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60年·輝煌與風采|沙灘村60年鉅變

伴著和風,一路綠樹掩映下,記者來到沙坡頭區永康鎮沙灘村。走在沙灘村的硬化路上,路燈矗立兩旁,路兩邊水渠裡的黃河水緩緩淌進綠油油的農田。一家家院落,順著道路一字排開,統一標配的黃色圍牆,顯得十分乾淨整潔。

吳學軍家剛蓋好新房子,紅色的琉璃瓦、筆直的圍牆,精緻的裝修顯得漂亮又寬敞。“現在生活富裕了,能拿得出錢了,細細算下來,建房子花了20餘萬元。”吳學軍說。

聽了吳學軍的話,其父吳自立滿是感慨:“現在的人都生活在福窩窩裡,不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要吃沒吃,要穿沒穿,能吃上窩窩頭就不錯了。”

吳學軍父子兩代人生活環境的巨大反差都體現在一言一行當中,他們的經歷也反映了沙灘村60多年來的巨大變化。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一場洪水淹沒了當時的吳家莊,洪水過後,留下大量泥沙,沙灘村(原吳家莊)由此得名。

1958年,只有12歲的吳自立跟村裡其他人一樣從事集體勞動,在公社吃大鍋飯,睡在窯洞裡。“糧食吃完了,村裡人就剝榆樹皮、摘榆樹葉、採土豆葉子熬湯充飢,一家人擠在一間房子裡睡覺,日子過得相當緊張。”現任沙灘村黨支部書記高紀生告訴記者,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村裡的生活才漸漸有了起色。

正如高紀生所言,改革開放打開了老百姓發展經濟的大門,沙灘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改善。“土地下放到農戶手中之後,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外出務工的人也多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從窯洞搬了出來,住進了土坯房。家裡條件好點的村民,兒子結婚後還給建新房,為孩子置辦起了家業。”談起沙灘村改革初期發生的變化,高紀生激動地告訴記者,家家戶戶都能吃上白麵和大米飯了,群眾癟著錢包漸漸鼓了起來。

改革開放讓沙灘村打了個翻身仗。進入21世紀後,一系列政策和項目資金在沙灘村開枝散葉,沙灘村變了樣。2013年,沙灘村第一批“一事一議”項目投資138萬元,硬化村莊巷道19680平方米;2015年投資130萬元,建設村級文化廣場……鋪設下水管道、發展種養業、安裝太陽能路燈等美麗村莊建設項目穩步推進,沙灘村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高紀生告訴記者,近幾年,沙灘村大力實施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村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民居住環境有了大改觀。不僅如此,村民從吃不飽到不愁吃,從住窯洞到搬進磚瓦房,從衛生髒亂差到環境優美宜居,沙灘村60年來發生了翻天鉅變。

如今,沙灘村大力發展經濟,優化人居環境,群眾致力於脫貧致富。時至今日,回望過去的歲月,72歲的吳自立忍不住感慨:“沙灘村的變化可真大啊!”(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 全媒體記者 牛國軍 王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