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霧化比輸液傷害更大,有科學依據嗎?

姽嫿布木布泰


沒有科學依據。存在這種疑問的,往往是對霧化吸入療法認知不足的。

與其他給藥途徑相比,霧化吸入治療藥物可直接作用於靶器官,且具有起效迅速、療效佳、全身不良反應少、不需患者刻意配合等優點,已被廣泛用於臨床。但是,由於缺乏使用經驗等原因,許多基層醫院甚至大醫院在霧化吸入治療中存在不規範之處,不但影響療效甚至產生不良反應,也就因此會有人認為局部的霧化吸入比全身的靜脈輸液給藥方式更對人體有害。

那麼霧化吸入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才能最大化的發揮其優勢呢?

在使用時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儲存藥液的霧化器及霧化管道、面罩等均應及時消毒,不可交叉互換使用,應專人專用;操作者需在操作前後洗手,減少患者間病原菌的傳播;治療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患者,一旦發現氣道痙攣,立即停止吸入藥物。

臨床藥師指導患者採用正確合理的霧化吸入方法對療效是至關重要的:應深吸氣,使藥液充分達到支氣管和肺內;霧化吸入前應清除口腔內分泌物及食物殘渣,霧化吸入後應漱口,防止藥物在咽部聚積,用面罩者霧化治療後應洗臉以避免藥物進入眼睛;吸入治療中患者應取舒適體位,最好選擇半臥位或坐位,藥物受重力作用可以更好的沉積到終末細支氣管及肺泡。霧化後痰液稀釋,產生大量的痰液會刺激患者咳嗽,應及時翻身拍背,協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吸入藥液的濃度不應過高,吸入速度應由慢到快,霧化量由小到大,使患者逐漸適應。


藥事健康


一派胡言!

說這句話的人根本就是不理解什麼叫做“給藥途徑”。

通常來說,再臨床上,一共有以下幾種給藥方式。

1.靜脈輸液:很好理解,就是將藥物溶解在葡萄糖、生理鹽水以及其他溶媒中,以靜脈滴注的方式緩慢的將藥物注入體內,這也是臨床上最常用的給藥方式之一。很多抗生素、營養液、擴血管藥物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進入人體併發揮作用的。


2.靜脈注射:與靜脈滴注不同,靜脈注射的時間更短,一般幾分鐘即可完成,也是直接將藥物注入血管內,進入血液循環,快速地發揮作用。很多質子泵抑制劑、化痰藥都採用這種方式。


3.霧化吸入:指將藥物溶解於少量的生理鹽水中,在霧化機或者氧噴機的氣化作用之下,使藥物從液態轉變為氣態,並通過吸氣作用吸入體內。這種給藥方式其實是十分迅速的,可以使藥物快速進入咽喉部或者肺泡。再臨床上,激素類藥物、抗生素等藥物均可通過此種方式給藥,從而治療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支氣管哮喘等等。

4.舌下含化:指將藥物置於舌頭底下,通過唾液的溶解讓藥物通過舌下靜脈進入血液循環發揮療效。臨床上,是心內科常用的給藥方式之一,硝酸甘油、卡託普利都可以通過這種途徑給藥。



以上四種給藥途徑均直接進入血液循環,起效更快。

5.肌肉注射:通過將藥物注入肌肉內部,進入毛細血管,再進入血液循環發揮作用。相對來說,藥物進入血液循環的速度就會降低。臨床上,很多疫苗、止吐藥都是採用這種給藥方式的。


6.口服:最常用的給藥途徑,安全、便捷、無痛苦,但是藥物起效很慢,因為要先進入胃部,在進入小腸,在小腸內被吸收後再進入血液循環,在這個過程中,還可能有大量的損耗,最後發揮療效的藥物含量會打上折扣。

7.皮下注射:幾乎是胰島素專用給藥途徑。


最後,霧化吸入給藥快,臨床上主要就用於治療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支氣管哮喘,霧化吸入其實複合了精確治療的原則。畢竟,藥物直接進入到咽喉部和肺泡,比藥物進入先血液循環後,再緩慢到達病灶要快速有效的多。


歡迎關注我的悟空號:來自星星的萌醫生

也可以直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哈:聽萌醫生說


阿卡醬醫生


可以肯定的說,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霧化吸入治療和輸液屬於不同的給藥途徑。霧化主要用來治療呼吸系統的疾病,通過霧化裝置將藥物分散成微小的液滴懸浮在氣體中,通過吸入的方式進入呼吸道及肺部,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輸液治療是將藥物注入血管,經過血液循環再作用於病灶。

從創傷上來說,肯定是輸液大,霧化沒有疼痛和創傷,患者依從性比較好,尤其是對於兒童患者。

從用藥劑量上來說,輸液也要大於霧化。因為霧化是藥物直接作用於呼吸道,所以只需要較少的藥量,輸液因為要先經過血液循環才能到達病灶,為了保證病灶區域藥物的有效濃度,用藥量相對來講是比較大的。

從起效時間和不良反應上來說,霧化都是優於輸液的,原因就是霧化直接作用於病灶,而不用繞一大圈,也降低了對其他部位的影響。

當然,不同的給藥方式其實是各有優缺點的,主要在於針對疾病選擇了正確合理的給藥方式。

現在國家已經出臺了對於輸液的特殊要求,只有滿足條件才能進行輸液,目的就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輸液,明確規定了抗生素和輸液的使用“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輸液主要適用的情況包括: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無法進食;病情危重;不適合打針吃藥等情況。

從這我們也不難看出,濫用輸液對人體的傷害還是比較大的。

謝謝,希望我的回答對大家有所幫助。


咚咯隆咚


  冬季感冒的寶寶咳嗽不停的情況下,醫生會推薦進行霧化治療,不少家長非常擔心,霧化治療會比輸液危害大嗎?

  答案是否定的。霧化吸入是指將藥物溶解於少量的生理鹽水中,在霧化機或者氧噴機的氣化作用下,使藥物從液態轉變為氣態,並通過吸氣作用吸入體內。這種給藥方式十分迅速,能夠讓藥物快速進入咽喉部或者肺泡,對於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的治療效果比較明顯,霧化吸入治療藥物可直接作用於靶器官,起效迅速、療效佳、全身不良反應少、不需患者刻意配合,比較適合小兒和老年人的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而靜脈輸液大家都比較熟悉,就是將藥物溶解在葡萄糖、生理鹽水以及其他溶媒中,以靜脈滴注的方式緩慢將藥物注入體內。

  霧化和輸液只是兩種不同的給藥途徑罷了,對於孩子劇烈咳嗽、急性支氣管炎或者喉炎等,霧化吸入的效果會更好,而且相對來說,局部用藥,副作用也會更小一些。目前臨床使用的霧化吸入藥物有:激素類藥物、擴支氣管藥物、化痰藥物;兒科常用的霧化吸入的藥物主要是激素類藥物、擴支氣管藥物,激素類藥物主要是布地奈德,擴支氣管藥物有硫酸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等。一般霧化吸入的藥物使用是在安全劑量內,但是不能長期使用,一般最多持續使用5-7天。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霧化吸入治療,主要是指氣溶膠吸入療法。採用霧化裝備,使藥物分散成微小的霧滴或微粒,由呼吸道吸入及肺內,起到潔淨氣道,溼化氣道,解痙、消炎、祛痰等局部治療以及全身治療的作用。

霧化是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常用的方法,和口服藥物、肌肉注射給藥、靜脈輸液給藥一樣,是一種給藥方式。

從該家長在朋友圈散發的消息來看,對霧化療法存在誤解,給他人或多或少引發了恐慌。其實,對於寶寶來說,霧化治療方法具有五個優點:

一是用藥量更少。霧化治療是將藥物分散成微小的霧滴或微粒,直接進入呼吸道,其用量是其它給藥方式的十分之一。“是藥三分毒”,給藥量少,意味著明顯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

二是給藥更精準。霧化藥物靶向很明確,是將藥物直接送達患病部位的呼吸道和肺部,直達病灶,給藥更為精準,對寶寶的健康損害更少。

三是起效更快速。相對於口服藥物,霧化藥物無需“曲線救國”、“多走彎路”,而是直達病灶,直奔“主題”,意味著起效更快,療效也更快。

四是化痰更有力。由於寶寶生長髮育尚未完善,咳痰能力有限,尤其對痰液粘稠,需要化痰的寶寶來說,優勢更為明顯。

五是副作用更低。相對於全身性藥物治療相比,霧化藥物直達病灶,直奔“主題”,用藥量少,藥物副作用更低。

不過霧化治療是一種輔助治療,主要針對病情較輕的患病寶寶,如果霧化治療三天,無明顯效果,或寶寶病情加重,應另尋病因,再定質量方案。

還有,霧化藥物一般是不含抗生素的。霧化藥物主要有三類: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黏液溶解劑。過去會用一些靜脈用藥如地塞米松、氨茶鹼、慶大黴素等作為霧化吸入的藥物使用,目前已逐漸淘汰。

總得來說,霧化吸入療法是比較安全的治療方法,尤其是治療呼吸系統的疾病,優勢更為明顯,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睿爸育兒


之前有文章把霧化比喻成為“吸毒”,認為“霧化藥物直接打到肺部比輸液傷害更大”,這讓平時很多給孩子霧化的家長感到惶恐不安,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

與口服、輸液等一樣,霧化只是一種給藥方式。霧化裝置將藥物變成氣溶膠狀態的微粒,使得藥物可以通過呼吸道直接到達病灶,藥物不需要經過血液循環,因而給藥劑量低,全身吸收少,安全性更高,產生不良反應的風險其實會少一些。

因為霧化治療的時間相對較久,有些家長會自備霧化裝置或者從醫院租用霧化裝置在家進行霧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霧化治療的藥物和劑量,所有霧化藥物都不是非處方藥物,霧化治療一定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自行增加減少藥物或藥物劑量。

目前臨床使用的霧化吸入藥物有:激素類藥物,擴支氣管藥物,化痰藥物;兒科臨床常用的是:激素類藥物,擴支氣管藥物,其中激素類藥物只有吸入用布地奈德,擴支氣管藥物有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和吸入用硫酸特布他林。目前國內沒有兒童專用的抗生素和抗病毒類的霧化製劑,中藥製劑也不推薦霧化使用。

事實上我們要警惕的是濫用藥物而不是霧化。不需要使用藥物的時候請不要擅自使用藥物,能用單一藥物的時候請不要輕易選擇複合製劑;那些能夠自愈的,或者通過霧化、口服用藥能夠治癒的,肯定不要選擇輸液治療,但是當病情嚴重需要輸液時,比如,患者出現昏迷、吞嚥困難、嚴重吸收障礙等情況,也不要盲目拒絕。


兒科醫生蝦米媽咪


當然沒有科學依據,強詞奪理。

輸液是將藥物直接輸入血液中,再由血液帶到病灶。國外很少開展輸液,因為普遍認為輸液的危險性不亞於一次小手術。

而霧化治療是用專門的霧化裝置將藥物溶液霧化成微小顆粒,吸入呼吸道及肺部使藥物沉積在呼吸道內治療疾病,相對於傳統的打針吃藥,這種治療方法給藥量小且有效地降低了副作用。

因為藥物是直接供給到呼吸道的病灶,不會經過血液、消化道,自然不會對其他器官造成副作用的傷害。

適應症: 用於呼吸道疾病的治療包括: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囊性肺纖維化症、頑固性鼻炎、多種咽喉炎及需要溼化氣道、痰液粘稠稀釋痰液的患者。

● 吸入的藥物可直接到達患病部位呼吸道和肺部,因此比口服藥物起效快,而且更為有效。

● 由於藥物直接進入呼吸道,其用量最多隻需其它給藥方式的十分之一,明顯地減少了藥物的毒副作用,這一點對於兒童和老人尤為重要。

● 溼化氣道,稀釋痰液,可以普遍用於各種呼吸道疾病。 補充一下,我兒子小時候肺部力氣小,濃痰經常咳不出,不得不吃抗生素。後來聽了醫生的建議,在家自己買了霧化器,就用白開水做霧化,再輔以拍背,幫助孩子把痰排出,就不再需要吃抗生素了。

● 對於某些以病毒感染為主的、可自愈的疾病(如:感冒),霧化吸入治療可明顯減輕症狀,縮短病程。

● 藥物作用直接,對緩解支氣管哮喘效果顯著且迅速,優於其他治療方式;甚至在危急時刻能夠挽救病人的生命。

至於樓主圖片裡放出來的藥物,確實都是常用於霧化的藥物,但是用量很少,不會產生什麼副作用。但是,畢竟是藥物,所以一定要按照醫生的處方進行使用,而且每次使用後請記得漱口和擦臉,防止藥物粘附在口腔內和臉部造成過敏等症狀。


蘇蘇快跑


  針對這些問題,溫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溫州市兒童醫院兒童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吳鐵峰指出了兩點錯誤!

第一,文中提到的前兩種是霧化所需的藥物,但抗生素一般是不作為霧化藥物,霧化與抗生素是沒有直接關係的,與濫用抗生素沒有直接關係。第二,在治療喘息疾病一般須用到激素,但相比較口服,注射和外用等方式,霧化激素的量是很少的,一般不會對兒童的生長髮育產生不良的影響。

  舉個例子:

  一位兒童體重10kg的喘息患兒如需激素治療,若用口服強的松藥物,一般體重1公斤需要口服1毫克的量,那1天需要服用10毫克,一般情況下,靜滴計量和口服相當。相近療效,如布地奈德霧化劑(普米克令舒),每天2~3次,每次0.5~1毫克,平均一天1~3毫克,而且兒童霧化時肺部沉積率一般15%,成人20%,也就是說,每次霧化真正進入體內藥物也就是所用劑量的15%左右。

  相比較之下,霧化的副作用微乎其微,霧化吸入藥物直達靶器官、起效快、用藥量少、副作用小。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霧化針對病情比較輕的患兒,如果病情比較重還是會採用口服或者注射等方式。

  下面詳細瞭解下霧化!

  什麼是霧化?

  霧化是將藥物製成直徑為幾微米的小液滴或小顆粒,也就是氣溶膠,隨著呼吸,藥物會直接進入呼吸道和肺部,常用於緩解治療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霧化目前不僅用於哮喘,還用於先天性肺氣腫、支氣管擴張、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引起喘息的疾病,慢性肺部疾病,如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和囊性纖維化,以及傳染性疾病,如卡式肺囊蟲性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肺部真菌感染等。

  由於霧化吸入可直接作用於發生病變的呼吸道和肺部,對比口服或靜脈輸液,它起效更快、效果更好;局部藥物濃度高,但總體用藥劑量小,僅為全身用藥的幾十分之一;不良反應少。

  打個比方:

  口服藥和靜脈給藥如果是“狂轟亂炸”,霧化吸入就是“定點打擊”,見效快,全身副作用小。所以,完全不必“聞霧化而色變”。

  這些誤區不要犯!

  誤區一:霧化時間越長越好

  在霧化治療上,很多家長有一些錯誤的觀念,覺得霧化時間越長越好,看到霧化機上還有液體,覺得沒噴完就沒藥效。有醫師指出,實際上,霧化吸入時間取決於藥液的容量,大人標準的噴喉10分鐘都已經讓人累得“夠嗆”,從兒童角度講,霧化10~15分鐘就夠了,每天可做2-3次。

  兒童霧化治療吸入時,宜採取輕鬆直立的姿勢,用面罩蓋住寶寶的口和鼻,慢而深的呼氣,吸氣末需停留片刻。在小朋友哭鬧的情況下,奶爸奶媽可以自己示範,用語言消除小孩的恐懼,讓霧化的效果達到最佳。

  誤區二:霧化後忘了擦乾口鼻

  很多霧化藥水都含激素,絕對不可忽視“擦乾口鼻”這一小事。尤其是幼兒的家長,不能霧化完後就“了事”,而應在每次霧化吸入後都要用擰乾的溼毛巾輕輕地擦乾小兒面部及口鼻部分。因為幼兒面部皮膚薄且血管豐富,殘留藥液可被吸收,有可能增加不良反應。而擦乾口鼻可以防止殘留霧滴刺激口鼻皮膚,避免皮膚過敏或受損。另外,在寒冷天氣,殘留霧滴留在口鼻皮膚上,還可能小孩受涼感冒。

  總結:霧化吸入其實只是一種治療手段,和口服藥物、靜脈輸液一樣,所以寶媽無需擔心它的安全性,但是在藥物使用方面,可能某些醫院存在一些誤區,媽媽要給寶寶把好關。N-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抗菌藥物、靜脈用藥、抗病毒藥物、中成藥都不建議進行霧化治療。


TT娛樂綜影


霧化治療是通過霧化器,將適用於霧化治療的藥物分散成微小的霧化顆粒,通過吸入的方式使藥物到達呼吸道、肺部,使藥物可以直接作用於病灶上,從而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霧化治療是局部用藥,全身吸收少,因此全身的不良反應小,而且給藥劑量小,安全性高。

將有效的治療手段故意曲解成“有害”,可能會誤導很多家長。


龍貓藥師


霧化給藥途徑有很大的優勢,但危害就是濫用激素藥,現在發展到普通感冒咳嗽,自己在家就給霧化了。激素類藥物在危急時刻是我們的救命藥,長期濫用會產生耐藥性,等到真正需要的時候就沒有效果了,況且兒童長期濫用激素會影像生長髮育。總得來說基層醫療為了掙錢負有很大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