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味道

週末,京範兒受一位吃友委託,去品嚐重張的老西四包子鋪。據說這件事已經令京城吃貨們喜大普奔,最近老是聽說這家包子鋪的事兒,我終於還是耐不住好奇心,決定親自去嚐嚐這家老店的包子到底有多好吃。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原本開在西四丁字街把角的這家“二友居”包子鋪,別看只是一家小小的店鋪,口碑相當好,皮兒薄餡兒嫩,汁兒多味兒鮮,就算文革破四舊那會兒改了名字,味道沒變過。雖說關門快30年了,可不知道有多少老主顧心裡頭還惦記著它。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要說這家包子鋪的歷史,那可有些年頭了,得追溯到清末民初,據說是一個叫常二有的宮廷御廚創辦的,做的就是天津包子。宮廷御廚,告老還鄉,一輩子都奉獻給皇上了,也無兒無女,無依無靠。這手藝自然是差不了,於是,就跟西四丁字路口開了這麼家小門臉兒維持生活。手藝好自然客人也就多了,於是就招了倆夥計,一個能說會道幹跑堂,一個幹活麻利,擅長做北京風味炒肝。慢慢的,這小店也就以包子和炒肝著名了。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老人給小店起了個名兒,二友。一是和他名字諧音,二呢,也是希望百年之後,這哥倆兒能把這小店齊心協力的傳承下去。這哥倆兒也真是地道,老人自從把這店留給他們倆之後,倆人還真是齊心協力的做好這麼個事兒,也不鬧著分家,店鋪就一直這麼傳下來。經過一代又一代,甭管是1956年公私合營還是文革破四舊,小店鋪做包子的老手藝始終沒有丟。可是,趕上上世紀90年代西四拆遷,這家包子鋪就悄沒聲地消失了。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最近,京城吃貨們興奮地互相轉告,西四包子鋪又回來了,還是在西四丁字街,只不過不是路邊店了,而是開進了順天府超市(府右街店)的美食街。趕著超市8點開門,我興沖沖坐了兩站公交車,打算來頓包子炒肝的早飯解解饞。哪知好不容易找到超市裡的這家包子鋪,看到的是這種黑漆漆的場景,心不由地涼了半截。店裡的燈還沒開,老主顧們已經默默坐在這兒等包子了,此時是早上8點,而第一籠包子出鍋的時間是9點半。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一問才知道,別看大家都坐著 ,但是已經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排好了隊,我按照次序坐在一位大姐後邊,那位大姐正在打電話:“麻利兒著趕快過來,一個人只能買半斤,夠誰吃的?沒事兒的過來排隊……”她本打算打包回去給家裡5個人吃,可事先不知道限購這個事兒,所以還得叫人一塊來排隊。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聽大夥兒聊天,大多是西四一帶的老住戶,以前就是二友居包子的老主顧,30年過去,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不顧腿腳不便還是想嚐嚐老味道。

有一家是三代人一起過來特意吃包子的,一個不到40歲的中年人帶著老婆孩子和爹媽一塊過來,他告訴我,原來他家就住在西四丁字街附近,他每天騎車去二龍路上學,小時候沒功夫在家吃早飯,常買這家的包子邊走邊吃。至於是不是過去的老味道,他說心裡也沒譜,只是聽說開這家店的已經不是過去的老闆了,而是一個夥計帶著手藝重開的。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大家正排隊聊天,服務員搬出一個大桶,是免費的綠豆湯,大家邊喝邊等邊聊著,誰也不著急,順便看看牆上的老照片,還有不少人在拿著手機拍照。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終於可以排隊交錢拿號了,滿滿的國營老店氛圍,我拿到了9號,這時候已經排出好幾十人了,一位老太太拿到了41號,夥計說起碼得一個小時之後她的包子才能好,因為都是一屜一屜現蒸的。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拿到號之後又過了20多分鐘,我的包子終於出鍋了。幾乎所有人要的都是豬肉大蔥包子,一斤30個60元,我只能買半斤,還要了一小碗炒肝,大碗18,小碗9元。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聞著就很香,迫不及待咬一口,汁水四溢,鮮香滿口,皮薄而彈,餡大且香,確實是包子中不可多得的佳品,基本算是我在北京吃過的最好吃的包子,比較油膩,適合我這樣的肉食動物。和一眾吃友交流,據說能趕上這家的在南城還有一家,但我沒吃過,無從比較。炒肝也很不錯,料很足,肝都是大片的,肥腸也很香,給的也多,不由地想起郭德綱相聲裡說的,一大早吃的這麼騷氣。

那一家三代五口人終於也吃上了,我問那位中年人,還是過去的味道嗎?他猶疑半天,答道:“好像差不太多,其實我也記不清究竟什麼味兒了。”他爹說:“還不錯,差不多就是這個味兒。”

我對面還在拿著號等待的一位大叔虎視眈眈盯著我的包子看,似乎在咽口水,他說昨晚上5點來的,已經賣完了,所以今一早就來了,還是拿到20多號,“家裡老爺子就愛吃這口,呆會打包給老爺子帶回去。”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西四老包子鋪重張了,地道老北京認為,還是那個味兒

其實要說這家包子在清朝是個什麼味誰也不知道,所以,我覺得西四老包子鋪重張,是不是還和過去一個樣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好吃,是讓人們了結心中的這份念想。

在這樣的小鋪子裡,大家吸溜著炒肝,認識不認識的都聚在一塊聊天,我家住西四,我家住西單,我上學在二龍路,我家拆遷搬豐臺了,如此種種……雖然遍佈四九城,卻因為這個包子把大家又聯繫起來,似乎還是和街坊鄰居聊天。溫暖的人情味兒,世俗的煙火氣,淡淡的懷舊在包子的香氣中彌散開來,這便是一家老店存在的價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