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青春三下鄉|一步一腳印,探尋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青春三下鄉|一步一腳印,探尋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走在悠長的青石板路上

我們在現在的時間裡

遇見、對話徽州百年老街

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速度

來走完我們與古街文化之間的距離?

蕪 湖

|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黃山

一路上我們,

幾分期許,幾分忐忑

更多熱情,更多堅定

行在路途,心有歸處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留住手藝,體驗古街文化

那些即將要消逝的中華古老手藝,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快節奏的發展下,我們也不要忘了傳統文化。

樹立文化自信,助力鄉村振興。

“聚焦鄉村振興,探尋古街文化”實踐團隊,我們在黃山!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黃山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鄉村振興

古街文化

老人拿著蒲扇撲搖著風,坐在家門的石階旁,一個小木凳,一把蒲扇,似乎成為村子的司空見慣的景象。年輕人不再喜愛待在村子裡,外出打工、讀書,成為村裡人對外面城市生活的嚮往,改變人生方向的必經之路。這裡也有祖祖輩輩紮根於這片土地上的人,這裡生,這裡長,見證了整個村子的興衰……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每天都會有幾百個古村落消失,消失的是村落,增添的是無處安放的鄉愁。”人口遷移、政策改變、鋼筋水泥的普及化的經濟大發展……讓一些古村落受到了無法癒合創傷,過去的繁華,如今的蕭瑟,很多“歷經歲月打磨的珍珠”都很難保存下來……

在現代化的衝擊下,便捷、快速的生活方式迅速佔據了人們的生活。工廠化的大規模生產,更加便宜的塑料製品,看似美麗新奇,殊不知卻加速著竹編、棕編……這些最原本的老手藝的消逝。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古樸的村落,帶著歲月鐫刻留下的痕跡,透著歷史烙印留存的氣息,何不讓時光慢一些,腳步輕一些,我們仔細聆聽這裡的故事……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新傳先鋒在靈山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靈山古村:樸實無華也值得細品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把家庭記憶變成地區記憶,最後變成國家歷史記憶。徽州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徽州攝影師張建平曾這樣說。徽州自宋以來就沒有大地主,是典型的宗族社會。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黃山市呈坎鎮靈山村,環境清幽,古橋、古亭、古廟、古道、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古樹交錯相間,近百幢老宅依山面溪而建。由於地理、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也絕少有現代建築摻雜其間,特有的建築相貌和遺風,在黃山的臂膀中傳承下來,現已成為黃山市乃至全國最為典型的原生態古村落。

舊憶:一捧酒釀,一段情

“我住的房子是我老伴自己翻新重建的,有十七八年了,滿打滿算他也已經離開了十年。”靈山村口賣靈山酒釀的方美琴雖然每週會去在潛口的女兒家住幾晚,但第二天還是會回靈山,“現在村裡也有些遊客了,我在家門口賣賣靈山的土產挺好的。”

展望:鄉村振興,未來可期

舊時靈山村中有寅豐店、萬順店、隆順店,這些商店主營日用雜貨、菸酒糖果、兼賣豬肉。2010年靈山村定為省級保護古村落,並逐步開發靈金山佛教旅遊,來靈山旅遊的人日益增多,村中辦起了徽姑娘農家樂、美人靠農家樂、牌樓人家驛棧、天尊閣農家樂。另外還開設了多家根雕、工藝竹編、山貨土特產商店。

——張俊芳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新傳先鋒在蜀源

鮑寬迪:平凡村長的“凹凸”人生

鮑寬迪,鮑家第三十二代後裔,曾任蜀源村村長,現退休在家,以辦農家樂為副業。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我的人生些許坎坷但卻滿意”

鮑老說自己的人生有些許坎坷,因為少年時期家裡的變故,但同時他覺得現在的生活讓他很滿意,去年他還跟自己的孩子們去北京玩了8天,說到這裡,鮑老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用一支筆書寫村落的千秋萬世

據鮑老回憶,對村史書籍的撰寫是從11年前開始一直持續至今,4名撰寫人分頭進行編寫,編寫主要從人丁與古詩兩方面著手,人丁就是有關家譜的書寫,家譜自乾隆25年至今都沒有記載,於是4名撰寫人開始自上代而下代,自下代而上代進行編寫。他們只能一本本地翻閱資料進行總結編寫,這些史料共20本,工程量十分浩大,說到這裡,鮑老哽咽了,他用手擦拭著眼睛說自己就是這樣日日夜夜地寫了十幾年,甚至一隻眼睛因為長期看史料而瞎了。

——湛宗榮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新傳先鋒在休寧西街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陳惟開——孤獨的堅守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陳惟開,今年71歲,幹了一輩子的竹藤編織。從原料到製作都是自家的,自己種的竹子,削竹條、一根根編制的不僅僅是生活用品,更是對生活的熱愛~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二零一六,陳惟開辦用,年荷月置。”竹篩的背面寫著明顯的幾個大字。

“留個紀念呢,往後做不動了,就看看這個留個念想,想想這個手藝還在。”老人家停下手中的活兒,給我們指了指牆上掛著的竹篩。

“以前銷量很好,在農閒的時候就做做這個賺點錢,一家人也過著安逸的日子。現在不行咯,沒什麼人買,大多數掌握這個手藝的人也不願意在從事這個,在工地上做小工都比做這個賺的多。

灰塵多,工藝複雜,耐不住寂寞,銷路不暢等問題成了阻礙這項中華古老手藝的傳承。

落寞後的前進——

“我和老伴兒現在日子過得舒坦,子女都很有出息,孫女27歲了,在合肥法院工作,我們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他們帶回來的。他現在年齡也大了,有力氣的時候就做一些。”陳惟開老人的妻子看著正在編制竹籃的丈夫說。

現在也有遊客慕名來休寧西街定製這些手工製品。

休寧西街並不是城市中的那格格不入的古老建築,而是我們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這裡有著徽文化的結晶,也有著匠人精神,平凡而堅毅。

——汪青

夏日吞吐著陽光

油綠葉兒泛著金光

知了兒不停歇的叫著

帶著草帽,揹著相機

好似擁有無限的熱情

走在徽州這片樸實的土地上

與當地村民、編寫地方誌的老者交談採訪

用鏡頭記錄獨特古韻的老街

我們收穫了什麼?

不僅僅是一些新聞稿、幾部視頻……那麼簡單

走出課堂,體驗實踐中的點滴

在實踐中交流成長,才懂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義。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策劃:安師大新媒體工作室

校對:嶽曉婧

編審馬星宇

投稿:[email protected]

青春三下乡|一步一脚印,探寻青石板路上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