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頸椎病的正確求醫姿勢

有不少朋友留言,希望能介紹給我做診斷和治療的醫生。他們大概也經歷過我這般波折的求醫經歷,甚至比我還要痛苦得多。對於此種殷切盼望,我表示理解,卻不會輕易介紹。

理由很簡單。

目前給我做治療的醫生不是神醫,他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但無法保證能治好其他人。不管是誰,如果對醫生的期望過高,往往失望也會很大。單純就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等問題而言,要想治癒主要靠當事人自己的努力。你不僅要保持一段長時間的康復訓練,更重要的是改變生活的壞習慣。再高明的醫生,也治不好你的手機病、電腦病。

畢竟,醫生所能做的治療,只是給身體創造自愈的空間。一邊治療,一邊自殘,大羅神仙也難救。等你有這種覺悟了,治療才能真正幫助你。

久坐不動,渾身都痛;放下手機,立地成佛。

我希望能給大家傳達一個至關重要的觀點,預防勝於治療,小病勝於大病。

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都忽略了這一點。我在醫院看到的求醫者,除了急性摔傷扭傷的,基本都是日積月累導致的問題,還比較嚴重。在此之前,他們的身體已經僵硬了很長時間,疼痛也不是兩三天的事情。既然能忍耐、沒時間,那就不要浪費精力和錢財去看醫生了吧。可以說,都是自己作死作出來的。

我算幸運的。因為我發現好多同學朋友的問題比我嚴重多了,但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問題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相反,它會越來越難處理。我正是抱著“不能忍”的信念,才踏上了艱難的求醫路。三十歲時沒解決問題,四十歲可能我就扛不住了。

如果天底下都是扁鵲大哥、二哥那樣的上醫,我們就非常幸福了。可惜呀,現實中的醫生基本都是扁鵲的下醫。我們的醫療體系也是如此,只有嚴重的問題才足夠引起重視。

記得前幾年我因為膝蓋外側疼痛去看醫生,當時已經消炎不痛了,但心裡總覺得不踏實。沒想到,被那位“醫術高明”的醫生鄙視了,“喲,不痛你來看幹嘛!”類似的故事,我已經在許多朋友那聽過了。大概的就醫流程都是,拍片子,沒事,靜養補鈣靠牆蹲。

這些簡單粗暴的通用辦法,真的有效嗎?或者說對每個人都有效嗎?

當然不是!

歸根到底,是因為這些“不負責任的”、疲憊的、壓力山大的醫生已經放棄提升自己了。從患者的角度看,他們固然可惡,但早已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才會有大家看病的經歷千篇一律、流程化的問題。結果導致,醫院換了一個又一個,就是看不好。如果我沒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和清醒的頭腦,說不定也早就放棄治療了。

在看病的過程中,我不斷地總結、學習,基本把醫生的套路都弄清了。我敢說,甚至看病的水平要超過許多醫生了。因為他們非常依賴有限的知識和影像來做判斷,沒有追究蛛絲馬跡的耐心。

好醫生,就是福爾摩斯那樣的好偵探,尤其在面對疑難雜症的時候。只有找到正確的原因,才能做出正確的治療。所以,彆著急做治療,先做好診斷。

頸椎病的正確求醫姿勢

下面,我將以自己為例,告訴大家應該如何診斷頸椎病等脊柱退行性疾病。如果你的醫生做到了這些,恭喜你,運氣還不錯。

假如只有脖子痠痛,而沒有耳鳴、手腳發麻的情況出現,我可能就不會去看醫生了。我幾乎是本能地意識到,身體一定出了些新的問題,在此之前從未有過這種不好的感受。

一、不知道啥問題

一開始只有耳鳴,正常人想到的都會去“耳鼻喉科”就診。一番檢查過後,耳朵並沒有發炎或其它器質性病變。耳鳴之前的現象特別奇怪,耳朵下方出現幾次彷彿被快速狠狠撕扯的感覺,而後沒有任何異狀。

我認為耳鳴不是什麼大問題,改變久坐不動的習慣,出去運動流汗,可能休息幾天就好了。於是,就沒有繼續到別的醫院去就診。然而,耳鳴一直沒有改善,還出現了手腳發麻的症狀。發麻很輕微,也沒有一直持續,但我知道事情不妙了。絕對不能坐以待斃!

正因為我一直都對自己的身體狀態很敏感,才會在苗頭出現就及時就醫。相反,我認識的很多人,不把頭痛、腰痛、腿麻當回事,能扛就扛過去了。比如我同學腰間盤突出,硬是在床上躺了兩個月,緩解之後也沒有去尋求更好的治療。

總之,我聯繫自己近期的行為模式,上網找了資料,認為“久坐不動”可能是最大的原因。順理成章,只要改掉這個壞習慣,慢慢就能好起來了吧。

二、疑似頸椎病

多虧了網上的“科普”文章,我才終於聯想到自己的頸椎或許出了問題。耳鳴、手腳發麻都是頸椎病的典型症狀,偏偏我又做了個X光檢查。椎間盤變性,骨質增生,頸椎曲度變直,基本坐實了頸椎病的診斷。所以,才有了後來那些自己瞎折騰的嘗試。

頸椎病的正確求醫姿勢


我在網上找了比較公認的頸椎病定義: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其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僅有頸椎的退行性改變而無臨床表現者則稱為頸椎退行性改變。頸椎病的臨床分型比較粗暴,按照影響的組織結構來劃分,包括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等五大種。有些專家則認為頸型不屬於頸椎病,椎動脈型也比較難確定是否真的存在。

對照我的情況,耳鳴可能是由於椎動脈或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手麻可能是神經根受到壓迫。也就是說,我屬於混合型頸椎病。我的醫生們,憑藉提問、影像和有限的查體,就給我確診了。如果從邏輯的角度推演,他們的診斷基本都不過關。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傳統西方醫學也有各種診斷技術。然而,技術發展讓許多醫生丟掉了真正的看家本領。

就是之前所說的,作為偵探的嗅覺和靈敏。如果沒有各種檢查報告和影像,說不定很多醫生都不懂看病了吧。反過來說,普通人有這些也能看病。

三、符合邏輯的推演

我們先看一個命題:得了頸椎病,影像會有生理曲度改變、椎間盤等結構性改變,有耳鳴、手麻、下肢乏力等臨床表現。這句話,從邏輯上,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影像有生理曲度改變、椎間盤變性,有耳鳴、手麻、下肢乏力等臨床症狀,就能推斷出患者得了頸椎病嗎?難道因為這些表現是頸椎病的典型特徵,就能確診嗎?除此以外,沒有任何其他問題能引起類似的症狀嗎?

光是耳鳴,我詢問過醫生,就有許多種可能原因,包括內臟、精神緊張、耳朵病變、壓力、面部肌肉勞損等。而手麻,可能是神經在頸椎外受到卡壓導致的,包括斜角肌、胸小肌、肘管、腕管等。

更何況,“耳朵的鳴怎麼鳴,你說的麻是什麼麻?”沒有一個醫生問我這個問題,他們下意識認為,麻就只有一種麻。持續麻,還是間歇麻?刺麻還是電麻?痛麻還是純麻?但就我後來瞭解到的,神經卡壓導致的麻,有可能發生在三個地方:分別是根性、乾性和叢性,具體表現也不一樣。

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治療方向,即使我做手術把突出的椎間盤切除了,增生的骨質弄沒了,症狀依然還在。而且,頸椎從此發生質的變化,再也不復從前了。由此可見,正確的診斷實在太重要了!

在我就醫的過程中,不斷地在網上看到保守治療無效,最後只能手術治療的悲慘案例。有些人是消除症狀了,另一些人卻沒有這麼幸運。可想而知,其中有些人可能是被誤診的!

頸椎病的正確求醫姿勢


四、靠譜的診斷流程

為了避免錯誤的診斷,我認為醫生在診治患者時必須做到三個條件:

第一, 詳細的問診。很多時候患者表述並不準確,畢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比如,有個患者在就診時被問是否有“走路踩棉花的感覺”,然後他去另一個醫生那裡就描述自己“走路像踩棉花”,以至於被診斷為脊髓型頸椎病!

第二, 影像只是輔助手段。X光、MRI、CT結果已經取代了許多醫生的判斷力,但是這些影像只展示了身體的一部分。比如X光,看不出來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情況;MRI看不出頸椎是否旋轉了。技術手段永遠不能替代人的作用!

頸椎病的正確求醫姿勢

第三, 仔細的查體。現代醫學發展這麼多年,早已有足夠數量的體格檢查手段,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或不存在問題。如果一個醫生沒有掌握這些技術,或者還在使用落後的技術,還是趁早退休吧!

不幸的是,我們的醫生基本上做不到這些要求。所以,才有了我和其他人輾轉曲折的求醫經歷。這段經歷既是痛苦的也是寶貴的,感覺自己的知識面擴展了不少。我和給我治療的醫生交流的時候,他都誇我有學醫的潛質。

我會把自己所知的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的正確康復方式分享給大家,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