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旗幟鮮明地反對下線順風車

下線順風車,本質上是株連無辜。這不是法治社會的邏輯,這是法家社會的邏輯。

旗幟鮮明地反對下線順風車

順風車一出事,滴滴就再次下線了這一業務,高德緊隨其後,之後又傳出嘀嗒順風車23時至次日5時停止服務。整個順風車市場面臨滅頂。

如今滴滴過街,人人喊打,但我必須頂著鍋蓋誠實地說一句:不贊同下線順風車。

如果出現命案就叫停整個行業,那為恐怖片提供了不少素材的出租車行業早就該取締。《香港奇案之霧夜屠夫》取材自真實案件,片中的變態殺人狂就是的哥,現在鏡頭飄過腦海,還令我頭皮發麻。

三個月前滴滴就因為類似事件下線過順風車,如果有用的話,為什麼要“一二三四再來一次”,萬一再次出現司機犯罪事件——那幾乎是一定的——難道要再次下線,無限循環?

下線頂多是一種姿態,於事無補,反而會損害廣大順風車車主和用戶的利益。在各大論壇上,已經有很多網友表示,由於滴滴下線順風車,交通成本大為提高,給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

下線順風車的受害者還包括政府。因為可以收到緩解擁堵和改善環境的雙重功效,政府對順風車的態度,一向是鼓勵和提倡,2016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鼓勵私人小客車合乘,指出城市人民政府應鼓勵並規範其發展。

交通部同時發佈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給網約車套上了緊箍咒,對專車平臺、車輛、司機都做出了明確的管理和准入規範,但順風車並不在這部法規管理範圍之列,這就給了順風車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今短短三個月內,滴滴順風車就兩次下線,這顯然有負政府對順風車行業的鼓勵和期待。

更加嚴重的是,下線順風車隱含的邏輯,是人性本惡,將每位順風車司機都看做是潛在的罪犯。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四年來,僅滴滴一家,順風車就已經服務超10億人次,而有據可查的各類案件數量為50次,乘坐順風車出事的概率僅為2000萬分之一。極少數犯罪分子做下1次惡行,卻要2000萬次對社會不無裨益的正常商業行為陪葬,這不是法治社會的邏輯,這是法家社會的邏輯。

Uber發生的犯罪事件比滴滴只多不少:據CNN統計,過去4年中,至少有103名Uber司機被指控對乘客進行性騷擾。Uber輸了不少官司,賠了不少錢,但從未聽說Uber要因此而下線。法治社會的特徵就是權責分明,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滴滴究竟該為順風車司機行兇負多大責任,目前並未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暫且不論。而下線順風車,在本質上是要廣大順風車車主和用戶承擔他們不應該承擔的責任,嚴格來說,這是一種株連。這種行徑還被很多人叫好,只能說大清還活在他們心中。

我無意為滴滴辯護,滴滴在保護乘客安全上,的確存在嚴重疏漏。2016年,滴滴就上線了緊急求助功能,用戶按下“緊急求助”按鈕後,系統會給用戶設置的所有緊急聯繫人發送短信。但緊急求助功能環節過多,用戶使用不便,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滴滴居然未曾大張旗鼓地宣傳這一功能,直到現在,大部分用戶還不知道滴滴有這一功能。

上次空姐遇害事件後,有人建議滴滴上線一鍵報警功能,這樣既能震懾罪犯,保護乘客,也為滴滴免除了麻煩,滴滴對上線這一功能應該毫無障礙才對,但直到這次事件發生,一鍵報警仍未在滴滴實現。而Uber早在今年5月就上線了一鍵報警功能。澎湃新聞描述:“報警人甚至不用出聲,就可以向911調度員傳送包括姓名、位置、車型、顏色、車牌號在內的信息。在細節上,當乘客使用一鍵報警功能時,司機並不會收到任何提示。”

為什麼Uber可以,滴滴就不行?有人提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一鍵報警裡一定會有非常多誤報,所以不上這個功能的決定方,未必是滴滴。”

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滴滴是共享經濟在中國最成功的代表。共享經濟在中國的發展邏輯,有點像武俠小說中的養蠱。一大批企業殺進市場,在資本加持下快速膨脹,大肆燒錢爭奪市場份額,在競爭過程中,留在場內的企業越來越少,最終形成一家獨大的市場格局,勝利果實由贏家獨享。

不過,在中國,說了算的並非市場,穩定壓倒一切,維護穩定是所有邏輯的起點和終點。企業也是維穩鏈條中的一環。一家企業服務的用戶越多,承擔的維穩責任越大,相應的風險也就越高。這三者的關係有點像高度和體積、體重增長的關係,體積體重的增長是高度增長的立方倍,也就是說,企業公司市場份額提高一成,維穩責任沒準要增加3倍,而風險不可控的程度可能會膨脹十倍百倍。

總而言之,越大越危險。

滴滴在吞併優步後,幾乎成為網約車代名詞,看上去風光無限,其實已經一隻腳踏在了懸崖邊上。每臺車都是個潛在的火藥桶,三個月來的兩次順風車犯罪,就再有力不過地說明了這一點。一家獨大,難免眾惡所歸。所向無敵,背後往往是危機四伏。

有學者建議滴滴把順風車業務剝離出來,由公益組織來進行運營,滴滴不從順風車業務裡抽成。我覺得除此之外,滴滴還可以考慮分拆,將順風車業務分拆成勢均力敵的若干家公司。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強求大一統,也未必是什麼好事。

馬雲說,阿里的目標是培養1000個京東,程維不妨學習一下,哪怕沒有敵人,也培養幾個出來。《中國企業家》記者 馬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