讓你理著理著沒了興致。
給自己定一個再某個期限內可以實現的目標,你自然會因為目標的接近增加理財的愉悅感,讓自己愛上理財,即使沒那麼熱愛,也會覺得理財是有用的,是人生路上少不了的必備技能。/<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