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道光皇帝為何執意選擇棄陵?

李升瑞


任何一個人是道光皇帝的話,相信都會和他一個選擇,為什麼會這樣,這事兒還要慢慢道來。


當年道光皇帝給自己選擇萬年吉地,遵從了其皇爺爺乾隆的祖訓,按照昭穆制度來清東陵選址建陵,在這裡先大致說一下昭穆制度,因為雍正皇帝別出心裁單獨創建了清西陵,為了讓兩邊的香火都旺盛,乾隆下旨自他起,後世子孫要隔代埋葬在清東陵和清西陵,說白了,就是現任皇帝要跟著自己的皇爺爺埋在一個陵區,所以到了道光這,自然要在清東陵了。


道光皇帝選陵址之事倒也非常順利,他在康熙皇帝的清景陵東邊找了一處便開始營建了,幾年後,一座恢弘的帝陵拔地而起,道光皇帝親自到清東陵驗收工程,表示非常滿意,並且嘉獎了負責工程的工作人員們,因為道光的原配皇后死的早,在道光陵建好後便被移葬到了地宮之中,成為了最早的入駐人員,如果事情就這樣平穩的發展下去,那麼就應該是道光百年後,靈柩也歸葬地宮後就算萬事大吉了,但歷史就這樣的開了一個玩笑~


道光皇帝在末日於乾清宮入睡後,突然被一個噩夢驚醒,在夢中,先期入駐的皇后向他求救,稱自己掉入了水中,求道光把她救出來。。。道光左想右想認為這一定是不祥之兆,他馬上派人到清東陵打開地宮查看皇后棺槨,果不其然發現地宮滿是積水,皇后確實被水團團圍住。在古代,地宮進水那可是大忌,道光聽後如五雷轟頂,嚴厲治罪當時的修陵大臣,令他們查看將功補過,擇選其他陵址,重新建造,這便是道光廢陵的經過,如今去清東陵還可以看到清道光陵的廢墟,筆者當時探訪這裡也不由的感嘆,歷史有時真的好神奇。


下面是筆者探訪道光重新在清西陵建造的陵寢拍的照片,特發出與各位朋友分享。


老豬的碎碎念


道光皇帝,即愛新覺羅-旻寧,仁宗顒炎次子,1820年仁宗死後即位,在位30年,廟號宣宗。

旻寧在清代諸帝中,是被史家稱為最節儉的帝王。可就這樣一位勤勉務實的皇帝,歷史上的口碑卻並不是太好。甚至,本來清朝祖制,皇陵應建神功聖德碑樓。可由於道光年間割地賠款,有辱國體,有違祖制,所以自道光以降,清代帝王的皇陵皆無聖德神功碑。

現在開始回答題主的問題。

歷代帝王登基後,都要儘快選擇陵寢,道光也不例外。道光元年,即1821年,旻寧派莊親王綿課,大學士戴均元,尚書英和等負責辦理陵寢工程。

遵循昭穆有序,道光陵園應選在東陵,即跟隨祖父乾隆皇帝。於是,在勘定了寶華峪地址後,當年十月便開始動工興建。

道光七年,陵寢工程峻工,有關人員回京受賞。次年,道光打獵途經東陵,便到自己的陵寢視察。從地宮出來時,發現靴底潮溼,疑心地宮不牢,遂令留京五大臣會同刑部堂官,徹查這一事故。

會審的結果,自然不出所料,豆腐渣工程浮出水面。自莊親王以下一干人等均被制裁,當然,已竣工的陵園是不會再用了

道光十二年,道光接受了東陵滲水的教訓,另闢蹊徑,在西陵園區選擇自己的萬年吉壤。經過仔細勘察,選中了龍泉峪一塊高平之地建陵——稱為慕陵。慕陵歷時五年,於道光十六年竣工。

做為標榜自己一生節儉的道光,其陵寢是不是也很簡陋呢?

當然不是!

據史料記載,慕陵比之以前諸帝,是耗費銀兩最多的。它精美異常,建築物獨特,隆思殿和東西配殿,全部木結構均採用名貴的金絲楠木。且不施油漆,而在原木上以臘塗燙後,加以精美雕刻。也許道光帝覺得不能為自己立神功聖德碑而刻意為之吧,慕陵共耗費白銀二百四十多萬兩,創道光之前最高。

道光十五年,旻寧赴西陵祭祖,順道閱視即將完工的龍泉峪陵寢。站上高臺,仰慕列祖列宗功德,提筆寫下:

奉硃筆,敬仰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嗚乎,其慕與慕也!

十五年後旻寧死,奕濘即位,心神領會,諭內閣定下旻寧的陵號為慕陵,延稱至今。


非空


道光皇帝可以說是清朝最節儉的皇帝了,他不僅裁儀仗,省車從,降低膳食標準,甚至連褲子破了都捨不得扔,補好了接著穿,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麼樣一個節儉的皇帝,卻在修建陵墓上大手筆,一再修建,他節儉的形象大打折扣。

道光皇帝也是唯一一個在清東、西兩大陵區都建有陵墓的皇帝,他為何要如此的修建兩座陵墓呢?


清朝入關後就選擇河北遵化的京東馬蘭峪作為帝陵陵區所在地,順治、康熙均葬於此,而雍正覺得官員們為自己在東陵選的墓地不好,也許這只是個藉口吧,雍正是一個要強的人,或許是他的皇位來得有些反常吧,雖說是錚錚鐵漢,但在內心有著無可名狀的虛弱和恐怖,他不會將內心的“病根”告訴任何人,只能由他自己一個人強忍獨擔的那種無助的虛弱和恐怖。

說白了就是雍正不想和他的父輩祖輩們呆在一起,他要另起爐灶,於是讓人在現在的西陵所在地選定了自己的墓地,雍正的西陵是風水大師高其倬給看的,說是東陵地氣已盡,雍正心中竊喜,西陵正合他的意思。

雍正一反常態不入祖墳,將自己的陵墓建在了數百里以外的京西易縣,這個違背了子隨父葬的習俗,也給後來即位的乾隆皇帝出了一道難題,如果子隨父葬的話,他應該葬在西陵,而這樣也就昭示了父親雍正違制了,如果他葬在東陵,他的兒孫們繼續葬在東陵,則雍正一個人就葬在了西陵,顯得非常孤零零的,於是乾隆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隔代安葬”,於是他葬在東陵,他的兒子葬在西陵,他的孫子又回到東陵。

就這樣清朝就形成了東西兩大陵區隔代安葬的祖訓。


清朝定製,新皇帝登基以後,就應該選擇萬年吉地,道光皇帝繼位後,就派風水大臣到東陵所在區域去找尋他的風水吉地,他們用了一個多月才找到了一塊風水寶地---繞頭峪,道光帝覺得這個名字太難聽了,於是就改了個高大上的“寶華峪”,道光帝看了選陵大臣的奏摺,對這塊地方很是滿意,於是就頒發建陵諭旨。

這個寶華峪陵寢一共花了六年的時間就全部完工了,在陵寢的建造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這塊吉地的地下水位較淺,所以地宮出現滲水問題,當時負責修陵的大臣英和深知一旦告訴皇帝,不僅他,還有一大批的官員都要受到懲罰,於是抱著僥倖的心裡,或許滲水的情況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也說不定,就覺得硬著頭皮幹到底。


完工後總算糊弄過關,道光七年,道光帝將早已仙逝的孝穆皇后鈕鈷祿氏的梓宮奉安寶華峪陵寢的地宮。

第二年,道光帝非常思念他的孝穆皇后,要去謁東陵,按照慣例,在皇帝謁陵前,內務府官員要帶領下屬把陵寢內外打掃乾淨,在清掃時,內務府人員發現地宮入口的木門外很潮溼,懷疑是地宮滲水,但是木門沒有得到特旨是任何人都不得打開進入,經過奏請,道光帝非常關注,馬上就派人查看,結果發現地宮浸水很嚴重,連孝穆皇后的梓宮都浸泡了兩寸,道光帝非常生氣,嚴懲了那些翫忽職守的官員,並下令放棄寶華峪陵寢。


道光帝雖是個摳門皇帝,但對自己的身後事卻從不吝嗇,又馬不停蹄地派人分頭到各地找尋他的安葬點,這也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有人提出了維修補救的方案,還有人提出重建地宮,這兩種做法所用錢款遠遠低於整個廢棄重建,然而兩個方案道光帝全都不予考慮,全盤否決了。

這些選址的人找到了許多寶地,但道光帝都不滿意,後來對西陵範圍內的一塊地皮很中意,他吸取了上次選擇寶華峪陵寢自己未親臨閱視而出現豆腐渣工程的教訓,決定借拜謁西陵的機會實地去查看一下,看完後感到非常滿意,當即就下旨確定這個地方就是自己死後的小窩,並賜名“龍泉峪”,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慕陵。


確定了龍泉峪為萬年吉地後,道光帝下旨將東陵寶華峪陵寢及妃園寢、營房全部拆除,因此這個花了六年時間苦心營建的寶華峪陵寢就這樣變成了一座廢陵,這一拆一建工程量巨大,耗費銀兩無數,最終道光帝的慕陵成為清朝歷代帝王造價最高的陵寢,一向以節儉自居的道光帝卻成了大操大辦的典型。

道光帝把他爺爺乾隆帝制定的“昭稱相建”的諭旨就全拋到了腦後,並且按祖制規矩本該葬在西陵的咸豐帝只好到東陵去了。


由此可見,道光帝的節儉讓人覺得其有虛偽的一面,摻雜了更多道德成分在裡面,而非發自內心,在日常用度上節儉,但是為了修陵墓,卻絲毫也不節儉,省下的錢都拿去修建他的鬼屋了,而在修陵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道光帝既不守祖訓,也並不節儉。






遺產君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1850年),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史稱道光皇帝,是清王朝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既是嫡子,又是長子,難得啊。可或許是優勢過於明顯了,沒有激發出他應有的鬥志和潛能,皇帝做的一塌糊塗,做人摳的一塌糊塗。

他爹嘉慶好歹還掄了三斧頭才休息的,可你瞧這哥們,從登基到崩世,好像乾的活兒真不多,即便幹了,也是出力不討好的活兒,沒有多少正面的意義,比如下面談到的修陵風波。

1850年1月,孝和睿皇太后(摳門貨的後媽)逝世,享年七十四歲。摳門的道光皇帝很悲痛,起碼看起來是這樣的。據《清史稿》記載,“孝和睿皇太后”死後,道光皇帝在喪處“席地寢苫”,恪守孝子居喪的禮節,雖經王公大臣屢次奏請還宮,堅持不允。

當時,由於長期拖欠施工人員工資,老太后的陵寢尚未竣工,道光倒是不著急,慢慢修唄,反正要錢是沒有。於是乎,這位後媽的陵寢,直到道光皇帝自己掛了都沒修完,硬是等到孫子咸豐手裡才入住。

但是,道光的摳門卻是有選擇的,對自己基本上不摳門,甚至是非常慷慨大方,尤其是在修建陵寢方面。他是在不折不扣的貫徹自己“寬以律己,嚴以待人”的人生信條。

這主兒,捨不得給後媽修陵寢,卻給自己修了兩個陵寢,而且奢華異常。第一個陵寢選址在清東陵,基本完工之後,發生地宮滲水的問題,其實之前的皇帝修陵也發生過這樣的事,再修整一下就好了,而且又不是著急入住。可是呢,這位號稱最摳門皇帝的道光,居然堅持廢棄原陵寢,重新選擇清西陵再建吉壤,所花費的銀兩不計其數。

回答完畢!





文史不假


我認為這其實反映了這位歷史上以所謂“節儉”而著稱的道光皇帝是多麼的口是心非、沽名釣譽,為什麼這樣說呢?來看看道光皇帝的建陵過程大家就明白了。

道光皇帝自即位後就開始準備建陵,開始他其實想將位於京城附近的王佐村園寢改建為陵寢,因為這裡埋葬著自己的原配孝穆皇后,要說這孝穆皇后可是出身不低,為鈕祜祿氏,而且是嘉慶皇帝指定給當時身為皇子的道光皇帝為嫡福晉的,可惜她未等到丈夫登基就死了,當時道光皇帝還只是皇子,所以在王佐村建立了園寢。道光皇帝登基後追封鈕鈷祿氏為孝穆皇后,就想將原來的園寢改為陵寢,於是派風水官員及大臣前去勘察,但結論是地形不完美,丈尺規模不符合定製,沒辦法只能按照爺爺乾隆立下的規矩到東陵尋找萬年吉地了,然後選擇在東陵的寶華峪建造陵寢。請看清實錄對此的記載:

○辛亥。諭內閣、朕御極之初。因孝穆皇后安厝王佐村。已閱十年。即欲就該處形勢。改建萬年吉地。特派戴均元等帶領熟諳堪輿之人。前往相度。旋據覆奏、王佐村丈尺規模。不符定製。地亦未臻全美。仍請另擇吉壤。以昭慎重。

東陵寶華峪陵寢竣工後,道光皇帝立即將葬在王佐村園寢的孝穆皇后梓宮遷葬到寶華峪地宮,然而不久以後,東陵守護大臣就奏報道光皇帝寶華峪地宮積水了,這可把道光皇帝氣壞了,大罵建陵官員,革職查辦者眾多,而且親自到地宮查看積水情況,後將孝穆皇后梓宮停放到隆恩殿內暫安,一邊處置官員一邊又派大臣另選吉地建陵,當時的官員也有建議道光皇帝效仿乾隆的裕陵,將地宮積水問題解決即可,不要在另選地方建陵了。道光皇帝哪裡聽得進去,一門心思另選陵址,這時候他可就不顧所謂的節儉了。請看清實錄的記載:

嗣經戴均元等、勘定寶華峪、開工營建。地勢既非美善。工程又不堅固。以致孝穆皇后梓宮安奉未久。金券內即有山水浸溢之事。現暫移安奉鄉殿。飭諭臣工。另行相度。而事越兩年。仍未得有佳壤。豈容再事遷延。

這裡就要回答題主的問題了,為什麼道光皇帝非要將東陵寶華峪陵寢廢棄而跑去西陵建陵呢?這裡引述研究清代陵寢的學者徐廣源老師的觀點,那就是道光皇帝想將自己的陵寢建在自己父母嘉慶皇帝的昌陵附近以常依父母膝下,這在道光皇帝的御製詩裡是能找到根據的,詩裡是這樣說的:

重卜龍泉展孝思。瞻雲依庇廕,擇地近山陵。而且在註釋裡還說:龍泉峪萬年吉地在昌陵之西,相距八里。冀慈雲之默蔭,亦稍伸予小子依慕之枕耳。 (援引徐廣源老師微博)

從道光皇帝的御製詩裡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向以節儉示人的道光皇帝不惜花費巨資另建陵寢了,而且還違背了爺爺乾隆定下的昭穆制度。其他原因都解釋不了這個問題,例如說風水,即使另選址完全可以在東陵陵區內再選址,何必到西陵呢,而且乾隆裕陵地宮也曾積水,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也沒有另外選址新建陵寢啊。而且廢棄建好才不久的陵寢,再去幾百裡外的西陵選址建陵也違背道光皇帝節儉的方針。所以道光皇帝執意棄陵的原因就只能是自己想葬在父親身邊以常伴父母膝下了。


孤竹公子


道光在建陵一事上可以說比他的爺爺乾隆更加任性。

乾隆只有普選陵址一事,也只在勝水峪修建一次陵寢。

而清朝號稱最節儉的皇帝道光就不一樣了,可以說是三建陵址。

道光還是貝勒王爺的時候,福臨死了,在京郊王佐村修建了陵墓。這也是道光登基以後執意要在這裡修建陵寢的最主要原因。

後來所有人都反對,不得已而放棄。

緊接著,便在東陵尋找萬年吉地,最後定在了寶華峪,地方定下來以後很快開始修建。

道光七年,陵修好了,他的皇后便住進了地宮之中。

這個地宮,在修建的時候,就已經發現地宮之內潮溼無比,但是在做了一些補救之後,也就入住了。

有一天的凌晨,道光在噩夢中醒來,他夢見了孝穆皇后在一片汪洋中向他求救,道光醒來覺得比夢不吉。


於是命人下地宮查看,這一看不要緊發現皇后的棺槨完全泡在水裡。

道光勃然大怒,立刻嚴肅處理了一批修建陵寢的官員。

要說此地可能也是不吉,因為在這七八年裡,道光的兒子沒有一個長大成人的。冥冥之中,會不會也有風水的原因呢?

後來,道光命人到西陵尋找吉地,最終在龍泉峪相中了一地勢較高的地方,道光認為這是老天賜給他的吉地,於是定下了此處。

經過一番建設,一個別具風格,小巧玲瓏的陵墓出現了。裁撤了大碑樓,石像生等等建築,目的是節儉費用。

但是,道光建陵卻是清朝所有皇帝當中花費最多的,整個隆恩殿都是金絲楠木建成,奢華程度可想而知。

可見,道光的節儉只是體現在平時的吃穿之上。


觀復一鑑


1.道光是為了實現自己子隨父葬的心願,先建造了一個陵墓,但是這個陵墓在快竣工時發現浸水現象,於是道光直接把這個陵墓廢棄,重新選取地方又建造了一個陵墓,花費了大量的財力。

2.道光帝一直都是個厲行節儉的君王,他身上穿著的龍袍如果沒有穿到三次,他是不會再換下一件的,道光帝的褲子也因為長期被道光帝穿著,磨破了一個洞,但是道光帝並不允許下人扔掉,而是把洞補上繼續穿。

3.道光帝非常明白百姓之困苦,於是命令廚師每天只要準備四碗菜就可以了。有一天,一個大臣偶然得知豆腐燒豬腦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價格低廉,從此道光帝命令廚師每天只要準備一碗豆腐燒豬腦就可以了。

4.然而,勤儉節約的道光帝卻在建造自己的陵墓一事上花銷巨大,甚至比慈禧太后的陵墓花銷還要大。

5.原來是道光帝為了實現自己子隨父葬的心願,將自己的陵墓建在了父親的陵墓旁,整整建造了七年之久,整個工程也非常樸實節約,但是,就在這個工程快要竣工的時候,道光帝發現了浸水現象,道光帝非常憤怒,將負責這次建造陵墓的官員都革職處理,還將建造了七年的陵墓都拆毀了,並且重新占卜,選取新的陵墓地址。下人們都害怕這次的陵墓又出現浸水問題,所以選取了幾次新址都不是很滿意。

最後,道光帝選擇了雍正帝附近的陵墓,花費了四年時間,兩次耗費的財力加起來比慈禧的陵墓還要多。



歷史哈哈哈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即道光皇帝公元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生於北京紫禁城。

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道光帝因病崩世,其四子愛新覺羅-奕詝,即咸豐皇帝順承其帝位。

(道光皇帝像)

道光皇帝去世後,清王朝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後將其葬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的清西陵。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清王朝在定鼎北京、入主中原後,依次在今河北省遵化市和易縣兩個地方修造了規模宏大的皇家陵園,即我們所熟知的清東陵和清西陵。

據傳當年順治皇帝曾帶領一行人馬外出打獵,當隊伍行進到遵化昌瑞山一帶時,只見此地群山環抱,林木茂盛,不遠處河網密佈,流水潺潺,可謂是地臻天成,物華天寶。

順治皇帝即被眼前壯麗恢宏的景色所吸引,便情不自禁地發出“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之壽宮”。

自此昌瑞山便開始了大規模的造陵運動,這便是後來聞名於世的清東陵。

遵從古代中國葬儀中的昭穆之制(又稱兆葬之制,即子隨父葬,父左子右)康熙皇帝去世後葬在了清東陵,葬在了其父順治皇帝陵寢的不遠處。

(昭穆之制示意圖)

康熙的兒子雍正皇帝繼位後也曾在昌瑞山一帶為自己尋找建造陵寢的“風水”寶地。最初選址在清東陵陵區的九鳳朝陽山一帶,但雍正皇帝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放棄了這一決定,理由是:

“此地近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

不同與尋常百姓,古代帝王建造陵寢都要深入地下數米,甚至十幾米,修造規模宏大的地宮以此來存放自己的屍體,及陪葬品。

如此一來這就對修造地宮的土壤環境有了嚴苛的要求。如果土壤中砂石含量過高,必然易造成地宮出現塌陷或滲水。在這一點上雍正皇帝考慮的也不是沒有道理,事實上亦是如此。

雍正皇帝遂命大臣另闢兆域尋找新的建陵吉地。不久,負責為雍正甄選陵址的大臣向雍正皇帝上奏,在今河北易縣永寧山下尋得一佳地,即現在的清西陵所在地。

乾隆繼承其父雍正登基後為不使自己先祖孤寂,便下令,日後清代帝陵需按昭穆次序分別在東西兩大陵區建造。即若父親葬在東陵,兒子則應葬在西陵。

但另乾隆皇帝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後世子孫並沒有按照自己的遺願來選擇建陵陵址。其孫子道光皇帝就是打破這一規制的第一人。

道光皇帝的父親嘉慶死後被葬在了清西陵,按照昭穆次序,自己的陵寢應該建在清東陵。

道光皇帝繼位後,選陵大臣便在清東陵陵區內的寶華峪一帶為道光尋得一處“風水”上吉之地。

公元1821年(道光元年),即道光皇帝繼位當年,築陵工匠便開始在此地為道光皇帝建設陵寢。

事與願違!

在陵寢的建造過程中,由於此地地下水位較淺,故地宮滲水現象非常嚴重,但負責建陵大臣思前想後,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並沒有將實情稟報給道光皇帝。

陵寢建成後,道光皇帝曾親臨陵寢建造工地主持驗收。道光皇帝見陵寢地面建築氣勢恢宏便非常滿意,並沒有深入地宮下仔細查看,這次修陵人僥倖逃過一劫。

這次之行,道光皇帝除了對自己陵寢進行驗收還主持了自己原配孝穆皇后鈕祜祿氏的棺槨遷葬。

道光八年(公元1829年)道光皇帝親赴東陵謁陵,中途突然提出要再次到自己的陵寢一看。

再次親臨自己陵寢,並深入地宮後,道光皇帝被眼前的景象所深深震撼!只見自己陵寢的地宮滲水非常嚴重,已然成為了一個不小的“積水潭”,且先於自己葬入地宮的孝穆皇后的棺槨更是有下半截直接泡在水中。見此情景,道光皇帝急命人將皇后棺槨抬出。

回京後,怒氣未消的道光皇帝以欺君之罪下令嚴查選陵大臣和負責施工的築陵大臣。

不久,道光皇帝便決定棄乾隆皇帝立下的規制,放棄在東陵另選陵址的建議而是命人在清西陵為自己尋找新的陵址。

後選定清西陵陵區內的龍泉峪為新陵址,這就是我們今天在清西陵看到的慕陵。

(今易縣清西陵道光皇帝慕陵)

吸收前車之鑑,對於新陵的建造,道光皇帝這次絲毫不敢大意,而下面負責具體建設的築造大臣更是小心謹慎!

清西陵慕陵從公元1832年開始建造,前後歷時4年,於1836年工程基本完工。

慕陵以精緻小巧的建築模式,清麗淡雅的建築風格,工藝卓絕的楠木雕龍成為有清一朝最具特色的帝陵。

慕陵除了葬有道光皇帝本人外,還葬有自己的三個皇后。她們依次是: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咸豐皇帝的生母)。

除了因為地宮遭遇嚴重滲水,被迫改選在清西陵建造陵寢外,目前關於道光皇帝強行遷葬西陵還有一種說法,即道光皇帝想近靠自己父親嘉慶皇帝身邊,以表達自己對於父親的感恩之心,藉此實現死後盡孝的夙願。

需要說明的是,道光皇帝的慕陵相較與其它清朝帝陵有以下兩大不同:

[1]、慕陵是清朝所有帝陵中規模最小的一座,沒有方城和明樓。

[2]、慕陵也是清王朝第一座沒有「聖德神功碑樓」的皇陵。

這主要是因為,道光皇帝在位期間,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了英國。

道光皇帝自知有愧祖宗、有愧社稷、有愧天下,故在其生前即下令取消聖德神功碑(清朝舊制曾明文規定,“後世帝王有失國之寸土者,不得立聖德神功碑”)。

公元1852年(咸豐二年),在咸豐皇帝的主持下,道光皇帝被葬入清西陵之慕陵,此後地宮大門便被關閉。

道光皇帝一生節儉,據傳其在位時曾經常穿著打補丁的褲子上朝,但在自己陵寢這件事情上卻非如此。

慕陵建造外觀上雖突出了規模小,節儉之意。但在建設過程中,其建築用料卻絲毫沒有節儉,這其中就包括使用了大量珍貴的金絲楠木等材質。


(清西陵慕陵金絲楠木大殿)

且由於一個帝王不能有兩處陵址,故只能將原清東陵已經建好的陵寢全部拆掉。這一拆一建總耗費白銀達400多萬兩,這總花費遠超於以奢華而著稱的乾隆皇帝裕陵及慈禧太后的定東陵。這對於一生以節儉著稱的道光皇帝來說無疑是一巨大諷刺!

道光皇帝生逢清朝國力衰敗之時,繼位後其也曾想有所作為,以改變清朝江河日下的局面。比如整頓官吏、嚴懲腐敗、通海運、嚴禁鴉片……這些作為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由於自乾隆、嘉慶兩朝開始,清王朝已是國力衰退,弊病持續增多,故積重難返。加之道光皇帝本人能力資質一般,故其凡此種種的努力沒有效阻止住清朝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

道光皇帝執政時的清王朝已是一副夕陽西下的殘景。

外部以英法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力突飛猛進,東西方差距日漸拉大。英法等國開始將“觸角”伸向海外,伸向遙遠的東方,伸向古老的中國。

不出幾年危機從海上而來。英帝國為了對抗清政府以林則徐為首的“禁菸運動”,悍然發動了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戰爭結局以清王朝徹底失敗,簽訂《南京條約》割地、賠款、通商而告終。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的直接責任人,道光皇帝的名字應當被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恥辱柱上。



小司馬說


大臣建議另選陵址,此時的道光帝早已決定,廢棄寶華峪陵寢!道光八年(1828)十月初四日,道光帝對此案做了最後處理:本應將英和擬斬,但念其“曾任尚書、協辦大學士,於此案訊無贓私,尚可寬其一線”,“著加恩發往黑龍江充當苦差,以示朕法外之仁”。其子奎照、奎耀隨其父前往黑龍江。英和的孫子錫祉的廕生、候補員外郎被革去。牛坤發往伊犁效力贖罪。百壽、延鳳發往烏魯木齊效力贖罪。定善、長淳、瑪彥布俱發往軍臺效力贖罪。令慶玉在寶華峪工次繼續效力。

十一月二十三日,道光帝念戴均元“尚未始終經手工程,且已年逾八旬,耄不加刑,著加恩免其死罪,並免發遣,即行逐回原籍,用施法外之仁”。其子孫官職均被革去。 道光八年(1828)十月的時候,道光帝曾嚴格規定,這次處罰賠款,與往日不同,必須按時按量完成,絕對不允許拖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道光帝對事故的責任人的處罰力度開始了降溫,也許他認為事件不應該成為人類的歷史性悲劇,一定的打擊之後,事件也該有所終止。

於是,道光九年(1829)九月二十四日,道光帝加恩減免了綿課的五萬兩銀子處罰。事實上,在道光帝的怒氣還未消退之前,他的新如意算盤就已經開始了運作。由於寶華峪陵寢地宮滲水事件的發生,致使陵寢工程中存在的偷工減料行為也被發現了,道光帝認為該陵寢無法繼續正常使用,更無法保證能萬年永固,於是決定重新選擇新的陵址。當時雖然道光帝沒有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但是還是有大臣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建議道光帝另選陵址。

於是,道光八年(1828)十月十七日的《清宣宗實錄》上,就有了這樣的記載: 署熱河都統松筠奏,孝穆皇后陵寢工作有煩聖慮,已派敬徵等妥為相度修理。伏見東陵山脈綿長,孝陵之右,裕陵東北一帶可否令精於堪輿之人詳加復勘。 上面所記載中道光帝所說的:“朕自有主見,徐為之。”顯然表明了此時的道光帝心中已經有了自己成熟的想法了。什麼想法呢?原來道光帝雖然40歲才當皇帝,但經過9年的國家統治,比較老成守舊的他在經歷第一次選擇陵址的阻撓後,其政治閱歷已經進一步豐富。

因此,他不到關鍵時刻,是不會輕易把自己的想法透露出來的,以免遭到眾大臣的消極阻撓甚至是反對。對於道光帝到底有什麼樣的“朕自有主見”,需要慢慢來處理,這在日後則逐步露出了馬腳。 道光九年(1829)三月十四日,道光帝派禧恩、耆英帶領諳習堪輿之人,前往東陵境內的平安峪詳細勘查。 道光九年(1829)六月二十九日,也就是發現寶華峪陵寢地宮滲水的第二年,道光帝諭令查看地宮和寶城上下在夏天的雨水季節滲水情況,為以後自己的活動計劃開始做進一步鋪設道路。

道光九年(1829)七月初五日,道光帝得到馬蘭鎮總兵官黃文煜的報告:遵旨查明寶華峪積水,由木門至頭層石門,水深一尺五寸;由頭層石門至二層石門,水深一尺六寸;由二層石門至三層石門,水深一尺五寸五分;由三層石門至四層石門,水深一尺五寸;四層石門內寶床上,水深二寸二分,寶床下,水深一尺三寸五分。 道光帝看到奏摺後,憤憤地說道:所以朕亟亟欲移出孝穆皇后梓宮者,於茲可見。

尚有設法修理者,不知是何肺腑,可笑之至。 不僅如此,道光帝對建議將地宮水淘幹,並等雨水過後再看看的做法,不置可否,認為沒有必要這樣再繼續看下去。因為此時的道光帝在心裡已經決定廢棄寶華峪陵寢,因為本來陵寢依山而建,地宮又深在地下,地宮裡出現些潮氣、積水,完全可以做一些修補和補救措施的。比如修建新的攔水石牆,加固地宮石牆的厚度,去除外圍石母和填塞水眼等工程做法。

乾隆帝的裕陵,在竣工的乾隆十七年(1752),孝賢皇后尚未入葬,地宮裡也曾出現過積水。當時負責工程事務的工部右侍郎三和等大臣找不出出現積水的原因。乾隆帝經細加思考,認為“地宮低於寶城,其工兩層成做,不能不滲水。”對此,“補成一層,費無數工作”,終於解決了地宮出現積水問題,在以後的近半個世紀時間裡,再也未出現積水。寶華峪陵寢地宮出現積水,完全可以以裕陵為例,維修地宮,得到有效治理的。但是道光帝並沒有那樣去做,相反卻以此為藉口,開始他的新陵址風水的選擇。


趣向雜談


生前要蓋房子,死後要修陵墓,尤其是帝王,生前都會建造一座龐大繁華的宮殿,更會在還在位的時候就修築陵墓,為自己死後修築一座龐大的地下宮殿。

大多數帝王,他們在自己一繼位的時候就會開始修築陵墓,並且還會在修築過程中,就親自去查看。很多帝王對自己的陵墓都是很感興趣,很用心的,會親自參與選址,還會親自參與設計。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歷經二百七十五年,一共有三處皇陵,分別是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

清朝大多皇帝都是遵循祖制,規規矩矩的修築陵墓的,並沒有什麼不同。可是,這些皇帝中,卻有一個皇帝很特殊,很不一樣。

他違背了祖訓,沒有按照祖制,在建造陵墓這一方面,顯得很特殊,也很叛逆。

他是道光皇帝,算得上是清朝眾多皇帝中比較中庸的一個皇帝,沒有多大的本事。一生膽小,生崇儉戒奢,但是,卻在修築陵墓這一塊顯得很奢侈,違背了自己節儉的原則。

道光皇帝在位30年,於1820登基。在登基後,道光皇帝就著手開始修築自己的陵墓。道光皇帝對自己的墓是很上心的,因為他的結髮妻子在自己登基之前就已經去世了,因那個時候道光皇帝還不是皇帝,因而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就只能葬在福晉陵裡。

可是,畢竟是少年結髮,有著很深的感情。因而,等道光皇帝一登基,他就想好好修好陵墓,然後把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遷到自己的陵墓中,死後同穴。

很快,7年之後,道光皇帝的陵墓就已經建好了,並在這一年葬入了孝穆皇后。

可是,一次意外之後,道光皇帝竟然放棄了這已經修好的陵墓。而是違背了祖訓,又重建了一座陵墓。

這是怎麼回事呢?

之前,野史君說了。道光皇帝和孝穆皇后鈕鈷祿氏是很恩愛的,因而,當道光皇帝夢到鈕鈷祿氏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向道光皇帝求救時,道光皇帝就急了。

他急忙向自己身邊的問,這夢到底是什麼意思?

身邊的小太監就說了:“皇上,這會不會是因為孝穆皇后的陵墓出現了問題?”

道光皇帝一聽,挺有道理的。因而,他就急忙讓侍衛去看看陵墓裡發生了什麼。這一看,嚇得侍衛急忙趕回來向道光皇帝彙報。

原來,等侍衛到了陵墓後,他竟然發現道光皇帝的陵墓居然漏水了,連孝穆皇后的棺木都差點被淹了。

道光皇帝知道後,大發雷霆,很是生氣。他急忙下令讓人將孝穆皇后從墓中遷出來,並不顧大臣的反對,又下令重建一座陵墓。

是的,道光皇帝決定放棄這座已經修好的陵墓,因為自己的皇后,因為漏水。

他下旨拆除陵墓,改在清西陵龍泉峪建造新的陵寢。因而,花費數百萬白銀剛剛建成的寶華峪陵寢就這麼被拆除了,淪為了一片廢墟。而這,他已經違背了祖訓,違背了祖制,是極大的叛逆。

原本,當初乾隆皇帝為了不使東西陵寢冷落,特諭旨明示後代:“嗣後,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東西陵界分建。”所以,按照祖制,道光皇帝應該葬在東陵。可是,之前野史君說了,因為東陵漏水了。

所以道光皇帝就不想繼續在東陵建陵墓,而是去到了西陵,重新在西陵重建了一座陵墓。

這次重建陵墓,道光皇帝可謂是大費苦心。他親自選址,親自制定規制,並在施工期間,多次去視察,最後又是親自驗收,用盡心思。

不過,陵墓雖然最後是建好了,也終於迎合了道光皇帝。可是,就是這麼一次修建陵墓的時候,卻使得道光皇帝多年以來,勤儉節約的虛偽的面具被扯了下來,露出他虛偽的真實面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