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被譽為華東第一塔的嶽西縣法雲寺塔景區

法雲寺塔,又稱千佛塔,坐落在嶽西縣響腸鎮後衝村,被譽為“華東第一塔”。清同治年間重修法雲寺碑載:"潛北後山寺,又名法雲寺,浮屠七級,建於晉咸和年間(326-334年)。是安徽省縣級保護單位。

被譽為華東第一塔的嶽西縣法雲寺塔景區


據傳,該塔始建於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征伐東吳時所建,殿堂僧舍圍建四周。西晉時期,因戰火寺毀塔存。據史料記載,東晉成帝咸和年間(326—334),塔、寺全面修復一新。儒、道、佛都曾在此活動,至今痕跡猶存。古塔北面一、二層之間的圖案依稀可辨:蓮花——佛;菊花——儒;太極圖——道。不同文化的印記並存一處宗教場所,可謂罕見。該塔為樓閣式建築,高約二十八米,平面四方七級,磚石壘砌而成。相傳地藏菩薩來華就到此弘揚佛法,後才到九華山。因此該寺主要供奉的菩薩是地藏王。

被譽為華東第一塔的嶽西縣法雲寺塔景區


被譽為華東第一塔的嶽西縣法雲寺塔景區


維修前,塔身殘高20.6米,底層單面闊3.2米,壁厚80至100釐米。各層設腰簷、平座,下置"磚制仿木斗拱",腰簷均用磚砌坡形屋面。其中,二、三層腰簷用"重拱偷心造",橫拱為"鴛鴦交手","補間"五朵,轉角鋪作45度斗拱;五層"補間"三朵,其餘技法和三、四層腰簷斗拱相同;六層腰簷不用拱;七層無腰簷。各層平座寬度在10釐米左右,其下磚砌"須彌座"、"束腰"、"圭角"等造型,這些造型構圖別出,與各層的腰簷、斗拱相間,繁簡得體,效果生動,不失為獨具匠心之作。重修的法雲寺於1958年拆毀。現存的古塔,為本縣最高的築結構佛教建築。塔為四方形七級,通高28米,飛簷斗拱,屬樓閣式建築;塔基寬3.5米,高1.35米,為條石砌成。中有塔心室,中空至頂,每層每面砌有10個磚雕神龕,每龕有1大2小3個佛像,佛像系印模燒製圖案,中為如來佛祖,左右為迦葉和阿儺,形象生動逼真。塔內所塑佛像共計有1680尊,形象生動逼真,塔頂稍壞,餘皆完好。該塔1988年10月被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