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雍正王朝》裡,年羹堯為何甘心被殺,卻不敢造反?

chef101


年羹堯他造不了反。

第一,年羹堯壓根沒想過雍正會陰他,甚至是殺他。按理說,三軍主帥不應該輕易離開自己的大將軍行轅,把所有的兵馬、副將都留在營裡,然後毫無防備地去跟蒙古王爺會面。最起碼也應該多少做點準備,以防止有人在背後搞事情,但年羹堯竟然就真的只帶了幾個人堂而皇之地出去了。當然,這自然表明他對於自己在軍中的權威是自信的。但他的這種自信是從何而來呢?從殺富寧安,到馴服十侍衛,再到怒斬各種一二品大員,最後蕩平西北,功高蓋主,位極人臣,連張廷玉和隆科多都不放在眼裡,這一切都是雍正在給他撐腰,以至於他自己都有了個錯覺,自己殺了那麼多人都沒怎麼樣,看來雍正是真的不會把自己怎樣了。



所以你看,當年羹堯趕回行轅,看到嶽鍾琪堂而皇之地坐在大帳中央時,還顯得那麼神色自若,連呼“好手段”,心裡卻還很是不屑。這是因為他自信自己還是可以控制局面,因為再不濟他的背後還有雍正皇帝。而當圖裡琛走出來時,他的臉色立馬就變了,那種臉色絕對不是恐懼,也不是震驚,而是不可思議,他壓根就沒想到雍正會對他下手。

第二,年羹堯趕回大將軍行轅時,他的幾員嫡系參將都被調離崗位了,同時換來了一些陌生面孔,所有的調度都已完成。以清朝對於邊將的控制力和相應制度來看,他想不通過雍正就重新奪回軍隊控制權的可能性已經是0。



這與胤祥在康熙駕崩之夜替雍正奪回豐臺大營兵權形成鮮明瞭對照。為什麼胤祥能夠奪權成功,而年羹堯卻不行呢?因為豐臺大營中的參將大多是胤祥的嫡系,胤祥可以直接對他們發號施令,而豐臺提督成文運其實只是個光桿司令。最重要的是,胤祥手中握有象徵皇權的金牌令箭,所以才會為所有人信服。

而年羹堯呢,一沒嫡系手下保駕護航,二沒皇權庇護左右,他連西北行轅的兵權都奪不回來了,又談何造反呢?



除了接受雍正宣告給他的一切結局,年羹堯他別無選擇。


達摩說


很多人說年羹堯愚忠,似乎是雍正鳥盡弓藏,卸磨殺驢,不夠哥們意思!年羹堯真的是忠臣嗎?果真沒有過造反的念頭嗎?我看不見得!



《雍正王朝》電視劇中有幾個情節非常值得人品味。

一,卸甲事件。年羹堯得勝還朝,雍正擺宴為將士慶功。見眾將軍身披重甲多有不便,讓大家卸掉盔甲,可眾人一動不動。待年羹堯一聲令下,這才齊刷刷卸甲。年還一臉得意說他們只認軍令!這僅僅是軍紀嚴明嗎?不是!

二,孫嘉誠被殺。孫嘉誠是雍正派往他身邊警示他的,但凡有點頭腦的人也懂得上意。可是他利令智昏,膽大妄為,竟然擅自把孫嘉誠殺了!不臣之心已經昭然若揭!

三,蒙古王公跪拜。年羹堯去蒙古王公那裡飲酒作樂,竟然接受王公的跪拜迎接。按規制,這些王公貴族只能跪拜皇上,年羹堯此舉已經明顯有不二之心。



可見,年羹堯不是沒有動過造反的念頭,他的飛揚跋扈,濫殺無辜也並不僅僅是缺乏政治智慧!他之所以沒有造反,只是時機不成熟,暫時不敢罷了。如果不是因為殺掉孫嘉誠引起雍正警覺,十三爺和張廷玉連夜佈署嶽鍾琪接管西北大營,將來有一天時局變化,他起兵造反真的未可知!

那麼,他為什麼暫時不敢造反呢?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所以沒敢輕舉妄動!



第一,天時。雍正執政時期,清朝入關已經快八十年,可以說是天下大定,人心思安,滿漢矛盾已經弱化,五行八作安居樂業。特別是經過康熙勵精圖治,清朝經濟空前繁榮,歷史上稱之為“康乾盛世”。一般來說,起兵造反皆是因為亂世,老百姓沒有飯吃就會響應造反。而盛世造反,不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擁護,所以必敗無疑!還有,吳三桂造反失敗剛剛過去時間不久,前車之鑑,猶如警鐘!年羹堯豈能不知!

第二,地利。年羹堯的十萬大軍集中在西北,那裡人煙稀少,糧食短缺,糧草主要靠陝西、甘肅、河南等地轉運。一旦起兵造反,雍正只要讓陝甘總督掐斷他的糧道,必然不戰而敗。糧草對大軍有多重要他非常清楚,當年,十四爺當撫遠大將軍王,雍正安排他做陝甘總督,不就是為了從糧草上牽制老十四嘛。因為糧食被年羹堯控制著,十四爺眼睜睜看著雍正繼承大統,也沒敢起兵造反。十四爺都不敢造反,他更不敢了!

第三,人和。年羹堯只是一個漢人,後來被主子賞識,改隸漢軍鑲黃旗,也就是“抬旗”。你當大將軍,那些八旗驕兵悍將聽從你的號令,可是如果一旦造反,必然引兵譁變!另外,雍正為了防止手下叛亂,實行密摺專奏制度,年羹堯的一舉一動隨時在雍正的監控之中。所以,他的軍營並不是鐵板一塊,最明顯的,副帥嶽鍾琪就不聽他的號令,嶽鍾琪改變駐防移師松潘,年羹堯暴跳如雷,可是,沒辦法,人家嶽鍾琪請了上諭!所以,一旦造反,年羹堯必然慘敗!

所以,他不敢貿然造反!


管理那點事


雍正要收拾年羹堯之前,先把年羹堯的兵權給解除了,沒了兵權的年羹堯,拿什麼造反啊?這是其一。

其二,真正屬於年羹堯的嫡系兵馬,其實只有區區十萬。西北決戰時,兵力遠遠多於10萬,而且屬於年羹堯指揮。但是,這些兵馬都是臨時從全國各地調來的,為了同一個目標——平叛,臨時屬於年羹堯指揮。西北大戰結束後,從其他地方調來的兵馬,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於是,年羹堯手裡只剩下10萬兵馬。

憑這區區10萬兵馬,年羹堯有什麼底氣造反?

別看年羹堯囂張,其實一直以來,年羹堯的勢力並沒有強大到尾大不掉的地步,他的囂張,其實也是雍正一步步慣出來的。看看當年雍正寫給年羹堯的奏摺批示,簡直肉麻到不行,大有卿卿我我的意味。

大概正是雍正的這種“溺愛”,讓年羹堯產生了幻覺。

年羹堯於雍正,其實就像三國時的司馬懿於曹魏。西北未能平叛時,年羹堯對於雍正是不可或缺的。為何?因為他無人可換。十三爺倒是可以,但是他身體太差,而且不能離開雍正身邊;十四阿哥倒是也行,但雍正不信任他。

既要有能力領兵打仗,還要受到雍正的信任。想一下,除了年羹堯,雍正還能用誰呢?

所以,西北一日不平,雍正就一日不會收拾年羹堯,任他囂張,任他消耗國庫銀兩。

可是,西北平叛之後,年羹堯的作用就沒那麼重要了。就像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的作用就沒那麼重要了一樣。

司馬懿深知其中利害,所以此後一直裝孫子,一直不露聲色地裝孫子,只為等待時機。然後時機來臨,司馬懿就鹹魚翻身,成了曹魏之主。

可是年羹堯呢?拿得起,放不下了。他不但不會裝孫子,還要繼續轟轟烈烈。但群臣和雍正都不允許他繼續轟轟烈烈。

於是乎,年羹堯就掛了。


趣談國史


年羹堯根本就沒想到雍正會殺他,雍正自己也沒有想過要殺年羹堯。

中國曆代王朝裡所有造反的事例中,能成功的微乎其微,除非是開國之初的朝局動盪時期,在開明盛世,武將造反並且成功了的,歷史上是沒有的,比較著名的也就是安祿山在唐玄宗時期反了一把,雖然鬧騰的動靜大,只是把大唐王朝從繁榮盛世鬧成了一片衰亡,但並沒有亡了國,而且還把自己命給撘進去了。

那麼在康熙末年,雍正時代的年羹堯造反呢,可以負責任的說,完全沒有機會的,毫無勝算。年羹堯作為大將軍出征西北,討伐準格爾,領兵20萬,而這二十萬可是朝廷的兵馬,年羹堯之是領軍主將。

從清朝的兵馬管制制度來看,大將軍王領兵出征,只帶兵符,不領親兵,也就是說,年羹堯去西北上任大將軍職,而那二十萬大軍大部分是本地駐軍或者從外地調遣的主力騎兵,而這些兵馬並非年羹堯的私兵,打完仗,年羹堯回朝歸還兵符,而各地兵馬聽候兵部調遣,該去哪就去哪,與大將軍是誰無關。

回到年羹堯被雍正被貶,年羹堯怎麼被貶,我就不重複贅說了,無非是驕橫跋扈,找朝廷要錢糧,講條件什麼的,但年羹堯從來就沒有過謀反的心思,而且最後給他的定的罪也不是謀反之罪。

年羹堯當時被貶,他並不認為自己會落個自殺身死的下場,所以根本就沒考慮過造反自保,當然他也沒有那個實力去造反,一是沒有官兵會隨他造反,大部分官兵都是當兵領餉,殺人吃飯的,大將軍讓他們出去砍敵人,那沒話說,份內事,死了還算是烈士,但要他們去造反,那不但是掉腦袋的事兒,更有滅族的風險,沒人會幹的。

二是年羹堯沒有人支持,他的部將、文官等等都與之是同僚關係,還沒有好到可以隨你造反掉腦袋去。

其實雍正也沒想著要年羹堯的命,無非就是撤個職,讓你換個崗位,警告一下而已,是年羹堯自己要找死,都在懸崖邊上了,還不知死活的擺大將軍的譜,正好讓朝中一幫看不慣他的人彈劾他,雍正也順勢賜了年羹堯自殺。


沉墨I方之城


有人說了,年羹堯在西北擁有幾十萬重兵,為何沒有造反呢?

我在這裡以電視劇的劇情作答一下。

首先,年羹堯雖貴為撫遠大將軍,但多疑的雍正在他身邊安排了許多的眼線,這些眼線經常以“密摺”的形式向雍正報告軍中大事,所以朝廷對西北的軍務及人事十分了解。再說軍中的大部分士兵以滿人為主,而年羹堯本為一個包衣奴才是個漢人,所以他也不可能指揮軍隊去造反,況且軍中除了年羹堯,還有更效忠皇帝的嶽鍾琪將軍,因此想造反不容易。

其次,雖然年羹堯自從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後因為過於膨脹和雍正有了一些矛盾,但他的內心還是懼怕雍正的,因為他的步步高昇是雍正賜予的,所以對雍正還是衷心的。退一步講,如果年羹堯真的對雍正有異心的話,他早就跟“八爺黨”的人合作了,那樣的話,雍正可能早就退位了,但他沒有這麼做。

最後,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年羹堯根本沒有想到雍正會這麼對待他,他以為殺掉了一個孫嘉淦僅是一件小事,他完全忘了孫嘉誠在朝內的威望,他完全完了當初雍正為什麼會安排孫嘉淦這麼一個人在他身邊,目的就是要給他一個警醒,讓他看到孫嘉淦就如看到皇帝一般。因此,當年羹堯殺了孫嘉誠之後,雍正十分失望和生氣,暗中替換了年羹堯身邊有軍權的親信,即使年羹堯想造反也沒法實現了。

總之,就是年羹堯太招搖和過度膨脹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吃瓜小丫丫


世界上極少有人甘心被殺而不作絲毫反抗的,年羹堯之所以被殺,非甘心,是無奈啊,非不敢造反,是不能啊。

年羹堯被殺的過程和結局,與漢高祖劉邦對待功臣韓信的手法,何其相似乃耳!韓信攻打齊國,齊國還沒完全平定,就伸手向劉邦要求封王。後來劉邦要清剿項羽殘餘,他又窩藏鍾離眛。陳豨反叛,劉邦都親征了,多麼重視?但他又與陳豨糾纏不清。

這一系列的事情,會讓劉邦作何感想?其實,他伸手要求封齊王的時候,劉邦對他就已經有意見了,後來接二連三出現與劉邦衝撞的事情,劉邦劉已經開始著手要收拾他了,而降他為淮陰侯,調到長安,實際已經監視居住了。韓信你再“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劉邦一個連環計,就已經註定了你的死亡。

年羹堯的表現和雍正收拾他的過程又何嘗不是如此?

年羹堯治軍有方,帶兵有法,軍紀嚴明,在平定青海叛亂過程中居功至偉,為雍正皇帝消除的心腹之患。他治軍有一手,但做人卻十分弱智。他把軍中的這種霸道作風帶到了朝廷,甚至帶到雍正皇帝面前,處處以功臣自居。

西北大捷,百官跪迎,年羹堯甚至連馬都沒下,這不是蔑視百官,這是蔑視朝廷;朝堂之上,兵不解甲,皇帝提醒,他卻說將士們只知大將軍而不知有皇帝,這不是帶兵有方,這是做人糊塗,這種糊塗,比韓信伸手要齊王的封賞更讓人臉上掛不住。

其實,雍正在這個時候,就早已決定要防備他,修理他了,只不過還沒決定要殺他。於是,雍正派了說話暢言無忌的孫嘉誠隨他去西北軍營,表面上是幫他理財,實際上是在他身邊安插一個眼線,因為雍正知道,孫嘉誠知無不言,而且決不會為年羹堯所收買的。但偏偏在這個問題上,年羹堯又一次犯了糊塗,竟然在軍中把孫嘉誠一刀給殺了。他殺的是孫嘉誠的命,傷的是雍正的心,雍正對他的最後一點耐性,被他這一刀給抹平了。這叫自斷後路。

雍正動年羹堯,還是動了一番心思的,用貼身侍衛帶著聖旨前去緝拿年羹堯,乘年羹堯與蒙古王公喝酒作樂之際,奪下了他的大將軍帳,將他的心腹撤走,然後甕中捉鱉,年羹堯縱有三頭六臂也逃不掉了,還有什麼機會造反?

其實,撤掉年羹堯的大將軍時,雍正就已經決定殺他了,只是作為皇帝,不會那麼快動手,免得閒話。讓他去當杭州將軍,不過是權宜之計,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被殺的命運。


帝國的臉譜


清朝有非常完備的武將制約制度。就拿撫遠大將軍來說,康熙指派十四阿哥為大將軍王,赴西北指揮作戰。西北的軍隊只是臨時聽從大將軍的號令。如果大將軍王的職務被罷免,權力自然也會收回。

年羹堯統領的西北大軍,並不是他自己武裝的私人軍隊。而是由甘肅、四川、新疆的駐防八旗和三省綠營兵拼湊出來的。八旗兵歸駐防將軍的指揮,綠營兵則歸各省提督指揮,提督之上還有巡撫和總督。三者之間相互制約,監督環環相扣。同時兩督一撫又對大將軍的權力進行制約。不會因為某個將軍或者皇子鼓動,就能隨便調動大軍造反。

舉個例子,年羹堯是大將軍兼川陝總督。他可以命令四川的巡撫和提督,讓他們出兵協助作戰。但是年羹堯不能越級指揮,不經過四川巡撫和提督的同意,就不能直接調動四川省的綠營兵。



就拿《雍正王朝》電視劇來說。軍機處為了避免年羹堯兵變,已經提前發密旨給各省的巡撫和提督了。讓他們不要聽從年羹堯的軍令,並且還要配合欽差大臣的行動,將年羹堯的親信全部架空。



等到年羹堯從蒙古回到西寧行媴後,西北大軍的統帥已經全部換了一遍了。年羹堯還能指揮誰造反?

並且,年羹堯身邊的將領。很多都是雍正派過去監視他的。雍正若倚重年羹堯,這些人就聽從年羹堯的軍令。雍正若想罷免年羹堯,只需要朝廷一封上諭,這些人就不會再拿年羹堯當大將軍看待。畢竟,這些人效忠的是皇帝,不是年羹堯。



電視劇裡面,就出現過雍正派去的臥底,跟雍正密通密摺的鏡頭。其中,以伊興阿的鏡頭最多。

這個伊興阿在電視劇裡面的設定,是鐵帽子親王的三世子,雍正派去年羹堯身邊,級別最高的臥底。無時無刻不跟在年羹堯後面監視,連九阿哥允禟到西北後,跟在年羹堯後面的也是伊興阿。(說明年羹堯也信任伊興阿,沒想到他是臥底)




試想一下,自己的親信被調走。而大將軍中軍大帳也被圖裡琛和嶽鍾琪控制。

嶽鍾琪是朝廷欽命的新任大將軍,圖裡琛手上還拿著朝廷明發的任職聖旨。年羹堯就算想造反,他手上沒有兵,怎麼造反?



不少人說,年羹堯沒有糧草。所以他沒辦法造反。其實,這是錯誤的理解。

用糧草制約大將軍王,這是鄔思道和雍正限制十四阿哥的辦法。因為陝甘總督是年羹堯,陝西糧道是李衛,所以雍正能用糧草的辦法制約十四阿哥。但是,這個辦法對年羹堯無效。因為年羹堯他自己就是陝甘總督,西北大軍的糧草,由他自己負責。

戶部只是負責糧草轉運工作,如果電視劇裡面的年羹堯想造反,並且他能控制陝甘川三省的各級官員的話,他就可以造反。

所以,雍正在處理年羹堯時,就不能採用糧草制約的辦法。而是直接釜底抽薪,把年羹堯變成光桿司令,他就沒辦法造反了。



用電視劇裡面,年羹堯的話說。這麼大的人事調動,怎麼自己一點都不知道啊?

可不嘛,雍正是什麼心機,年羹堯又是什麼心機?跟主子玩,玩的贏嗎……

捏死一個大將軍,跟捏死一隻螞蟻一樣。



總之,年羹堯的權力是雍正賦予的。像嶽鍾琪和伊興阿這些人,他們聽從年羹堯的指揮,並不是因為年羹堯是大將軍。而是雍正讓他們聽年羹堯的指揮,遵照皇命才從屬於年羹堯。只要雍正一句話,這些人立馬就會架空年羹堯。

朝廷有制度在,不會因為一人而動社稷。電視劇裡面的年羹堯,不懂這個基本道理。死的不冤枉……


Mer86


一是清朝是中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儒家傳統名教思想深入人心。你看康熙朝修的貳臣傳,洪承濤家族有人就流露到當乞丐,雍正朝的錢名世,就因為寫詩誇獎了年羹堯,自家門前就賜匾“名教罪人”,一輩子抬不起頭,到乾隆朝才把匾額取下來。這就是要從一而終。

二是自古造反是謀逆大罪,年羹堯想造反,但反跡未彰,他和八爺黨的謀劃被雍正消滅在萌芽狀態。年羹堯自恃罪無實證,自己有立了擎天之功,功過相抵,謀一富家翁不是沒有希望,俗話講“好死不如賴活著”

三是滿洲人的八旗制度,年羹堯是雍正的門人,包衣奴才。雍正一手抬舉年羹堯從一小小遊擊,到四川巡撫到甘陝總督再到欽命大將軍,兩人的關係非尋常能比,所以從議親議功來講,年羹堯至死都抱有希望。

從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小說來看,年羹堯的性格心狠手辣穩重持進,但弱點在於機變不足決段不定。就像赤壁之戰前孔明寫給孫權的信裡說的“要投降就早點納土稱臣,要戰就早下決心,首鼠兩端,猶豫不決,此速禍也”


倔強的磚頭123


認為雍正沒有給年羹堯造反的時間,就是雍正給了年羹堯造反的時間,我認為年羹堯也不敢有反意!因為雍正早就對他的心腹之一浙江巡撫李偉說過,“料他年羹堯沒這個膽,也沒這個本事!”

雍正為什麼早就料定年羹堯不是這塊料呢?

第一,中國君臣文化影響,不容年羹堯有半點“不忠”之心。



由於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年羹堯作為臣子,“忠孝”是他不敢逾越的紅線。如果他擁兵自重,與君王雍正作對,首先他就會陷入“不忠”的罪名。結果是不被雍正瞧不起,與他同朝為官的大臣也瞧不起,天下的子民也瞧不起他。曾國藩就是個例子,他的雄才膽略遠遠高於年羹堯,但他對皇帝從不敢生半點不忠之心。何況年羹堯遇到的又是個千載難逢的明君。退一步想就是年羹堯不守“忠”這個為臣的底線,執意起兵,也只能落個“師出無門”,被天下人貫上一個“犯上作亂”的名譽,而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第二,中國宗族文化的影響,不容年羹堯有半點“不孝”之意。


年羹堯之所以得到雍正的賞識,不僅靠得是他個人的才能,而且和他的父親與皇家世交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年羹堯的父親年遐齡在康熙帝時就是湖廣巡撫,很受康熙青睞。看在年羹堯父親的面子上,康熙帝親指指婚年羹堯的妹妹與雍親王為妃子,後冊封為側福晉。從他妹妹首次生育到去世,包攬雍正帝所有子嗣,其他后妃妻妾無人所出,最後成為雍正最寵愛的妃子,地位僅次於皇后烏拉那拉氏。兄妹二人受雍正帝寵愛,並取得如此高的地位,與他們父親的功勞是分不開的。因此年羹堯如果對皇帝雍正不忠,也就是對年家祖宗的不孝。不孝之人按祖宗的律法死了後是入不了年家祠堂,進不得年家祖墳的。


第三,中國江湖文化的影響,不容年羹堯有半點“不義”之舉。

“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社會上混江湖之道。年羹堯從一個包衣門徒,上升為陝西總督,最後為封疆大吏,他每前進一步無不沁著主子雍正的心血。特別是在雍正推舉十四阿哥做西征大統帥時,又向十四阿哥力薦年羹堯做陝西總督。一箭雙鵰,雍正其意在用年羹堯來牽制自己一母同胞的兄弟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可見雍正對年羹堯的信任度,達到了“不是兄弟,勝似兄弟”的程度,這一點年羹堯應該心知肚明。如果年羹堯對雍正的知遇之恩視而不見,揭竿而起,背信棄義與主子雍正,別說在朝裡混不下去,就是在鄉野也會被道上的朋友嗤之以鼻。無信無義之人,按道上的規矩來說,年羹堯不敢對主子雍正背信,更不敢對主子雍正棄義!



年羹堯的老門客審時度勢勸年羹堯說,“地不跟天鬥,臣不跟君鬥”。最後年羹堯只得寧願被主子雍正殺掉,也不敢對主子雍正有半點反意。因為不忠不孝,無信無義這個惡名,嚇死他年羹堯也是不敢背的!


原上麈


《雍正王朝》可謂不可多得的佳作,裡面的演員演技非常精湛,其中杜志國老師的表演可謂入木三分,十分生動的詮釋了年羹堯壯麗而又悲情的一生。


年羹堯進士出身,早在康熙年間年羹堯就一直在四川協助西北用兵,康熙對他十分讚賞,年也因此青雲直上,很快就坐到了四川巡撫。康熙駕崩後,雍正帝繼位,對年羹堯更加的信任。雍正元年雍正帝遣年羹堯去西北平叛,至雍正二年年羹堯大聖而歸,由此年的權勢日盛,最終被雍正猜疑,最終被判九十二款大罪雍正帝念其青海之功賜其獄中自盡。西北大勝後年羹堯權勢熏天,又有兵權在手,那為什麼他被殺時沒有反抗呢?我這裡從歷史和電視劇《雍正王朝》兩個角度來說明。

歷史角度:

年羹堯在西北大捷後非常的受雍正寵愛,基本能賞給他的東西都賞給他了,還不顧君臣之禮直言年羹堯是自己的恩人。後來雍正帝開始猜疑年羹堯要處置他時,年羹堯很可能還沉浸在雍正的寵愛中沒有發覺。而且年羹堯是進士出身,讀四書五經長大,從小就被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其實自從宋代程朱理學出現之後,就很少有封疆大吏叛亂的了(叛亂大多數都是沒怎麼讀過書的農民起義),一方面是中央集權加強的結果,另一方面封疆大吏從小受到忠君愛國思想的薰陶,一般都會忠於皇上。而且雍正帝在處置年羹堯之前先更換了四川和陝西的官員,後又把年羹堯的心腹甘肅巡撫胡期恆革職,署理四川提督納泰調回京,使得年羹堯沒有了反抗的資本。實際上,就算年羹堯能夠反抗,也很難成功,畢竟年羹堯的地盤都是西北窮苦之地,根本不足以支撐他反抗朝廷。

電視劇《雍正王朝》角度:

電視劇裡年羹堯是雍正在潛邸時的包衣奴才(其實這沒有歷史根據,只是電視劇的戲說),和雍正的關係非常好,年羹堯是雍正親手調教出來的。所以從個人角度看,年羹堯是不會反叛雍正的,更何況年羹堯的妹妹被雍正納為皇妃,電視劇中的年羹堯是非常疼愛他妹妹的,他怎麼可能犧牲自己妹妹的生命來反叛呢。而且電視劇裡和歷史相似,雍正趁年羹堯會見蒙古王公的時候調走了他的親信,轉任嶽鍾琪為大將軍,奪了年羹堯的兵權,所以年羹堯就是想反抗也沒辦法。

這就是我對年羹堯被殺不反抗的看法。其實在封建社會,如果你得功勞大到了一定的地步,也就離死不遠了。功勞太大,皇上沒有賞無可賞,有不能賞給你天下,所以只能賞你死了。

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有歷史問題的朋友也可以提問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