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名師教學|杭州建蘭中學校長饒美紅《臺階》教學實錄,全國一等獎

名師教學|杭州建蘭中學校長饒美紅《臺階》教學實錄,全國一等獎

該課獲2010年第二屆“中語杯”全國課堂教學大賽(初中組)一等獎

饒美紅/執教、整理 吳丹青/指導

饒美紅老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建蘭中學校長,杭州市十大傑出青年。曾獲"中語杯"全國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課題獲浙江省"十一五"優秀成果評選一等獎。

一、為小說配插圖。

師:同學們昨天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給這篇課文配一幅插圖。

生:我覺得這幅插圖,應該是:我和父親一起坐在臺階上,父親在抽著煙,他被煙霧環繞著。

師:有什麼用意?

生:突出父親覺得自己老了,非常憂愁。

生:我想像的畫面是——父親揹著一擔柴,手裡拿著一些鵝卵石,正在回家的路上。

師:為什麼要這樣描寫?

生:是為了突出父親為造新房子和新臺階,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生:我認為應該是父親用左手撐住腰,在新房子的臺階上艱難的行走,但是臉上露出一絲的微笑。

師:同學們配的插圖都有一箇中心人物——父親。老師這裡也有這麼一幅畫面。(課件出示圖畫和文字):母親坐在門檻上慢悠悠地做著針線活,目光恬靜地看著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

作者李森祥說(課件出示):“這是我童年記憶裡最深刻的景象,而就是這個司空見慣的畫面,觸動了我創作《臺階》這篇小說。——李森祥

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這個畫面裡面卻沒有父親,父親在哪裡呢?為什麼這個沒有父親的畫面,卻讓李森祥創作了以父親為主要人物的《臺階》呢?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怎樣的父親呢?

二、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

師:首先,請同學們用一句話來概括故事內容。

生:父親以前經常坐在房前的青石板上,現在住了新屋,他覺得不自在了,他覺得自己老了。

師:一般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除了有人物,還應該有原因、經過、結果。誰再來補充?

生:父親準備了大半輩子,給我們家蓋了一間新房子。

師:他講出了這個過程,但是原因是什麼呢?

生:父親覺得自己家裡臺階低,所以造了九級臺階,但是他覺得自己老了。

師:用文中的話來說,臺階低意味著什麼?

生:沒地位。

生:父親覺得自己家地位低,用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把新房造好了,卻發現自己老了。

師:好,他跟老師的概括差不多,第一說出了原因——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第二說了經過和結果,父親不辭勞苦花了大半輩子造了高臺階,結果是父親走向了衰老。在我們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整體的瞭解的基礎上,我們試著用一個詞來解讀我的父親。請同學們用這樣的句式(課件出示)“

我的的父親,你……”,來說說你對父親的理解。

三、品析一個立體的小說人物形象。

1.說說我眼中的“父親”。

生:我的不服輸的父親,你用手去拖青石板的時候,腰閃了一下,我不讓他抬,他堅持要抬,抬的時候他的一隻手捂著腰。

生:我的永不放棄的父親,你明明已經老了,卻還是要自己動手,不讓我抬水。

生:我的倔強要強的父親,我去幫你搶擔子,你卻很粗暴的一把推開我,還對我說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了嗎?

生:我堅韌不拔的父親,你辛苦了大半輩子,歲月殘蝕了你的身體,但是在我心裡你永遠是我心中的大山。

師:你講的真好。剛才經大家這麼一描述,老師的腦子裡基本上有了父親的形象了。但是老師想說,我的尷尬的父親。

2.細品“父親”的“尷尬”,認識“父親”質樸農民的特徵。

昨天同學們在預習作業的質疑板塊中,向老師問了這麼個問題。(課件出示):父親為什麼明明該高興,卻露出尷尬的笑?——周亦含、趙翼然、喬邁、毛廣輝、趙旭、劉洋、王姝嘉、李書童、樊百川、張逸凡、夏藝榕

我們就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我們找到描寫父親尷尬的段落,在文章第二十一小節。我們一起把文章讀一遍。(課件出示):父親從老屋裡拿出四顆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讓我來……許多紙筒落在父親的頭上肩膀上,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著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他彷彿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因而,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生齊讀)

師:尷尬的笑。什麼叫尷尬?

生:尷尬就是不自然、十分窘迫、難堪。

師:文章中哪些句子、怎麼表現出父親的尷尬?

生:許多紙筒落在父親的頭上肩膀上,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著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他彷彿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

生:父親從老屋裡拿出四顆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

師:我們來細細的品讀這些句子,看一看父親到底尷尬在哪裡。你剛才說他居然不敢放,為什麼覺得這是尷尬的?

生:我認為父親不是因為膽小不敢放,是因為父親太激動了,他花了大半輩子的準備才造好新房子,是很不容易的,他一方面很激動,一方面又放不了鞭炮,所以就顯得尷尬了。

生:我覺得他一生都是一個平民,他現在住上了臺階高的房子,剛從一個平民的角度,變成現在地位稍高的一個人,他覺得不適應,所以感覺有些尷尬。

師:老師明白了,你覺得父親他骨子裡是一個質樸的人,現在想要他張揚,他也張揚不起來。

生:我認為父親也是突然從一個平民變成了一個稍有地位的人,所以有些尷尬了。

師:他真的有地位了嗎?

生:他只是在別人眼裡有地位,自己依舊認為是農民,一下子到了這麼高的地位,感覺有點虛。

師:剛才他這樣一講,老師也懂了很多,他認為一個人如果真正要立起來,不僅僅依靠外物,還要靠自身的強大。

我們再來看,他彷彿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我想問:彷彿是什麼意思?

生:好象。

師:有沒有目光在望他?

生: 沒有。

師:沒有嗎?

生:有。

師:有還是沒有。

生:有。

師:我們知道,農村裡要是辦喜事,會有很多人圍觀,他怎麼會說彷彿覺得會有許多人在看他?

生:我覺得他是根本沒有抬起眼睛去看,所以用了彷彿。他覺得自己很尷尬,不是真的有這地位。

師:父親真的是尷尬,他這時眼睛不知該看哪裡了,他甚至不敢跟人家的眼睛對視。我們再來看最後一句話。他盡力想把胸挺高些,無奈他的胸是駝慣了的,卻胸無法挺高……這裡給人感覺很矛盾,說說你的理解。

生:我認為有兩層含義,一層是他當農民當慣了,農民都是彎腰工作大半輩子,背是駝慣了,還有一層,農民是比較下層的階級,他一直很謙卑,所以背一直直不起來。

師:由於長期勞作,以及他的謙卑,讓他無法挺起胸,到這裡我們理解父親尷尬的原因了。同時我們也發現父親的內心其實很複雜。他的外在行動與他的內心心理是有矛盾的。這才是真實的父親,只有複雜才真實,只有立體才豐滿。

因此有同學寫到(課件出示):

骨子裡的質樸、謙卑使身為農民的父親永遠都不會、也學不會張揚。—張子然

3.解讀“我”的“不幫助”,理解父親作為一般“人”的矛盾心理。

就是這麼一個不張揚、不善表達的非常善良的父親,但他的內心又是如此豐富,他的言行也給我們帶來了困惑,他的言行讓我們感到疑惑的還有哪些呢?我們有同學提出了這樣的疑問(課件出示):

父親挑水閃了腰,為什麼“我”想去幫忙,父親卻很粗暴地推開“我”?——關渝楓、房野、夏正玖、趙振含、樊百川、葉欽佩、唐融融、姜塗文、劉洋

在哪裡呢?

生:28小節。(課件出示):

父親身子晃一晃,水便潑了一些在臺階上。我連忙去搶父親的擔子,他卻很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我只好讓在一邊,看父親把水挑進廚房裡去。

(請一男生朗讀這一段)

師:我想問一下大家,父親他閃了腰,為什麼不讓我幫忙,當時父親有哪些言行讓我們感到疑惑?

生:他明明自己腰閃了,還不要我挑,說我是湊熱鬧。

生:一把推開我。

生:粗暴。

師:粗暴說明他內心是怎麼樣?

生:說明了當時父親很煩躁。

生:一方面是父親對兒子這種行為覺得很生氣,認為兒子瞧不起自己,連扁擔都挑不動了,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生氣,自己挑個扁擔腰都會閃,真沒用。

師:說得很好。一個男人老了的時候,就總會生氣,因為他的力量就要喪失了。這個時候啊,沒有人幫助他,而兒子看似幫助的行為,實則是不理解的傷害,所以他只好無奈的對自己生氣,是對生命的憤怒——我怎麼就老了呢?還有嗎?

生:我覺得父親內心不僅是憤怒,還有痛苦,他自己心裡已感到自己老了,只是不服輸,因此內心很糾結,很痛苦。

生:扁擔的叫聲,寫出父親內心的痛苦,但是父親覺得如果就這樣放棄的話,又是對自己的生命的羞辱。

師:他注意到了一個細節,認為扁擔的叫聲把他心裡的憤怒痛苦都表達出來了,但是為什麼要在“不”字後面加破折號?

生:加破折號,是為了突出這個“不”字,父親想表明自己是挑得動這擔水的,用不著兒子來幫忙。

生:父親就是非常的疼痛,說話的時候氣接不上來,不由自主的把“不”延長了。

生:父親當時是硬撐著的,很痛,但是他不讓自己的兒子、妻子知道。

生:我覺得父親是因為有點生氣,才會加強生氣的語氣來。十分粗暴地一把推開我,應該是生氣的語氣,破折號是用來強調的。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好,現在請同學綜合前面的理解。再來讀一讀這段話。

師生分角色讀。

師:這是一個非常要強的,執著的,不服老的父親,小說中的“我”理解父親嗎?有同學提出了這個疑問(課件出示):

為什麼“我”在父親最累、最苦的時候就真的讓在一邊?——葛向東、張逸凡、樊百川、周揚

為什麼“我”在父親最累、最苦的時候都不出來幫忙?

生:我很無奈。

生:他認為如果此時去幫助父親,其實是對父親的侮辱。

四、理解父親是“我”人生的一級臺階。

1.兩個“父親”的對比,理解“父親”對“我”的愛。

師:我聽懂你的意思了,是兒子對父親的理解,其實這也是男人對男人的理解,給父親尊嚴,就是對父親的最大的尊重。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出父親對家人充滿了責任感,我是無論如何插不上手啊!所以在父親最累最苦的時候,在父親還沒有完全垮下來的時候,我是幫不了他的,這麼一個偉大的父親,應該說是我們每個人理想中的父親。他執著,踏踏實實,不辭勞苦,他為家人可以奉獻他所有的一切,他教會了我們永不放棄,

但是作者李森祥卻說:(課件出示)

這是我理想當中的父親,不是我生活當中的一個真實的父親。 ——李森祥

那他現實中的父親是怎樣的呢?

李森祥在《站在父親的肩膀上創作談》一文中,說有兩件事情深埋於他的記憶中不得不提(課件出示):他六歲時還不會游泳,父親竟將他一把扔進湍急的江,任他在水中絕望地掙扎撲騰一陣子後,才撈起了他。

有一年,他父親領著村人搞農田基本建設,刨掉數十個年代久遠了的墳墓。父親竟將那些沒有人敢要的墳磚全搬回到家門口,然後命他削乾淨凝結於墳磚上的磚灰泥瘤。那時他七歲,他面對的簡直是一座山,他以為自己的生命再也翻不過眼前的這座“山”!他苦熬苦撐而削掉了一個冬天。到春天的時候,這座“山” 竟被削沒了……

生:李森祥的父親好殘忍啊。

師:這確確實實是他的父親。這“山”為什麼要加引號?指代什麼?

生:指代墳磚。

師:李森祥是電視劇《天下糧倉》的作者。當他創作遇阻時眼前總會出現童年時的這一幕,然後他都堅持下來了,最終獲得成功了,你說這山指代什麼?

生:困難。

師:那麼現實中的父親,他愛“我”嗎?

生:愛。

師:剛才不是說很殘忍了嗎?現在怎麼又說愛了呢?

生:我覺得這父親對兒子的愛,不是一種普通的愛,他其實是嚴格的要求自己的兒子,讓他學會克服困難,這並不是一種平常說的寵愛或是溺愛。

生:我覺得做為一個父親,他對孩子的愛從來都不是靠言語表達出來的,只是在行動上流露出。他不象母親如此溫暖呵護自己的孩子,而是用看似粗暴的言行讓自己的孩子不被困難阻撓,堅持下去。

生:父親是一個望子成龍的人,作為龍的他們是要克服困難的。這是偉大的愛,有遠見的愛,為了讓他長大以後成為龍,在他小時候給就得讓他經受磨練,最終成為成功的人。

師:李森祥原先真的是恨死他的父親了,他曾經這樣說:“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秘密,為了逃離父親,我想著我趕快走,當時生活在農村裡,除了考上大學,還有一條路是什麼,只有參軍……直到父親去世了,某一天晚上,與母親在聊父親時候,我突然淚流滿面,我終於讀懂父親了,原來我一直都是踩在父親的肩膀上,但是我一直都不知道。” 李森祥他也明白了,(課件出示):

“原來我早就並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親用他的肩膀作為我的人生的《臺階》”——李森祥

2.體會小說人物命運的輪迴特徵,感悟生命的傳承,使命的交接。

我們說文中的父親,有他現實父親的影子。那麼文中的“我”,有沒有踩在父親的肩膀上呢?文中的父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家裡,我們說,他築高臺階是為了我們家的地位。我們發現文中好幾次這樣的一些話,父親又象是對我,又象是自言自語的感嘆,我們家的臺階低。他本來跟自己說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跟我說啊?

生:父親想從我這裡獲得信心,他問我這人怎麼啦,他其實是為了想我回答父親不老,這樣給他有信心,有繼續幹活下去的動力。

生:我認為父親他已經做好思想工作,自己老了,如果去世,新房還有臺階都沒有完成,他希望我繼承他這種精神。如果他倒下了,要他兒子堅忍不拔的完成他當時想的是遺願。

師:我給你鋪好一級臺階,你再上一級臺階。

生:我覺得父親跟他的兒子說,是為了讓我們家地位真正高起來,不僅僅是通過造臺階。

師:不僅僅就是靠造臺階這個外物,而是要我們家的臺階真正的高起來,對我的兒子充滿一種期待。

生:還有對兒子的一種慚愧,並沒有給兒子一個外表的地位。

師:父親感到很慚愧,我不能給你很高的地位,那是父親沒用,沒有搭下一個非常堅實的地位,而是父親的言行在感染著你,帶動著你,表達的方式不一樣,在困難面前,要學會堅持,學會擔當,是男子漢就要用肩膀扛,就象你們一天天長大一樣,父親終有一天會老下去。請大家一起朗讀課文最後一句話。

(生讀)

針對這兩句話,我們同學也有許多疑問:(課件出示)

“父親明知自己老了,為什麼還問“我”怎麼了? —— 郭祥、邱斯冉

為什麼父親問:“這人怎麼了?”難道父親沒覺得自己老了嗎? ——錢舒雅、吳晨陽、吳可佳、包凱琳

師:我們說文學的語言是含蓄的,請根據對自己對父親的理解,為這兩句話加標點符號,並說說你為什麼這樣加。(課件出示):“怎麼了呢父親老了

生:我在“怎麼了呢”後加問號,後面加感嘆號。

師:問誰?

生:問自己,是作者自己自問自答。

生:我覺得“怎麼了呢”後加省略號。因為父親老了,有很多說不出的悲涼。

生:我在“怎麼了呢”後加破折號,後面加感嘆號。破折號,是延長語氣,是說父親的老,突出他的老。

師:我問一下,父親的老,老在哪裡?

生:是精神上的老。

師:不僅是身體上老,而且是精神上老了。為什麼?

生:是他挑擔水。

師:挑擔水,腰閃了,是身體上的呀?

生:三十段裡面寫道,我就陪父親坐那了,他不象原來那樣不服輸了。就是自從他腰閃了以後,我們不讓他幹活了,但是上一次他之所以要挑水,是擔心自己老了,沒有活幹了,所以他粗暴的推開我。我們不讓他挑水了,現在他感覺自己真的老了,覺得沒有事可幹了,所以一下子垮了。我在老字上多加一個引號。父親原可以為家裡付出些力量,但是他的身體已經不行了,是力不從心了。

生:我認為在怎麼了後面加問號,老了也加問號。父親在問自己有沒有老,父親知道已經老,但父親的理解是雖人老了,但心裡還是年輕的。在父親後面加一個問號,問自己有沒有老。就以父親而言,心一直是年輕的,在問自己,是一個反問句。

師:怎麼了呢,還可以在問誰?——讀者,有可能在問社會呢!父親老了嗎,父親真的老了嗎?

(教師要求同學連讀三遍):父親又象是問自己,又象是問……

李森祥是用了逗號與句號。他為什麼要用逗號與句號呢?

(課件出示):關於小說的結尾,當初我的確沒有把它當做悲劇來處理。在中國鄉村,一個父親的使命也就那麼多,或造一間屋,或為子女成家立業,然後他就迅速地衰老,並且再也不被人關注,我只是為他們的最終命運而惋惜,這幾乎是鄉村農民最為真實的一個結尾。 ——李森祥

我們再一起讀課文最後的兩句話,生讀。

師:父親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國農民奮鬥不止的一生,他的一生雖然讓我們感覺到有些地方很可悲,但是他一定不是可憐的,父親的偉大之處,就在與他跟許許多多的農民一樣,雖然一無所有,但是他們艱苦創業,(課件出示)以父親為代表的這些一無所有但依舊艱苦創業的草根階層,正是我們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級臺階!

父親是一部大書!

五、朗誦詩歌,再次體味父親形象。

下面我們一起來讀這首詩來結束我們的課(課件出示,音樂響起,學生齊讀詩)

父親

我的父親

你喜歡坐在臺階上遠望

你喜歡把那煙槍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響

我的父親啊

搖來搖去的柳樹枝總也搖不散你那專注的目光

我的父親

你那古銅色的臉

你那黃几几的腳板

我的父親啊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親

你挺直的腰板為什麼擔不起一擔水

你倔強的頭顱為什麼埋在膝蓋裡

我的父親啊

你滿掛著的笑容為什麼在九級臺階築起的鞭炮聲中尷尬

我的父親

我知道你的夢想

三級的臺階到了九級

我的父親啊

怎麼了——你老了

我的父親,

還有我呢

執教感言:

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

一、以“文體”定教,凸顯小說人物形象的豐富內涵

有好長一段時間裡,《臺階》被好多教師視為散文,文中的父親被視為一個真實的人物,一個特定的農民,而且有的課堂教學把“父親”解讀為一個沒落的農民,是不適應現代化了的被淘汰的農民。這樣的理解是可怕的。

我在進行《臺階》的教學設計時,力求尊重文本的特質,儘量與原作者的創作思想對接,還原文本的小說本色——凸顯小說人物形象的豐富內涵。在備課時,我在細讀文本的同時也翻閱有關資料,反覆琢磨著名作家李森祥的創作意圖,思考《臺階》主人公作為一類農民的意義,作為一類父親的意義,作為一般的“人”的意義。在讀懂讀透文本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層遞性的教學環節,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解讀方法引領學生想象畫面,品析語句,解讀細節,不僅讓學生品味“父親”這個具有代表性的吃苦耐勞,追逐夢想的農民形象,也讓學生感受了作為一個漸漸老去,內心無比痛苦與無奈的男人形象,還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傳承與使命的交接。這樣,不僅讓學生領悟到小說人物的多面性與立體性,而且也初步掌握了從小說的細節描寫入手,多角度賞析人物形象、多元解讀主題的方法。

二、以“學”定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以學定教,以學生的閱讀期待優化課堂教學是我們杭州市上城區初中語文教改研究的一大實踐成果。我們打破傳統的教師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備課的模式,建構利用學生的預習成果,利用學生的問題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的教學模式。學生預習《臺階》一文時,我要求他們提出自己的疑惑,並將學生所有的問題篩選、歸類,從中選擇了具有普適性和典型性的五大問題,並根據層遞性的教學原則由淺入深地呈現問題,作為解讀文本的切入點:“父親為什麼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父親閃了腰,為什麼不讓‘我’幫忙?”“為什麼‘我’在父親最苦最累的時候,就真的讓在一邊?”“文中的父親,是否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級臺階?文中主要寫父親,為何以‘臺階’為題?”“父親明知自己老了,怎麼還問‘我怎麼了’?”由細節到內容,從情感到主題,提問、賞析、歸納,每個問題的解決都讓學生的感悟提升一個臺階,並且我特別注意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引領學生分析問題,逐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以學定教,課前讓學生自讀文本,提出問題,既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教學資源,更是對學生自主體驗、質疑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根據學生問題確定教學重點難點,課堂教學就有了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追求課堂教學的增量,我們的理念是:上課前學生自己已懂了的內容,課堂裡就不必要為此浪費時間了;學生似懂非懂的內容,或者他們容易疏忽卻極有意味的地方便是我們關注的地方;而課堂上的自主體驗、合作探究,力圖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人格上的變化,從而當他們離開教室時,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和收穫。而在課堂中展示學生的問題以及他們的名字,並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既保護和鼓勵他們質疑問難的積極性,又培養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課後反思《臺階》這堂課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梯度的推進以及現場生成、教學效果等,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為我們區的以學定教,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的教改課題提供了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

三、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

語文閱讀課堂的語文味,應該是在字詞的咀嚼品析中顯現出來的。我的這一教學理念在引領學生探究“父親為什麼明明該高興,卻露出尷尬的笑”這一問題的教學環節中表現得比較充分。我首先問學生:“尷尬”什麼意思?進而用“文中的父親的尷尬表現在哪裡?為什麼會那麼尷尬呢”的問題引領學生細讀文本,反覆咀嚼,體驗感悟:由表及裡,“居然”背後的“必然”就是父親骨子裡的樸實厚道;不是膽小,而是不習慣。語言的矛盾反映的恰是人物的真實的心理狀況:“彷彿看見”並非無人看見,恰是在裡三層外三層的熱鬧場景中父親不願不會不習慣於“張揚”的常態反應。但還是努力要行動上反映——“挺胸”,可惜已是“駝慣”了;這不是委瑣的姿態,而是滄桑勞苦的結果。於是我水到渠成地出示了我的學生張子然的精彩評語:“骨子裡的質樸、謙卑使身為農民的父親永遠都不會、也學不會張揚。”這樣一個農民的形象,這樣的一種生命形態,必然讓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我始終在課堂裡實踐這一思想。父親挑水閃了腰,為什麼“我”想去幫忙,父親卻很粗暴地推開“我”?為什麼“我”在父親最累、最苦的時候就真的讓在一邊?“父親明知自己老了,為什麼還問“我”怎麼了?層層遞進,層層深入,我慢慢把主題引向普遍態、特殊態。普遍態是階層,特殊態是人或是生命。當學生們聆聽父親一個人人生經歷的命運時,文本也迴歸到人的本身:生命的本身,生命的鬥爭,生命的奮鬥,生命的衰老和生命的狀態。這樣的課是深刻而有價值的。“父親是一部大書”,課堂的最後我和學生一起朗讀對文本具有總結性意味而又凸顯父親形象的詩歌,我試圖用“父親,還有我呢”這樣的結束語來強化學生體悟生命的傳承與使命的交接的意識,而那一聲聲“我的父親”必將深深烙進學生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