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水稻科學施肥之“三控”施肥技術,省肥又增產

水稻生產中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易引發嚴重的農田環境汙染及稻米安全生產問題。對於用藥防病蟲,我們提倡掌握科學合理用藥、應用生物物理防治等綜合防治病蟲害,有利於降低農藥殘留及保障稻米的質量安全。對於水稻施肥,水稻高產並不取決於施肥量的多少,有沒有發現近年來同一塊田同樣的施肥量甚至多施,產量並沒有提高,有的還出現減產,而問題出在水稻吸肥效率上。基於此,我們聊聊以控肥、控苗、控病蟲為核心的水稻“三控”高效安全施肥技術,能提高氮肥利用率,達到省肥又高產的效果。

水稻科學施肥之“三控”施肥技術,省肥又增產

結實期的對比

“三控”施肥技術與傳統習慣施肥

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提倡“先控後保”,改變傳統“一炮轟”的施肥習慣,改善分櫱肥施用量大、施用時間不合理,及穗肥施用少的施肥方式;推行控制氮肥總量、優化基櫱穗肥施用比例和分櫱肥適宜推遲施用等關鍵技術,主要特點是減少無效分櫱,保障有效穗數前提下主攻大穗。

分櫱期施用量大、過早有哪些不良後果?首先,水稻前期苗小,根系少(在水稻高產與根系的關係一文中,講過根系吸收營養隨著禾苗生長增加並在幼穗分化期達到頂峰),水稻生長所需營養較少,重施必然導致肥料不能及時吸收利用,反而造成農田環境汙染。其二,重施促櫱肥,若不及時曬田,往往造成無效分櫱增多,後期成穗率低,產量也就上不去。其三,重施氮肥促櫱容易導致禾苗貪青,抗病能力下降,病蟲害多發,後期若不施穗肥,易造成早衰,不利於高產。

水稻科學施肥之“三控”施肥技術,省肥又增產

三控技術與習慣施肥技術的區別

水稻高產施肥並不取決於施用量多少,施夠施對方法才好。同樣的肥料在不同的時期施用,其利用效率及增產效果相差很大。據試驗證明,氮肥做穗肥和粒肥的利用率是基肥和分櫱肥的2-3倍,如果氮肥推遲到穗肥施用,增產效果會更好。

“三控”施肥技術操作要點

1、要基本苗保障充足前提下適量減肥。主要是合理播種量,保證移栽基本苗。

2、嚴格施肥時期。分櫱期早稻拋栽後13-16天,晚稻12-15天施用,起到保櫱作用。穗肥在幼穗分化2-3期施用。若保水保肥差、基本苗不足,可在拋栽後5-7天增施尿素3-5公斤促櫱。

水稻科學施肥之“三控”施肥技術,省肥又增產

3、控氮總量及確定施用比例。“五斤氮,增產百斤”,以目標產量1200斤,則總氮量為600/60=12公斤。氮肥一般基施35%-40%,遲施分櫱肥佔20%左右,在幼穗分化期施用氮肥量為35%-40%,抽穗期粒肥佔5%-10%,一般早稻不施粒肥。

4、減磷增鉀,補 “鉀肥短板”,提高肥料利用率。磷肥一般全部作為基肥施用,鉀肥一半作基肥或分櫱肥施用,剩餘一半作穗肥施用。如果有秸稈還田,可適當調減鉀肥用量。

注:施肥時期、施用量應根據不同地區栽培的品種、土壤肥力條件及栽培時間做相應調整。

水稻科學施肥之“三控”施肥技術,省肥又增產

三控施肥技術的水稻抗倒性強

“三控”施肥技術經過多地應用後結果,一般每畝氮肥用量減少10%以上,用藥防病蟲害次數減少,畝增產5%-10%。掌握“三控”施肥技術,不僅能省肥增產,還能減輕水稻倒伏,主要因為以下3點:合理施肥有利於降低高峰苗,增加通透性,有效控制紋枯病、稻飛蝨等病蟲害的發生,減輕病蟲害為害損失;增施鉀肥,促進莖稈粗壯,提高水稻抗病抗倒伏能力;優化施肥後方式後,水稻後期活杆活葉數多,葉鞘枯衰較遲,自然抗倒性更強。

雲眾地服務宗旨:幫助農民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更多種植技術知識,歡迎關注【雲眾地】,訂閱“水稻知識小課堂”專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