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雄安新區紀事——沉溺於歷史的唐興古縣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淀”帶你走進最真實的河北雄安新區,最真實的華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時間瞭解河北雄安新區雄縣、容城縣、安新縣大事小情

雄安新區紀事——沉溺於歷史的唐興古縣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唐代)

悠悠歷史的長河,已經有幾千年之久,而期間的變遷,雖有史料也是幾經周折,也是沒有一個詳盡完整的權威著作讓人折服而習之。故此,很多地方的縣郡記載也在歷朝歷代的變更中,有著很大的出處存在,這其中最大的因素莫過於一些帝王及編纂人員以偏袒於自身利益為目的,進行一些史料篡改,讓後世很難還原應有的真相。往往一些考證者,只有查閱幾個朝代的古人著作後方可從中臭出其中部分端倪,對其進行糾正。這個過程,有時對於參與其中的人員來說,是非常殘酷和枯燥的。特別是對於一段歷史史料存有質疑,或許會傾注一生的心血去不停的翻閱大量各個年代著作中存有的蛛絲馬跡,來進行對比鑑別後,論述自己的觀點和依據,同時還要面臨當下一些所謂權威人士的層層去偽存真考驗,才算通過。而今天這篇文章的作者李紅澤老師,之所以在文中強調一些論證還有待推敲,就是怕自己所查閱的資料還不豐富。這點,真心讓小編欽佩之極!
如果所有參與史料整理者們,都以這種心態去完成自己研究的課題項目,相信我們各類史料的權威性,將會有一個很大程度的提高與認可的。 ——碧水白洋

沉溺於歷史的唐興古縣

隨著雄安作家看雄安第八站的完美收帷,一大批關於安州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紛至沓來。一時間,安州悠久的歷史文化,成為雄安作家群裡熱捧的話題。

正如一篇文章所言,“雄安之安大半指安州”,而安州之安承襲於順安軍。順安軍,北宋置,等級為下州(宋時,州府分為9等,第9等為下州),其主官為團練使,兼管行政及軍事。《元豐九域志》載:“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以瀛州廢唐興縣地置唐興寨,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升為順安軍,治高陽縣。”

殊不知,在順安軍之前,唐及五代時安州曾為唐興縣,且其歷史曾延續長達300年之久。但遺憾的是史書中對其記載並不詳盡,例如管轄範圍包括哪裡,縣治所在地在哪,歷代官紳沿革及重大歷史事件等,在正史中均難尋蹤跡。

近段時間來,筆者一直關注唐興縣歷史資料的查找,但始終沒有獲得想要的答案。期間,也曾多次請教安州歷史學者“祥雲”師兄,並對各種史料進行反覆探討,始形成一個模糊的輪廓。今天,筆者把一些粗淺的認識寫出來,雖不能保證確真,但儘量去偽,希望史學淵博的老師給予指正。

一、認識唐興縣須先從高陽開始。

按《安州志》記載,安州在隋以前稱依城縣,或曰依政縣,但此說法在作為24史的正史裡卻沒有留下任何記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稱:“滱水又東北徑依城北,世謂之依城河。《地說》無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郡國志》曰:高陽有葛城,燕以與趙者也。”在《隋書.地理志》中,亦是以高陽為縣,而無依城縣。故此可見,依城縣存在與否,或為千古迷案,筆者更傾向於依城或為城名,而非縣名,屬於高陽縣境。

此外,《舊唐書.地理志》載:“唐興(縣),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分河間縣置武昌縣(亦曰武興縣),屬瀛州;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改為唐興縣。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改屬莫州”。這一闡述表明了唐興縣的析置過程,即分河間縣地而立。我們知道,今天河間縣遠在高陽之南,與我們並不接壤,文獻中所說的“分河間縣(地)”指的主要是高陽縣轄區。當時,高陽縣隸屬於瀛洲(亦稱河間郡),故所謂“河間縣”應為“河間郡之縣”,即高陽縣。

雄安新區紀事——沉溺於歷史的唐興古縣

明天啟《高陽縣誌》

二、唐興縣的大致範圍

根據《舊唐書.地理志》所載的信息,我們可以大致推測出唐興縣的一個範圍:其北接容城縣;南臨高陽縣;西起清苑縣;東北接歸義縣(今雄縣);東至莫縣(今鄚州);與今天的安新縣境十分相似。

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譚其驤,經過多年對歷史典籍的深入研究,曾編輯出版了《中國歷史地圖集》,其中對唐代時唐興縣所在的位置進行了標註,是目前為止最為權威的文獻。

雄安新區紀事——沉溺於歷史的唐興古縣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唐代)

三、唐興縣名稱的由來

唐興縣的名稱從武興縣(或曰武昌縣)變更而來,武興縣始置於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如意”是武則天時期所用的第二個年號,僅使用了4個月時間,即從公元692年5月到公元692年10月。

武興縣名稱含義:

唐高宗病逝後,武則天臨朝稱制;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新唐書》記載,“天授三年(公元692年)四月丙申朔,日有食之,大赦,改元如意”;“五月,丙寅,禁天下屠殺及捕魚蝦” ;“右拾遺張德,生男三日,私殺羊會同僚”遭到武則天的申斥。由此可見,當時的武則天內心充滿了迷信色彩,希望通過更名和善舉來保佑武周王朝的興旺,武興縣的名稱裡或也包含著這樣一個美好願望。

唐興縣名稱的含義:

到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以太子李顯為首發動了神龍政變,誅殺了武后身邊的近臣,逼迫武則天退位,復國號為唐。那麼,對於寓意著“武周興旺”的武興縣,其名稱顯然已經不合時宜。故此,李顯在繼位之始便將武興縣更名為唐興縣,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又在莫州城內置唐興軍,轄6000人。故此可以斷言,唐興一詞應該包含有“抑武興唐”的含義。

雄安新區紀事——沉溺於歷史的唐興古縣

明萬曆《任丘縣誌》

四、唐興縣治所

關於唐興縣治所所在地,在歷代正史中並沒有確切記載。目前,在筆者蒐集到的明清地方誌裡,也是說法不一,含混不清。為此,現將各地郡縣誌記載歸納如下,與讀者共同探討。

明代:

《河間府志》:唐興口即趙堡口,宋傅思讓破契丹處。

唐興廢縣本武興,如意元年析河間置,今為趙北口。

《高陽縣誌》:唐興寨,宋太平興國七年,因故唐興縣置。

《任丘縣誌》:武興,唐則天時置為縣,後改為唐興,開元中廢,今為趙北口也。

清代:

《畿輔通志》:唐興故城,在安州東南,古名西阿城,唐置唐興縣,宋置唐興寨,金改葛城縣,明初省,《舊志》故城在州東南二十里。

《河間府志》:唐武興廢縣,武后置,後改唐興,其處在任丘縣西北五十里,今為趙北口。

《高陽縣誌》:唐興寨,因故唐興縣置。

《安 州 志》:武興縣屬易州,代宗廣德二年妃置唐興縣,一曰高興,又曰興鎮,屬鄚州。

《任丘縣誌》:唐興在縣北五十七里,《新唐書.地理志》唐興本武興,如意元年置,神龍元年更名,舊志新府志並雲今為趙北口。

點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新區白洋淀”帶你走進最真實的河北雄安新區,最真實的華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時間瞭解河北雄安新區雄縣、容城縣、安新縣大事小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