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一個平原農業縣的“縣衙門”揭密!

館陶縣作為一個縣級的區域,有著它的首腦、行政機構,在古代稱為縣衙或者縣治,到了民國時期早期稱為縣公署,後期到了1928年時稱為縣政府。在抗日戰爭時期則比較混亂,我黨、中國民國、日偽政權均有其縣級行政機關,也稱為縣政府。解放後到1952年建立了人民政府。這些縣級政權都有辦公機關所在,今天咱們就聊聊在縣城在北館陶時期和南館陶時期的縣政府機關。

據舊《館陶縣誌》記載,北館陶(今山東省冠縣北館陶鎮)的縣衙樣式在元代之前的已經不可考了,毀於了水災,到元代後期由知縣李藻重新進行了建設。後來大家知道的、能看到的是在明代洪武初年,縣丞歐陽源按照國家頌布的統一樣式建造的。後來到了正統十二年,知縣袁範在儀門外建設了譙樓。成化年間知縣唐禎對縣衙進行了重修。正德九年知縣孟正大修葺。嘉靖年間知縣戚濟建設了鐘樓及大戶房東西二十四間。隆慶年間知縣高自新增加了吏舍五十間,到這個時候縣衙的規模已是比較宏大了,擁有大門譙樓、儀門、大堂、二堂、三堂、東衙、西衙、南衙、鐘樓等建築。


一個平原農業縣的“縣衙門”揭密!

縣衙在縣城的位置

一個平原農業縣的“縣衙門”揭密!

《館陶縣誌》中的縣衙示意圖

縣衙的所有建築都依附於中軸線,大堂、二堂、三堂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排開,中軸線上的附屬建築單元排列在左右,各自獨立,又相互依託,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大門之上是譙樓,登上譙樓可眺望館陶全景。譙樓東為鐘樓和陰陽學;西為總鋪和醫學。大門內為儀門,兩側有偏門,天井內東是南明亭,西為荊善亭,兩側為大戶房,東側房後則是土地祠。

儀門內,則為“忠愛堂”三間,幕廳一間,東為儀仗樓三間,西有錢糧庫三間。

大堂東西兩側有吏房各8間,東側,有吏、戶、禮科房,西側為兵、刑、工科房。正堂後面為二堂父母堂,除左右配房外,還有完全相稱的東西兩配房6間,是處理一般民事的地方。

東衙為知縣宅,是古代縣官到異地任職,為避免夫妻異地分居,一般都要帶著家眷子女上任,他們就住在這裡。清代著名的大詩人張問陶就出生在這裡。

縣衙西側建築最前是總鋪四合院,其後是監獄。西衙為主簿宅。南衙為典吏所居之處。

而這些宏偉的建築均於清代咸豐十一年三月,天龍八卦教起義軍攻破館陶城後被焚燬,真是可惜。


一個平原農業縣的“縣衙門”揭密!

目前北館陶縣衙殘存的建築(來源於網絡)

此後,縣衙辦公或在原址或在他處,據記載有段時期還在縣城內陶山書院辦過公。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領導下的縣政府辦公地點也是不固定的,據有關資料記載,黃瓜小鎮——翟莊村曾做為較長時間的縣政府所在地。這裡不再詳述。

一個平原農業縣的“縣衙門”揭密!

搬遷到南館陶後縣政府大門(不知是否剛搬遷過來所建)


一個平原農業縣的“縣衙門”揭密!

縣城搬遷到南館陶後的衛星圖(紅圈處即為縣政府所在)

1955年,縣政府則隨著縣城南遷到南館陶,設在了南館陶北城牆之外,與之隔政府街相望。

一個平原農業縣的“縣衙門”揭密!

1999版《館陶縣誌》縣政府照片

1990年,縣政府拆除了部分辦公平房,建起了四層雙面的辦公樓。

2012年,縣政府搬遷到了現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