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老北京的七夕節、牛郎橋和織女橋

老北京的七夕節、牛郎橋和織女橋

老北京的七夕節、牛郎橋和織女橋

七夕相會

今年的8月17日是農曆七月初七日,是中華大地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七夕節來源於古代一個迎巧娘祈福乞巧的祭祀活動,也是傳統的期盼牛郎相會織女的吉利日子。牛郎織女悽婉美麗動人的故事在中華大地的文化中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自不待多言。人們對牛郎織女堅貞不渝的愛情充滿崇敬和同情,同時對拆散這對夫妻的王母娘娘也充滿著憤恨,七夕之日全國各地都會舉辦許多與之有關的民俗、宗教活動,也使得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

老北京的七夕節、牛郎橋和織女橋

戲曲舞臺上的牛郎織女

在老北京,過七夕的喜慶勁兒一點兒不亞於過春節。更重要的是七夕節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婦女節,廣大婦女、姑娘少女們是過這個節日的主角,也是她們最為重視和可以大展歡顏的日子,上到耄耋老年婦女、下至剛會咿呀走路的年幼女童都會走出家門湊湊熱鬧,感受均沾一下喜慶。

有的農村在這一天要斬殺公雞,為的是不讓公雞啼叫得早,妨礙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約會。到了七月七日的晚上,家家戶戶的鄰居們都會三五成群地聚在四合院院裡的葡萄架下或空曠之處,設下桌子條案,掛上牛郎織女的畫像,擺放供牛郎織女享用的瓜果梨桃等時令鮮果;擺上鮮花;陳列上四合院裡各家各戶婦女,用油、面、糖、蜜,做成的餛飩、麵條、花捲、果子等食品,捏製成小耗子、小刺蝟、小兔子等形象的各式各樣帶花面食,讓天上的織女來盡享比評這些精心做的"巧食",看誰家做得巧、做得精美;點燃香燭祭拜牽牛、織女雙星。然後大家圍坐在一起,老婆婆用芭蕉扇驅趕著蚊蟲哄著小孩兒,老爺爺抽著旱菸聊天說地,年輕人津津有味的聽著.....就這樣人們一邊仰望著無邊無際的夜空,欣賞著浩瀚星空裡的滿天星斗,一邊在茫茫浩瀚的宇宙星際裡尋找著牛郎星和織女星,講述和傾聽著牛郎織女的溫馨愛情故事,祝福他們溫馨的相會相親,同時品嚐著各種式樣的"巧食",心中祈禱著五穀豐登,期盼吉利祥福和好運的降臨。

七夕祭拜雙星的主角是女人,她們把織女作為是自己的保護神,祭拜時還要擺供出胭脂、口紅粉底等化妝品,每個人的神情都是滿臉的虔誠。老年婦女是為了乞壽,青年婦女是為了乞子、乞富和乞祈家庭和睦,少女是為了乞巧、乞美、乞求美好婚姻,所有的女人都儘量要把美好幸福收攬懷中。祭拜雙星後,女人們們會把供獻給織女的化妝品分成兩半,一半扔在房上,恭供織女享用,一半留給自己平時日用,企求與織女共享化妝品,保持自己的青春魅力與容顏。而後純真的姑娘少女們還要成群結夥到葡萄架下或井邊去"聽天語",聽聽牛郎織女訴說悄悄話,在井邊聽聽到織女的哭泣聲。"七夕節"同時也是婦女們最歡樂的時刻,在祭罷雙星後往往會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乞巧活動,老人們發給適齡女人和少女每人一根針、一根線,讓她們們同時穿針引線,看誰穿的快、是誰最先把線穿進針孔,就算乞到了織女給與的靈巧和智慧。

老北京的七夕節、牛郎橋和織女橋

穿針引線乞巧

據《燕京雜時記》載:北京城的婦女在此日白天正午時分會進行一種"丟針取巧"活動。即在初六的晚上先將裝滿清水的水碗放置在於花下,晾曬到初七日中午,待水面生成一層薄膜時,婦女們將平日縫衣服或繡花用的針小心翼翼地平放在碗中水面上,誰的針若能浮在水面上,就證明誰有運氣;沉下水者則說明該女人女工活還欠功力,今後應需繼續努力。針浮在水面上,投影到盆底,如幻化映現出花草、雲彩、鳥獸等形狀,說明與天上織女有"緣",織女賜給了她一根可以繡出美麗的圖案的繡花針,也就是乞得巧了。

在這天,皇宮中也有盛大的集會和乞巧活動來慶祝這個節日。紫禁城中的后妃和宮女們,在七月七日她們也會如同民間女子一般集會乞討自已的夙願愛情和幸福。屆時也會舉行丟針乞巧活動,宮裡年老的太后會作為評判,評判後宮后妃和宮女們的乞巧。有的機靈宮女為博得老太后喜歡,會挑選針孔大點的針放在水上,太陽光射過針孔會投下一個小白點,就恭喜說這是織女在保佑老太后年老眼不花、耳不聾,能健康長壽,哄得大家上下皆大歡喜。

老北京的七夕節、牛郎橋和織女橋

丟針乞巧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在修建紫禁城皇城時,在皇宮內外修整了內外金水河,建了宏偉壯麗的金水橋。朱棣嚮往天上神仙眷侶、眷戀人間玉人佳偶生活,煞費苦心在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河的東西兩側河段興建了兩座拱橋,西面的上游橋名織女橋,東面的下游橋名牛郎橋,二橋相距3裡地,意在懷念織女牛郎從東西兩側遙遙相望相守。朱棣寓意金水河為銀漢天河,金水橋為"鵲橋",讓牛郎織女在七月初七夜晚來相會,實現他們能生生世世在一起的美好心願。朱棣皇帝還曾經在七夕節大肆張燈結綵,把外金水河用眾多彩燈裝飾起來,組成像數條彩虹降落人間的人間仙境,讓金水橋充當"鵲橋",引導牛郎織女相會來互訴衷腸;他還親自帶著后妃宮女們在七夕節的夜晚來到金水河旁觀星、祭拜、放燈、遊樂。

老北京的七夕節、牛郎橋和織女橋

菖蒲河上牛郎橋

牛郎橋和織女橋始建於明代,是石臺木板橋。織女橋曾1918年6月進行過改建,成橋長17.2米,橋寬17.6米的3孔石拱橋。1951年金水河西段河流填埋改為暗溝時,織女橋被填埋入地下,1970年被徹底拆除。牛郎橋原是架在金水河東段的菖蒲河上,1913年時為改善交通,打通南池子大街時,將此橋改造為石拱橋,上世紀60年代填平菖蒲河時,牛郎橋被拆毀後被埋入地下,上面覆土修成馬路。就這樣牛郎橋和織女橋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將填埋的金水河東段喑渠挖開,恢復了昌蒲河段,牛郎橋又復建起來重見天日;而西面的織女橋也幾次提上重新復建日程,但至今還沒有實現。

看來牛郎織女在金水河的銀河、在金水橋的"鵲橋"中遙望相會的日子已是指日可待了。那時的痴情男女會在雙橋之畔,尋求愛情寄託與想往,有了絕佳的去處,在牛郎織女相守相望的日子見證愛情的幸福。現在的七夕節,已演變成了中國情人節,願天下相親相愛之人都成眷屬!

(本文照片取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