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大茅山,一座不朽的精神豐——河北作家走進江西上饒

走進大茅山,便被厚重的綠包圍了。樹木茂密,粗粗細細的竹子高高聳立,有小溪掩映在樹叢中,潺潺的水聲一路相伴,左邊山崖上偶爾從巖縫滲出汩汩清流,暗暗慶幸那幾棵竹子、那叢笆茅得了偏愛,越發生長的茂盛了。幾處老屋如風中的老人靜靜地立在路邊,似乎在守望著什麼,牆皮斑駁,但當年的標語和宣傳畫還依稀可見。

一路追趕著領隊的腳步,想從他的言語中讀懂大茅山。短短的聊天中,我知道在革命戰爭時期,方誌敏烈士曾在這裡創建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 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數以千計優秀的江西兒女在這裡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我也知道在1935年,粟裕、劉英率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突圍至此休整,並將三百餘名傷病員安置於一處隱蔽山洞養傷。不料這些紅軍傷病員及部分醫務人員還是遭遇敵軍突襲,慘遭殺害。

1957年冬,時任江西省委書記的方誌敏堂弟方誌純帶領幾名同事來到大茅山。他們撥開笆茅和荊棘,腳上磨起了血泡,衣服褲子被雨水、汗水溼透,寒冷的冬天,大家餓了就啃鹹菜、蘿蔔乾,困了就睡地鋪。方誌純更是處處以身作則,總是幹在前,吃在後,當地老百姓說:“紅軍又回來了”、“小老方回來了”,大老方是當地老百姓對方誌敏的稱呼,小老方就是方誌純。

經過考察,幾天後,省直機關幹部隨方誌純第一批來到大茅山,建立了大茅山農林牧綜合墾殖場,後來陸續有退伍軍人和知識青年加入到墾殖場。在艱苦的墾殖歲月裡,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荒草叢生的山上修路,植樹造林,搭茅棚,辦學校,建水電站。當時流行一句話就是:讓野果亂石翻身解放,叫荒草枯木大放光彩。他們用大量野生的楊梅果研製釀造成美味的楊梅酒;把亂石燒成石灰,用來改良酸性土壤,促進糧食增產;用滿山滿坡的笆茅造紙;把上百年的死松樹進行清理,經過反覆試驗,將死松樹的松明子乾餾,成功蒸餾出松油產品;還把廢棄的樟樹蒸餾,得到醫藥上需要的芳樟油;本著保護性開發的原則,他們辦起了木材廠,利用廢棄的下腳料和木屑燒製活性炭,利用山上野生的中藥材辦起了中藥廠,把大量的春筍和冬筍加工成罐頭銷售。就這樣,大茅山墾殖場全體幹群齊心協力,充分利用自然優勢,農林牧業齊頭並進、共同發展,呈現一派興旺發達的景象。

1959年全國進入大鍊鋼鐵的高潮,當時正值秋收季節,很多地方不顧已經成熟的糧食作物,盲目加入大量鋼鐵的大潮中。大茅山墾殖場在方誌純的正確抉擇下,全部精力投入秋收,確保了糧食無一粒損失,而幾天後省委召開了先搞秋收的電話會。農業跨《綱要》時期,全國狠抓“以糧為綱”。大茅山墾殖場山區多,農田少,為了保住山林,方誌純提出“以糧為綱、以林為主、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生產方針。他們在林地間種糧食,保證墾殖場職工不捱餓的前提下,保住了林場。

我還聽說一個林業學校校長,為給林場培養急需的人才,求賢若渴,四處找教師,當時大茅山墾殖場並不是沒有這樣的人,而是他們大都被配到最基層的隊組接受勞動改造了。公開下調令調他們到學校做教師,組織上有難處,怎麼辦?這位校長採取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向上級請示調用“右派分子”某某到我校農業隊種蔬菜,調用“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某某到我校後勤組養豬等等。用這樣的辦法,把一些知識分子調來,不僅為學校求得了好教師,同時也保護了一部分知識分子。

以一股子吃苦耐勞的幹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敢於創新,勇於擔當;以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工作,不盲從,不蠻幹,對群眾負責,對國家負責。我想這就是大茅山農墾人給我們的啟迪,這也是大茅山的精神。就是這種精神的代代相傳,使如今的大茅山松竹茂密,流泉飛瀑,成為有名的避暑、療養、度假勝地。目前大茅山森林覆蓋率達到97%,有上千種植物。而改制後的大茅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集工業、農業、林業綜合性的產品開發生產加工和銷售、建築安裝、服務等多種經營。在新的領導班子的帶領下,集團公司上下齊心,本著保護綠色生態、實現綠色崛起為目標,內抓管理,外抓產業,開展各項創建工作、推進秀美鄉村建設、發展林下產業,通過技改和收購,越來越壯大。大茅山,不僅是旅遊勝地,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作者張連宏

大茅山,一座不朽的精神豐——河北作家走進江西上饒
大茅山,一座不朽的精神豐——河北作家走進江西上饒
大茅山,一座不朽的精神豐——河北作家走進江西上饒
大茅山,一座不朽的精神豐——河北作家走進江西上饒
大茅山,一座不朽的精神豐——河北作家走進江西上饒
大茅山,一座不朽的精神豐——河北作家走進江西上饒
大茅山,一座不朽的精神豐——河北作家走進江西上饒
大茅山,一座不朽的精神豐——河北作家走進江西上饒
大茅山,一座不朽的精神豐——河北作家走進江西上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