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小升初擇校,家長們到底在擇什麼?

成都小升初


小升初擇校,家長選的是能治療焦慮症的藥方。怎樣對症下藥,這倒是很棘手的一個問題,絕不能像套公式答題一樣去解決。不過,倒是可以給家長們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第一,就近上學,可以節約上學和放學時間。在這塊我深有感觸,我兒子初中才結束,在三年前,有好多朋友建議我讓孩子去讀私立名校,還有公辦重點初中,我都沒有聽他們的建議,而是採取就近上學的原則,孩子上學步行十分鐘就到學校了。別可小瞧這就近上學,可以讓孩子節省出不少時間,用來休息,學習和睡眠。有了充足的精力才是學習好的保障。

第二,親子關係矛盾衝突較大的,讓孩子去住校。有很多公辦初中沒有住宿條件,只能選擇私立學校。這倒不涉及到離家遠與近的問題,而是選擇辦學質量相對較好的學校為佳。在很多地區,私立初中教學質量相當不錯,否則,根本就沒有辦法生存下去。因此,家長需要考察一下目標學校,主意打定後給孩子報名即可(有些學校需要考試錄取)。

第三,孩子接受家長管教,可以走讀回家住。在這塊的選擇上,家長需要考慮一個關鍵問題,你們夫妻是否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不管是什麼樣的學校,一般來說,大都不會針對你孩子的學習思維,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進行培養。而初中階段恰是培養的關鍵期,如孩子接受家長管教和學習輔導,可以重視學習能力培養,如若不行,可請外面的老師或報外面的輔導班。

最後,我要強調的是,不管小學成績有多好的孩子,進入初中後要重新開始,因為學習難度增加了,對學習思維的要求也增強了。同時還要重點解決青春期教育的不少內容,如果家長忽略了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方面的應對性教育,很可能出現很多問題,從而影響孩子的學業。


寒石冷月


生源和師資。其中生源的重要性還要高於師資。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對孩子,特別是初中階段的孩子來說,周圍同學的影響要遠大於老師和家庭的影響!

舉個例子吧,我有一個朋友,當初小升初的時候,不知道他腦子裡哪根神經搭錯了線,讓自己的孩子直接通過電腦派位去到了某個公立初中。

一開始還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孩子的成績在班上也很好,都是前3名。可是一段時間後,班級裡面大多數的同學都是基本不讀書,不聽講的。結果一個學期後,他的孩子也就開始向這些同學看齊了。最後初中畢業的時候,差點連高中都沒考上.....

因為初中的孩子正好處於青春叛逆期,這個事情,大多數的孩子本能的會對成年人有一種抗拒心理,對他們來說,同齡者遠比老師和父母來的可親可近。因此如果一個學校的生源狀況不良,孩子想在這種學校學好,其難度不比考上清華北大小多少。

只要是還有一點常識和判斷力的家長,應該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小升初的時候,電腦派位只是一個補充的備選項,在此之前,都應該已經準備好了其他的備選學校。如果抽籤手氣好,能進重點公立初中自然最好,但是沒抽到好籤,就會放棄學位去其他的民辦學校或是通過某些灰色渠道去重點公立初中。

至於選擇民校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民校受政府條例的影響較少,能有一定的篩選權。同時,較高的學費也擋住了某些不負責的家長。至少,很少會有人投訴民校補課,拖堂.....

至於師資,只要開得出工資,好老師還是找的到的,更何況,大多數較好的民校本來就是那些重點公立學校協辦的,師資方面根本就沒有任何問題。


一百分計劃


選什麼,大了說,選擇的是“優質教育資源”。往小了說選擇“優質教師”。

老總說的一句話說到我的心坎裡去了,“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我通過讀書和教書幾十年也得出同樣的結論。



1、有人會說,優秀教師很多普通學校也有,為什麼還有家長要捨近求遠,大費周章呢?

一個孩子讀書時間十多年,假設讀一年級遇到了一個不負責任的語文老師,估計語文成績會差,假若這個老師帶你兩年,一輩子的語文就拉下來了,假若換了老師,數學老師又不咋的,那數學也會掉下來,語文數學都差,一生的學習算是毀了一半。有這可能還會反駁,低年級家長補,不見得差,那麼到了高年級呢?課外補習?有時間嗎?有時一個差老師教兩個月可以也讓孩子對學習興趣全無,你信嗎?孩子都厭學了,任怎麼樣都不中。



2、筆者的親身經驗

筆者至今感念當年讀書時遇到了好老師,比較幸運。小學一年級的兩個老師我都不喜歡,成績只是中上等從來沒進過前三,二年級遇到了我喜歡的喜歡的語文老師,語文成績提升迅速。四年級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數學老師,感覺數學很有趣,數學成績得以提升。以後一直穩定在學校前三。

之後到了初中,正遇到了新上任的敢於創新的校長,遇上了一大批恢復高考後的頭幾屆畢業的師範學校畢業生。他們知識紮實,教學方法靈活,身上充滿工作的熱情和幹勁,學校成績年年上升。最終,在我們那一屆,普通初中各科教學成績全面超越重點初中,導致重點初中解散。筆者也有幸超佔一中線三十多分考進師範學校,成了象我的老師他們一樣的人。

而我小學同班的平時和我成績差不多的一個同學,小學時成績大部分時間是第一,進了另外一所初中,結果名落孫山。後來只能近普通高中學習,最後輟學了。

由我的親身經歷,我得出結論,遇到好老師很重要。我當年能成績那麼好,除了個人的資質和努力,更大的成分是得益於老師。



3、結論

擇校主要擇的是師資,這種師資主要的不是看學歷,要看老師的敬業精神。筆者師範畢業,一畢業來到了母校,就帶初三,也帶出了兩次全市中考第一,就是傳承了當年老師們那一種敬業精神,那一種不服輸,敢為天下先的氣概。

綜上所述,擇校選擇的校風、學風、教風,而這三風的決定因素在於老師,其他的硬件還在其次,好學校好老師的比例大,成績就有了較大的保障。誰也不願意拿孩子的前途去冒險,你說是吧?

我是文軒閣,專注教育,關心教師,助力學生成長,歡迎關注!


文軒閣


小升初擇校,家長們自然是希望選擇一所師資力量雄厚、硬件設施先進、校風校紀優良、升學成績好的初中了。

不過,可供一般家庭家長選擇的範圍其實並不大。因為初中還是劃片入學,你所居住的房子,決定了孩子可以上哪所初中。除非是家庭經濟條件優越,可以讓孩子上那些私立中學,或者交一大筆擇校費。

我的建議和想法是:像咱們這些一般家庭的孩子,就安心讓他上居住區域內初中就好了。沒有必要非要為孩子去選擇一所“名校”或私立的初中。

記得上次聽一位老師說,在中國當前的高考政策下,孩子們還是上公立學校好。因為公立學校是一切按教學大綱來教學的,初中是位高中做準備,一切圍繞著高考。即使孩子在私立中學在自主氛圍下學(玩)得很嗨,但是幾年後,不是還得面對高考嗎?到那時更難適應嚴格的高考學習和考試氛圍了。

我之前看過一篇報道,說的是兩個成績差不多的孩子,一個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個是有錢家庭的孩子,他們一起進了一所私立的國際中學。這所中學以外語為主打,那個有錢人家的孩子非常喜歡這所學校活潑自主的氛圍,外語成績越來越好,打算高中一畢業就出國留學的。而另一個孩子,英語口語能力差,不太愛跟人交流,在這所學校裡有壓抑感和自卑感,結果,他最後還是回到了公立學校,感覺在公立學校裡,按部就班地學習考試,才能安心開心。

上次跟一位北京的阿姨聊天,她說她外孫上的是北京一所很好的中學(具體哪所中學我忘了名字了)國際部,高中畢業後就直接出國啦。

所以,如果不是孩子某方面的特長特別突出,或者家庭條件非常好,老老實實上公立中學就好了。畢竟,我們沒有那麼多錢送孩子出國留學。也不要去吐槽高考的弊端了,在當前的環境下,高考,可以說是平民百姓的孩子,唯一公平競爭的機會了。

所以,我的孩子小升初時,就直接讓她上劃片區域內的初中就好了。


小作家起跑線


認為家長們主要是選擇一個具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平臺……名校。這個平臺上有名校的教育底蘊,有負責任的名師,還匯聚了孩子同齡人中最優秀的那一部分群體。

第一,關於名校底蘊。名校的底蘊包括它的辦學理念、軟硬件設施、合理的規章制度、濃郁的教育風氣、一大票社會名流校友等等。在這個充滿激勵氛圍環境下,孩子的成材率更高,更有可能做到最好的自己。如果他足夠優秀,就開始和校史上的名人發生一定的人脈聯繫……扯遠了,他的同學中將不乏以後的社會精英,而這些精英將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脈之一。

第二,關於名師。名師專業紮實,經驗豐富,責任心強,教育心理學鑽研得很透,能針對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當然利於孩子的成長了。

第三。關於同學。很多小升初的孩子無論是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思維習慣和學習品質等,都還處在逐漸成型階段,只有把他放到一個相對優秀的群體環境中,才能帶動他形成自己的優異學習特質,然後從中收益一生。


苗山風物視角


主要擇的是小夥伴+師資力量,不管家長多期待素質教育,素質下功夫都是在課外,一進入升學通道,大家都會自動歸類,關注孩子的學習表現!

所以我們經常所說的生源就是孩子的,學習小夥伴,不一樣的小夥伴在一起那真的是千差萬別。高手和高手在一起會相互激發產生我們所期待的正能量,如果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遇上一些問題小孩,有時候後果可能還蠻可怕。

其實說到底,老師的能力都相差的不是很大,但是教不同的學生卻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一個班如果老師要花大部分的時間來維持班級紀律,另外一個班老師能夠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講學,最終的結果自然會大不同。

所以這就是大部分家長在能力範圍之內,一定會期待和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入重點學校的主要原因。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學習這件事上,同類的孩子自然會走到一起。可是好學校總是有限的,這就會倒逼家長在整個小學階段,讓孩子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而拼命,為孩子綜合能力表現突出拼命。

不僅僅拼孩子,更拼家長,拼整個家庭的資源整合能力。


九鬥學生心理


小升初擇校的本質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

小升初擇校是雙向的,各個學校為了爭取優質的學生,就對學習成績比較優異的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為了進入比較好的初中,很多學生和家長就早早開始了備戰小升初,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就是為了讓孩子能進入理想的高中。

好的學校和好的生源是互相成就的,到底是好的學校培養了優秀的學生,還是優秀的學生造就了學校的好名聲,這個誰也說不清楚。總之是,好的學校與好的生源是互相吸引,互相成就的,因為優質生源和優質學校的稀缺性,那麼小升初的擇校就必然會存下,而且還很激烈。

擇校要看孩子的情況和家庭條件

誰都想去好的學校,然而好的學校必然有很高的門檻,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能通過,小升初擇校考試成績就是一個標杆。如果孩子的成績比較優異,能順利通過考試那就最好不過了。如果孩子本身成績不是狠好,也許家長花費了很大的功夫把孩子送了進去,結果不一定會如願。好的學校的學習節奏一般都比較快,孩子如果基礎不太好就不一定能跟得上,到時候效果會恰得其反,所以在擇校時一定要選擇適合孩子的學校和班級。

選擇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是現在很多家長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隨著私立學校的不斷湧現,並且很多私立學校在管理、教學方面都展現出了很多的優勢,也能為家長省很多的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去,可是私立學校昂貴的學費是很多家庭所不能承受得起的。如果經濟條件比較好,送孩子到私立學校去,享受比較優質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然而如果家庭經濟狀況不是很好,送孩子到私立學校去,只會增加家庭負擔,比較後期的高中、大學都還需要花費很多的錢財的。


胡老師數學教育


小升初擇校,家長們到底在擇什麼?

又到了小升初擇校的時候,空氣中瀰漫著緊張焦慮的氣息。按往年的慣例,各各民辦學校在5月份就開始了對優質生源的爭奪。近兩年,隨著公立學校的覺醒和崛起,公立和私立的優質生源大戰更加激烈。優質生源,希望投入名校的懷抱;名校,也渴望擁有更多的優質生源來成就輝煌。

家長們的選擇有一條規律,按從優到劣依次大略是:區域外名校——區域內優質公立中學——區域內優質私立學校——普通學校。

家長到底在擇什麼?

剔除掉表面的熱鬧和宣傳,我認為家長考慮的應該側重這幾個方面:

1.學校的教育理念、校風學風和教育教學成果。理念可能會虛一些,但成果是實實在在的,學習環境更是家長非常在意的因素。

2.師資水平。任何學校的師資不可能都非常的均衡或者接近,但補課忽略的是,優秀教師對教師團隊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公立學校有好教師,且師資比較穩定、教育部門能提供更好的平臺;私立學校較高的待遇會吸引一些優秀師資,但教師流動性會比較大。

3.管理水平。目前中國的家長希望學校和教師管理學生嚴慈有度,能督促和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等各項能力的發展。私立學校在管理上會更規範,制度更合理嚴密,服務意識更好一些;近年崛起的公立學校往往也開始重視管理。

4.家庭情況。一些民辦學校收費比較昂貴,要考慮家庭經濟收入情況;還有一些家庭由於家長工作或家庭的特殊性無暇照顧孩子,需要考慮能寄宿的學校等等。


5.孩子的情況。孩子的個性、各項學習指標的發展水平、對未來的期許等等。但小升初的孩子年齡還比較小,可塑性也比較強,往往並不具備自主擇校的能力。

但這些選擇應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合適的就是最好的。再好的學校,進去了也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再好的學校也有壞學生,再壞的學校也有好學生;適合孩子、適合家庭就好,不必盲目跟風,人云亦云。


戚老師說


大家好,我是初中君,首先小升初擇校這問題可以算是比較火的問題,現在家長為小孩子擇校讀書都可以寫本書了。

首先說一下公辦學校,第一面臨著劃地段的問題,如果一所好的公辦學校家長想去話,按類別劃分又分為一到六類。 可能又面臨買學區房。家長們到底為什麼對於公辦學校擇校很擔心呢?

首先說下,雖然是按一到六類劃分,但是很多學校都是一到三類學生都已經招滿了,如果招滿了,學生就要面臨統籌。統籌的話家長就很焦慮了。

一:統籌的話學校劃的不明確,也許劃的學校可能風氣不好、教學質量不好、師資也有可能不太好。

二:地點不確定,小孩子上學統籌是就近原則,但是還是要看學校有沒有學位,也有可能離家比較遠,上學不是很方便,再加上大部分公立學校沒有校車,甚至可能還沒有食堂。

接下來我們看看民辦學校。

首先選擇民辦學校的家長看重的就是民辦學校的師資及升學率,這部分家長對於小孩子讀書可謂是煞費苦心,民辦學校學費相對於一些普通家庭還是比較高的,畢竟是九年義務教育,公立學校肯定比民辦花費少了不少。

民辦學校招收學生是有限的,但是師資和升學率相比較一部分公立學校肯定是好點。這就對於大部分家長而言競爭就大了。

說下民辦學校怎麼錄取學生,

民辦學校會準備面試和筆試。

目前2018年教育局統一取消了南昌民辦的筆試。

當然面試筆試是一部分,民辦學校還會參考一些全國的競賽賽事來錄取學生。比如:華盃賽,希望杯,小英賽(全國小學英語競賽)這些都是全國性。還有一些是當地機構舉辦的競賽。

說到這時家長們就要開始關注各種競賽,幫孩子報考各種競賽,真是苦了家長們了。

這就是為什麼現如今的教育家長們可以寫本書的原因。

最後朋友們記得關注初中君,關注南昌升學論壇,祝朋友們生活愉快!


用戶74094115258


小初高大學這四個階段,初中屬於轉折點前一站,所以重中之重,必須要把握好,把握住,那到底應該把握什麼呢?這個課題在當前的教育體系和環境下,亂花漸欲迷人眼。用老百姓的話說,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育機構對於小升初的指導本身就亂,方向迷茫,對於家長就更是迷了眼。那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學校呢?主要關注哪幾個方面呢?筆者作為一名家長,說說自己的觀點,給大家一點建議。

1/客觀分析能過作為備選學校的情況,包括學校排名,歷年中考成績,生源情況,如何進入(學區/學位/優選生……) 教師隊伍,教學方案等等

2/自身條件分析 孩子學習情況,家庭狀況,家庭位置……非常主要

綜上來看,每一個細項如何瞭解呢?

客觀情況

1/學校排名,這個比較好了解,每年都會有很多機構做學校排名,大多依據每年中考成績,基本上全市前五名的一類校好選擇。二類校和三雷校就比較亂,筆者認為二類校還是以家庭居住位置來主要選擇。而一類校可以投入大點。

2/歷年中考成績,這個要看升入一類高中的比例,平均分,高分段,是否有狀元等。如果僅關注高分段和狀元不妥,畢竟平凡的孩子比較多。

3/教學方案,大多學校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案,這個教學方案如果做的好,決定60%孩子升學得命運。目前有一部分新開的私立學校,以空降幾個名師為噱頭招生,這是要冷靜面對的。學案不是一個兩個名師就整理出來的,是一個團隊經過多年打磨而形成的。筆者認為學案非常重要,老師是流水,而學校和學案是營盤啊

4/師資情況,這個也必須看,但是不是要決定看有幾個名師,而要看老師的責任心,校領導的管理能力。

5/生源情況,小學時有差別的,主要差別就是紀律性和文化基礎,大家一起努力,成績斐然。

6/如何進入,學區/學位/優選生……看清楚自己應該怎麼。

7/學校管理情況,目前大多數私立初中管理比較嚴格,行為和學習約束嚴。大多數公立校管理比較鬆散。但是無論私立還是公立,實驗班都管理的很好。所以學習比較鬆散的孩子最好進入私立學校或實驗班。

自身情況

1/家庭情況,經濟情況為主,大多一類校進入前要經過大量考試和課外班輔導,進入後因住址等原因需要調整住房,學校活動也多,所以要重點考慮。

2/孩子自身情況,學習比較優秀,建議儘可能選擇一類校。如果不能進入一類也要選擇二類中比較靠前的學校。孩子紀律比較鬆散,建議選擇私立學校,在初中修正孩子行為,受益終身。自主學習能力強,可以做多選。

小升初擇校是個大課題。筆者孩子學習上等,奧數學的晚,但能力夠。一類校有點差距,最後選擇二類頭子,離家四站地。總體離家近,學校管理嚴格,中考成績穩定而上升,學案超級棒,費用低,家長照顧方便,孩子生活方便。

大家加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