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共和國的戰“疫”時刻

  14億中國人,正在經歷一場非同尋常的抗疫之戰。

  2020年的春節假期,少見地延長了,武漢被按下“暫停鍵”,春運人潮踩了“急剎車”……

  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

  不見戰火硝煙,卻有生死考驗;沒有前方後方,已是全民皆兵。

  在這個寒冬,一個大國的韌勁和活力從未“封凍”。

  在中南海深夜的燈光裡,人民看到信心和力量。

  “越是兵臨城下,指揮越不能亂,調度越要統一。”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全面加強對疫情防控的集中統一領導。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就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1月20日,專門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大年初一,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動員,決定成立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並向湖北派出中央指導組,要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充分發揮協調作用……之後,又先後多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題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和復工復產工作。2月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市調研指導疫情防控工作,視頻連線湖北和武漢抗疫前線,聽取前方中央指導組、湖北指揮部工作彙報。總書記還主持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等會議,從不同角度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黨中央印發《關於加強黨的領導、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的通知》。

  習近平總書記時刻關注著疫情防控工作,每天都作出口頭指示和批示。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及時研究部署工作,中央指導組積極開展工作,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各級黨委和政府積極作為,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凝聚成抗擊病魔的強大合力。

  “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負重、堅守、攻關、攜手……從長江兩岸到白山黑水,從中原大地到東海之濱,一個個鋼鐵戰士,衝向江城武漢,衝向防控第一線,衝向抗擊疫情主戰場。

  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號召全國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億萬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奮戰,凝聚成齊心戰“疫”的硬核力量。

白衣戰士:衝鋒,朝著最危險的地方

  2020年1月29日,大年初五22時,武漢市金銀潭醫院。

  “快些,要抓緊,病人的事一刻都等不得!”

  不到1小時,一瘸一拐的醫院院長張定宇連接了8個來電。這裡收治的基本都是確診新冠肺炎的危重患者。顧不上已被感染的妻子,張定宇夜以繼日地與病毒賽跑。

  自2019年12月29日轉入首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以來,金銀潭醫院在張定宇的帶領下已在火線上連續奮戰了兩個月。許多人此時才知道,張定宇3年前已被診斷罹患罕見病漸凍症。

  為確定病原,他率先採集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樣本送檢;增設病區時,他兩天兩夜沒閤眼……

  “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的病人。”張定宇堅定地說。

  披上“戰袍”、衝鋒火線,8萬名武漢醫護人員爭分奪秒——沒有人比他們更加明白時間對於患者的重要性。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時間開始以秒來計算。

  第一時間成立應急指揮小組、專家小組,開展預檢分診、啟動發熱門診,開設隔離病房……武漢多家醫院緊急行動起來。

共和國的戰“疫”時刻

2020年1月29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在去病房的路上。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在黨中央、國務院部署下,各地支援武漢和湖北的醫療隊迅速集結;4萬多名馳援的“白衣戰士”奮戰在抗疫一線;曾奉命赴北京小湯山抗擊非典的南方醫院醫療隊主動請戰,誓言:“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為了誰!”

  從防護服到膠靴,從手套到口罩,從護目鏡到紙尿褲……這身行頭穿脫不易,全副武裝後的醫護人員先是大汗淋漓,後又在忙碌中用體溫把汗水蒸乾,數不清有多少次!

  “自己心慌頭暈,就不能很好地護理病人。雖然救人心切,但在這個當下,一步一步按流程走,確保萬無一失的重要性不可小覷。”一直在一線抗擊疫情的北京協和醫院護理部主任吳欣娟說。

  醫院“紅區”,既是生命之艙,也是生死戰場。

  新冠肺炎確診,須通過咽拭子標本。採集時,護士直接對著患者,患者張開嘴,配合呼吸,再取唾液,過程危險重重。

  “我上了,她們才敢。如果我不示範,年輕護士怎麼上?”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護理部主任汪暉身先士卒,到發熱病房為重症病人護理做床邊指導,在重症病人身上示範咽拭子採集。

  疫情防控第一線,隨時面臨生與死的考驗。

  2月18日10時54分,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一位始終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戰士走了。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用生命完成了最後的堅守。

  此時,他曾奮戰的武昌醫院防疫指揮部的大屏幕上,治癒出院患者一欄,閃爍著數字“408”。一名護士注視良久,喃喃說道:“越來越多人出院了,可是我們院長再也回不來了。”

  這座英雄的城市,銘刻下又一個英雄的名字:劉智明。

  一雙雙長滿裂口的手,一張張口罩勒出傷痕的臉龐,一件件汗水浸溼的衣服……拼盡全力,只為給患者爭取多一點點的可能。

  2月16日,武漢大雪初霽,火神山醫院醫務人員忙碌而有序。

  一大早,護理組長張鳳帶著護士們走進感染一科一病區,給21床錢大哥、22床曾大爺慶祝生日。病床相鄰的他倆,正好是同一天生日。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生日會——沒有鮮花,沒有蛋糕,沒有蠟燭,但溫馨依舊。“病房裡充氧,不能點蠟燭,我們一起唱生日歌吧!”聽著歌聲,曾大爺的眼角溼潤了……

  隔離疫情,不隔真情。“已取消休假,隨時待命!”“我報名!”……一封封請戰書,就是一顆顆滾燙的心。

  除夕夜,很多人從年夜飯飯桌上、和家人團聚的溫馨中緊急受命,爭分奪秒打起揹包趕赴機場馳援武漢。能提前1分鐘,就能減少1分鐘的病毒傳播時間!參與救治的醫療隊構成包括呼吸、感染、重症多學科,醫生、護士,地方、軍隊,西醫、中醫,幾乎涵蓋與傳染病防治相關的所有重點資源和力量。他們24小時輪班值守,與死神進行著艱難決鬥。

  抗擊疫情,急如星火。

  除夕夜,各戰區、各軍兵種、各大單位緊急行動起來。3支軍隊醫療隊先期抵達武漢後,第一時間批量接收患者,第一時間進入隔離病區,第一時間診治危重病人……在這個特殊的戰場,450名勇士用敢打硬拼的精神創造了一個個“第一時間”,讓人真切感受到軍人的拼勁!

  北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或書記親自帶領重症醫療救治團隊,整建制接管了武漢部分定點醫院,開展重症患者的醫療救治工作,輪班倒,連軸轉,無私奉獻,英勇奮戰。

  隨著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成為最迫切的任務之一。

  調整病人結構,集中收治重症;調集精銳,整建制接管重症病區;全國約10%的重症醫務人員馳援湖北武漢;19個省份對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漢市以外的16個市州及縣級市,一場史無前例的殲滅戰拉開大幕。

  2月20日開始,全國單日新增治癒出院病例首次超過2000例;近一週武漢、湖北其他地區以及全國其他省份治癒率均持續上升……振奮人心的數據背後,包含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更凝結著奮戰在一線的“白衣天使”的辛勞、奉獻乃至犧牲。

  “醫務人員是戰勝疫情的中堅力量,務必高度重視對他們的保護、關心、愛護。”習近平總書記殷殷牽掛、諄諄囑託。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不僅為各地出臺暖心政策提供了遵循,更讓奮戰在“疫”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備受鼓舞和激勵。

共和國的戰“疫”時刻

  2020年1月24日,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隔離病房,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彭志勇(左)與病情好轉的患者黃淑麗互道新春快樂。 新華社記者 熊琦/攝

  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人們看到的是送別現場深情擁抱後勇往直前的身影,是相隔千里兩代醫務人員的戰地傳書,是摘下口罩之後讓人淚目的一條條勒痕,是眼裡流露著疲憊卻依然在一線並肩奮戰的戰友,更是千萬網友點讚的那一句“14億人都是你的後盾”……

  “一線的‘白衣天使’最牽掛的是家人,他們的牽掛也是我們的擔心,我們將為您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2月19日起,寫著這樣字句的慰問信被放入“健康關懷包”,陸續送到了武漢市近2萬名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家屬手中。

  英雄更需要得到關愛。

  根據國家衛健委公佈的數據,截至2月24日,全國有3000多名醫務人員感染病毒,一些醫務人員以身殉職……

  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醫務人員“過勞”、防護裝備、待遇保障等問題牽動人心,必須拿出更多關愛醫務人員的新舉措,減少“連軸轉”。

共和國的戰“疫”時刻

李蘭娟院士脫下口罩後臉上留下的壓痕令人感動 中新社記者 安源/攝

  從改善工作和休息條件、維護身心健康、落實人員待遇、提高衛生防疫津貼標準,到加強人文關懷、創造更加安全的執業環境、弘揚職業精神做好先進表彰工作……多部委聯合出臺的七大舉措給戰“疫”一線醫務人員提供了更有力保障。2月22日,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全面落實進一步保護關心愛護醫務人員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十方面措施。

  “疫情防控是沒有硝煙的戰場,也是檢驗醫務人員初心使命的考場。”國家衛健委負責人表示,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情況越是危急,越需要我們發揚不畏艱險的精神。

科研人員:戰“疫”,“逆行”在最前線

  “沒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疫情蔓延時,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向公眾發出緊急呼籲,自己卻“逆行”衝往防疫最前線。

  一頭華髮、面色凝重、素有直名的鐘南山出現在鏡頭裡,讓許多人安心,也給人信心。84歲的他臨危受命,出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老院士閉目倚靠在高鐵餐車座椅上的照片,在互聯網上刷屏,讓許多人淚目。

  “有人傳人,特別是有醫務人員感染”,“抓住兩個要害:早發現、早隔離”,“啟動一級響應,目的就是減少互相感染的機會”……迅速判斷,精準建議,從武漢到北京再回到廣東,鍾南山帶領團隊連續輾轉多地,在科學救治和科技攻關兩條戰線上奮戰。

  “勁頭上來了,很多東西都能解決。”鍾南山的話雖簡短卻有力。

  飽經風霜的臉上,是一道道被口罩勒出的深深紅印——有人拍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奮戰在疫情一線的照片。

  曾在非典、H7N9禽流感等傳染病防控中作出重要貢獻的李蘭娟,也是此次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之一。

  “國家大事,義不容辭!”在第一時間前往武漢調查研判疫情後,2月2日凌晨,李蘭娟又率隊馳援武漢。臨行前,她撂下話:“這場戰役不成功,我們就不撤兵!”

  對疫情每多一分認識,戰勝疫情就多一分底氣。

  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黨中央審時度勢、綜合研判,及時提出戰勝疫情的總要求。

  2月初,數以萬計、與日俱增的病患,不斷超出醫療資源負荷極限。疫情重壓如山,如何儘快實現“應收盡收、應治盡治”?

  “把所有確診的輕症患者統一集中收治隔離,避免更大範圍的擴散,這是決戰之地武漢疫情防控的關鍵問題之一,啟用大空間、多床位的‘方艙醫院’,是當務之急。” 2月3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這位非典時期曾擔任北京醫療專家組組長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這樣建議。

  “如果傳染源控制不力,後果會更嚴重。”從兩天前到達武漢,到馬不停蹄調研,敏銳發現這個緊迫的任務,王辰分秒必爭。方艙醫院能在很短時間內,以最小的成本,解決大量輕症患者的收治問題,這是國家在非常時期的關鍵之舉。

  短短10多天,一座座被視為“生命方舟”的方艙醫院,在武漢三鎮建設啟用,大幅擴容收治能力。

  2月18日下午3時,位於洪山體育館的武昌方艙醫院,又有24位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出院。

  “感謝醫護人員,真心感謝你們!”“武漢必勝!”邁著不再沉重的步伐,出艙的患者臉上滿是欣慰和感激。

  “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儘快增加醫療機構床位,用好方艙醫院,通過徵用賓館、培訓中心等增加隔離床位,盡最大努力收治病患者。”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堅定明晰。

  “要做到‘床等人’,絕對不能‘人等床’!”——在中央赴湖北指導組的推動下,截至22日,武漢共有16座方艙醫院在運行,19座新的方艙醫院正加快建設,床位可達3萬張。

  2月4日,經過48小時緊張忙碌的改造,由北京協和醫院牽頭,聯合北京醫院、武漢同濟醫院、江蘇省醫療隊共同建設的抗擊新冠肺炎重症加強病房正式啟用。臨時科主任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專家、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重症監護室主任杜斌擔任。

  當天17時,第一位患者轉入。“極度呼吸困難,氧飽和度僅50%!”警示聲聲催耳,杜斌決定緊急氣管插管,可環顧眼前的病房,尚未配齊三級防護設備。

  “我來!”眼看患者生命垂危,杜斌冒著被感染的危險,毅然實施氣管插管,患者的生命體徵成功得到維持。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國內頂尖的醫學科研人員,紛紛向湖北集結。瞄準新型冠狀病毒,科技攻關跑出“加速度”。

  儘快拿出立得住的科研成果和可行建議,這樣才能形成疫情防控的核心生產力。疫情發生後,一系列針對新冠肺炎的應急科研攻關迅速展開:組建團隊、啟動專項、分離毒株……科研人員以分秒必爭的狀態,全力以赴開展攻關。

  1月7日,中國科研人員就從樣本中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並檢測出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及時向全世界公開全部信息,為對症治療和疫苗研發奠定基礎,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評價。

  如何快速識別病毒?大年初二,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緊急帶領團隊進駐武漢。將近兩週,閤眼休息的時間屈指可數。

  大大縮短核酸檢測時間、加快確診速度,是陳薇團隊深入疫區進行科研攻關的成果之一。

  能否研發有效藥物?從70000多個藥品或化合物中篩選出5000個可能有效的候選藥物,再反覆試驗選定100個左右藥物在體內開展新型冠狀病毒的活性實驗,最後聚焦到磷酸氯喹、瑞德西韋、法匹拉韋等一批藥物……

  萬、千、百、十,數量級次第減小的背後,是全國科技力量夜以繼日協同作戰、與時間賽跑,在已經上市的和正在開展臨床試驗的藥物中進行系統化的、大規模的篩選,並遞次推進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

  “部分藥物已初步顯示出臨床療效。”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副主任孫燕榮及時向公眾通報了科技界的最新進展。

  滅活疫苗、重組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利用減毒的流感病毒疫苗作為載體……多條技術路線同步開展,實行掛圖作戰,每個工作節點精確到天。

  國內各方力量協作組成疫苗研發攻關團隊,日夜奮戰,在尊重科學、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縮短研發時間,各類技術路線的疫苗研製基本與國外同步。

  在抗疫戰場上,科學的“硬核力量”不斷顯現,成為阻擊疫情的有力武器:

  侯雲德、鍾南山、李蘭娟、張伯禮、徐建國等40餘位院士專家通過綜合研判,提煉形成防控策略、疾病診治等多條重要建議;

  關口前移,中西醫結合,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用科學救治讓更多患者痊癒;

  從病毒溯源、試劑檢測,到藥物、疫苗研發,再到大數據、人工智能顯身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更多力量參與到疫情防控的科研攻關中……

  “這次疫情,科研人員比任何時候都懂得科學的分量。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就是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說。

八方馳援:接力,匯聚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澎湃力量

  再有4個月,李德勝就60歲,該退休了。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平靜。

  作為武漢市公安局江漢分局民權派出所打銅社區的民警,李德勝深知老舊社區抗疫之難。兩鬢斑白的他主動當起“搬運工”,開著私家車多次運送物資;和社區工作人員加班加點,先後轉送14名確診患者入院醫治、運送30餘名疑似患者到隔離點隔離……

  “何必這麼拼?”有人勸李德勝。“我從警20年,在這關鍵時刻,疫情不退,絕不休兵!”李德勝的話擲地有聲。

  在李德勝的背後,武漢市公安局深入開展的“萬名警察進社區”活動正在進行中。轉運收治工作必須做實做細,武漢市從2月6日到20日,共出動警力6.3萬人次,協助轉運送治“四類人員”2.2萬人。

  疫情防控,全國是一盤棋。關鍵時刻,黨中央緊急部署,充分考慮疫情現狀、人力資源儲備及受援地市醫療資源缺口等情況,統籌安排19個省份對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漢市外的16個市州及縣級市。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全國各地、各部門緊急馳援。人員、物資源源不斷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出征——

  關鍵時刻,19個省份對口支援吹響了“集結號”、劃分了“責任田”。

  2月10日晚,廣東省對口支援湖北荊州醫療隊首批108名隊員啟程,星夜馳援;

  11日14時許,重慶市赴孝感對口支援隊158名隊員集結,火速馳援前線;

  11日下午,山東省第九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從濟南開拔,其中107名醫護人員援助黃岡……

  武漢和湖北的疫情防控是重中之重。根據黨中央提出的內防擴散、外防輸出的明確要求,29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隊等調派330多支醫療隊、4萬多名醫護人員馳援。

  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

  總建築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架設箱式板房近兩千間,接診區病房樓ICU俱全……火神山醫院,這個建築面積相當於半個北京“水立方”的“戰地醫院”,從開始設計到建成完工,歷時10天。

  與此同時,其他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也正全力建設類似的專用醫院,以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最急需的口罩加緊生產運送——

  2月中旬以來,全國口罩產能利用率一直在100%以上,其中2月17日達到110%。就在2月19日,從全國各個渠道供應湖北的N95口罩達到33.6萬隻,防護服13.3萬件,相當於之前全國防護服和口罩生產能力的兩倍。

  空中運送與時間賽跑——

  4架運-20、1架伊爾-76、3架運-9共3型8架大中型運輸機,17日凌晨分別從多個軍用機場起飛,抵達瀋陽桃仙機場、廣東湛江機場等。在完成醫療隊員和物資裝載之後,8架大中型運輸機再次起飛,上午9時開始陸續降落在武漢天河機場。

共和國的戰“疫”時刻

  2020年1月24日,除夕之夜,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受命緊急馳援武漢,這是前來送行的隊員家屬為隊員整理背囊。 新華社發 張昊鵬/攝

  按照中央軍委命令,當日凌晨,空軍向武漢空運676名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和一批醫療物資。疫情發生以來,空軍已經連續4次共出動30架次運輸機執行大規模空中運送任務。

  後勤保障全面接力——

  中外歷史上,大疫大災往往導致社會失序,社會失序又使抗疫抗災雪上加霜。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員返崗復工,大中城市生活必需品需求不斷增加。打疫情防控阻擊戰,實際上也是打後勤保障戰。

  根據交通運輸部對超過1.1萬家公路水路運輸企業開展的調查,截至2月22日,已復工的有3550家,平均人員返崗率近50%;中國郵政、順豐等物流企業基本復工,其他主要快遞企業復工率達到66.7%。

  疫情防控急需醫療物資的生產企業迅速復工復產、擴大產能,對重要物資實行國家統一調度,建立交通運輸“綠色通道”……一系列措施保障了市場總體穩定和社會安全穩定。

愛心正在傳遞,戰“疫”接力攻堅

  2月18日上午10時許,一位特殊的捐獻血漿者來到了武漢市金銀潭醫院。

  她就是院長張定宇的夫人程琳,武漢市第四醫院的一名護士。

  在感染新冠肺炎治癒20天后,程琳來到丈夫所在的醫院捐獻血漿,希望幫助臨床醫生搶救其他患者生命。

  根據國家衛健委近日下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康復者血漿治療”適用於病情進展較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專家呼籲全社會開展“千人獻漿救千人”行動,希望更多康復者獻出他們的血漿,讓愛心接力,讓生命接續。

  在金銀潭醫院工作人員指引下,程琳進行身體檢查。結果顯示,她符合捐獻血漿的要求。30多分鐘後,程琳成功捐獻了400毫升血漿。

  程琳說:“我就是新冠肺炎的康復者,我向張定宇提出捐獻血漿。既是支持他工作,更是為了搶救更多的患者生命。我獻點血,不算什麼事。”

  1月30日凌晨2點,千里之外的廣西南寧壇洛鎮慶林村,盧躍英等60多名慶林村村民,在村裡的蔬菜基地裡冒著冷風,連夜採摘10萬斤包菜送往武漢市場。

  從接到命令,到列車駛離,比平時還快了一個多小時。接到緊急命令的漢中車務段,為把前方急需的3.5噸篷布送出,一些職工脫掉外套輕裝上陣,全然不顧嚴寒。

  這是一場生命的接力。一路路援兵、一批批物資、一份份溫暖,正從祖國四面八方集結到戰“疫”前線,共同吹響總攻的號角。

  武漢,這座經歷過辛亥炮火、抗日烽煙、特大洪水等無數歷史考驗的城市,此時此刻正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膠著對壘的關鍵時刻,展開著一場命運攸關的卓絕鬥爭。

  立足地區特點和疫情形勢因應施策,把武漢和湖北作為全國主戰場,對其他省份加強分類指導,嚴守“四道防線”,步步推進、層層深入,中國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的戰略格局。

  隨著全國防控措施和救治力量的不斷加強,特別是隨著湖北內挖潛力以及全國對口醫療力量持續馳援,醫療救治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確診病例存量正在加速消化。

  一點很小的努力,乘以14億,都會聚成抗擊疫情的磅礴力量;一個巨大的困難,除以14億,都會變得足以讓人坦然面對。

  中國人民在應對疫情中表現出的堅忍不拔、負重自強的民族品格,讓世界為之動容!

  “我一生中從未見過這種動員。”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月31日在日內瓦舉行的發佈會上說,“也許你正在關注的是中國將在10天之內建成的一家大醫院,但這不是他們正在採取的措施的唯一目標,我相信這些措施將扭轉(疫情)趨勢。”

  冬天已經過去,雨雪和陽光輪番洗禮著英雄的武漢,希望越來越明亮,櫻花盛開的春天正在走來!

作者:陳 芳 董瑞豐 陳 聰 田曉航

作者單位: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