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嵩盟:東方的契約精神

嵩盟:東方的契約精神

聖經

嵩盟:東方的契約精神

古盟臺

西方古老的《聖經》,相傳是主宰天地的神界,與自然界的人合約,代表著文明進程中的契約精神。

四大文明古國的華夏民族,在富饒遼闊的中國大地上,大雜居,小聚居,在多民族中融合,在融合中興旺,在興旺中傳承,生生不息,包容並蓄,以泰山的穩健、長城的壯麗、大海的寬容、文明的璀璨,永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中國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之中,雲南地處西南邊陲,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

從遙遠的元代,不斷有漢族進入雲南,其中以明代“屯兵戍邊”最具最大規模。

北方中原、江南一帶的漢族大遷徙,逐步漢化了雲南的少數民族,成為雲南漢族的祖先。

雲南人認祖歸宗,現存的漢文化,根植於肥沃的少數民族文化土壤之上的多元文化,具有中國民族大融合、大遷徙、大雜居的顯著特點,地處雲南滇中東北部的嵩明,更是如此。

地處邊陲,交通閉塞;大山阻隔,封閉的地域,使得雲南的正史,關於雲南的大多數記錄,都停留在了司馬遷的史記。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雲南的主導民族是彝族,南王孟獲的部落。

嵩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首置牧靡縣(今嵩明、尋甸)。

戰國時楚將莊嶠入滇,在嵩明嘉麗澤古湖修建城築牆(今存大城村舊址),後遷滇池之濱昆陽。

西漢的嵩明,是司馬遷記載的勞浸、靡莫部落。

唐代南詔前期,嵩明、尋甸兩地分別置部,嵩明地稱崧盟部,蓋此地“昔漢人居之,後烏、白蠻強盛,漢人遷去盟誓於此,因號崧盟(《元史.地理志》)”。

明代徐霞客滇遊記記載:嵩明州原叫嵩盟。州署南面有盟蠻臺舊址,是從前漢人和烏蠻、白蠻會盟的地方,後改稱嵩明。

支離破碎的歷史碎片,留存縣城南面盟蠻臺舊址,即嵩明古盟臺;古盟臺遙對的秀崧山已改稱藥靈山。

徐霞客考錄的嵩盟之名(嵩明原名崧盟州),來源於古盟臺,而古盟臺(“蠻盟臺”),即古代漢人與烏蠻、白蠻少數民族結盟和好之地(《元史.地理志》)。

話說蜀漢三年,諸葛亮平南中,在今縣城南與少數民族首領孟獲築臺結盟,盟臺遙對秀崧山(今藥靈山)而名。原《古盟臺碑》為明萬曆辛亥年(1611)知州孫汝正立,後毀,1979年重立。原有一塊《孟獲招安盟約碑》,今已遺失。

古盟臺一側的諸葛祠內,《重修古盟臺諸葛武侯祠碑記》(清 程藎)碑文記載,“嵩城之南有諸葛丞相祠,相傳為七擒孟獲盟於此處,其詳不可得而聞矣”,《重修武侯祠碑記》(清 雷御龍)碑文,“嵩明,古崧盟郡。昔武侯南征,擒孟獲於秀崧山,築臺盟此,遂以名郡。臺曰蠻盟臺,世祠祭之,以至於今。”

清代《康熙嵩明州志》記載,蜀漢孟獲紮寨於嵩明州南三十里的秀嵩崧山,上有洗甲池。嵩明之名來源於古盟臺,徐霞客遊記已經記載,但是“漢人與烏蠻、白蠻少數民族結盟”之說僅有“盟”,而無“嵩”,而“武侯南征,擒孟獲於秀崧山,築臺盟此”、“嵩、盟”皆有,儘管《孟獲招安盟約碑》,今已遺失。

嵩盟:東方的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

一塊古盟臺,是民族融合修好的見證,也是盟約仁政的修好合約見證。

古盟臺,曾經的嵩明古名,是嵩明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中國民族大遷徙、大融合之中的文明契約,更是東方契約精神的文物,在嵩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