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詩仙”李白和“詩佛”王維:兩大絕世天才因她關係冷漠?

“詩仙”李白和“詩佛”王維:兩大絕世天才因她關係冷漠?

公元701年2月28日,代表盛唐詩歌巔峰的兩個詩人同時出世:一個李白,一個王維。一個詩仙,一個詩佛。他們的壽命也相差無幾:王維死於公元761年,李白死於公元762年。

這是兩段最有可比性的人生,但蹊蹺的是,尋遍兩個人的全部作品,都找不到有關對方的一字一句。在所有的正史、野史裡,也查不出他們來往過,聚會過。這是何故?

兩個天才,因家庭出身各走各路

梳理兩人生平,毫無疑問,第一個拉開距離的,是出身。

王維的“血統”特別高貴,他出身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母親出身博陵崔氏,也是當地名門。高祖曾祖一直到王維父親這一代都官任地方“司馬”。

“詩仙”李白和“詩佛”王維:兩大絕世天才因她關係冷漠?

王維

這樣一個官宦家庭,讓王維受益匪淺。祖父是朝廷的樂官,創下了很好的音樂學習氛圍,父親教他詩文,母親是個佛教徒,懂佛經,教他畫畫,不用額外受教培訓,就學得了一身才藝。

受益於如此全面優良的家庭教育,王維就像在深山裡名師調教出來的玄幻劇主角,身懷“絕世武功”,14歲就出山了,背一把琴,提一支筆,走進了盛世下的長安。兩年後,他就以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震撼整個文壇,接著21歲狀元及第。

放眼盛唐,“五十少進士”,50歲能中進士就很不容易,王維的才華可見一斑。

相比,李白的家庭背景非常複雜,唐代史料語焉不詳,特別是對其祖父、曾祖父,史料無一記載。李白自己很少談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遠祖,諱言近親,閃爍其辭,故佈疑陣。

“詩仙”李白和“詩佛”王維:兩大絕世天才因她關係冷漠?

李白

有人說他是中亞富商後代,有人說她是李建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殺的兄長)的後裔。但不管怎麼說,他父親李客是個商人的事實(注:商人後代不能參加科舉),註定了縱使擁有萬貫家財的他,當時的社會地位遠不及王維。

可能正是因為家庭出身的原因,自覺“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有“匡扶天下、輔弼天子”水平的李白,決定另闢蹊徑,靠舉薦上位,“一步登天”。

摧眉折腰,天才的翅膀在現實折翼人

李白第一次到長安,已是公元730年(唐開元十八年)前後。在此之前,他遊歷天下,到處賣文自薦。儘管他的不少詩文萬人爭誦,但是那些正統科舉出身的人,還是背地裡看不起他,讓他屢屢碰壁。

後來在湖北安陸,他首度收起流浪的腳步,娶了故相許圉(音yǔ讀宇)師的孫女,一呆就是十年。雖然更加積極地上書地方長官自薦以求聞達,但每次自薦都是無果而終。於是,而立之年的李白終於下定決心,像王維一樣去首都長安,謀個前程。

可是,對於這些後來者,王維的一首詩,很能代表他的態度。

當時,王維的好友孟浩然(注:也是李白的好友)赴長安應試,落第後滯留長安一年,正打算冬天返回襄陽。

“詩仙”李白和“詩佛”王維:兩大絕世天才因她關係冷漠?

孟浩然

王維寫了一首《送孟浩然歸襄陽》勸解,詩中寫道: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

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

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

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意思是說,如果實在不行,就乾脆回鄉隱居,別再辛辛苦苦地來長安,學司馬相如向漢武帝獻《子虛》賦了。

這種悲觀的態度其實是王維的一種無奈。雖然他少年成名,冠蓋滿京華,是長安文化圈的領軍人物,也是親王貴胄的座上賓。但這麼多年的長安行,讓他深感仕途大不易。

這個心結,在王維爭狀元的時候就埋下了。

當時,唐朝雖然重視正統科舉,但達官貴人之間仍有“溫卷”之風(注:士子在應試之前,常把舊作詩文投獻名公巨卿,以求榮譽,稱為“溫卷”)。少年成名的王維一考不中落第,再考的時候,有人給他出主意,讓他去拜見唐玄宗的親妹妹玉真公主。

“詩仙”李白和“詩佛”王維:兩大絕世天才因她關係冷漠?

玉真公主

那次拜謁,“妙年潔白,風姿鬱美”的王維抱琵琶出場,以一曲《鬱輪袍》滿座皆驚,才將詩作呈上。這時,年長王維9歲的玉真公主,語有深意:還以為是古人之作,沒想到是你寫的!

這一拜,王維果然中了狀元。

但王維並非依附武則天的張昌宗、張易之,而是很純很天真。中狀元后,很快就“私自”娶妻,未告知玉真公主。結果,短短几個月裡,王維就從雲端跌落,翻雲覆手只在一瞬之間。

在濟州熬了四年多後,適逢天下大赦的王維,辭去了在濟州的官職,第三度回到長安,希求重頭再來。這時候,正好是李白的“第一次”赴京。

兩個都想用文學上的成功,求政治上得意的人,在這裡殊途同歸,但心境卻是大不相同。一個意氣風發,一個老氣橫秋;一個一路風光,一個已是心有餘悸。

軌跡交匯,兩個文豪逃不掉的女人

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歷史留下了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還是孟浩然,這是他第二度到長安來求官找差事。

沒想到,孟浩然和王維正在聊天,突然唐玄宗駕到,嚇得孟浩然鑽到床底下。後來唐玄宗也沒有生氣,還讓孟浩然吟詩,結果老孟唸了首“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將自己的懷才不遇歸咎於皇帝大人,惹得唐玄宗老大不痛快,孟浩然的官運算是被自己給封殺了。

“詩仙”李白和“詩佛”王維:兩大絕世天才因她關係冷漠?

唐玄宗

這裡有個大疑問,孟浩然和王維是朋友,一起談談詩文正大光明,為什麼要鑽床底?大大方方地讓王維引見不好嗎?再者,皇帝為什麼到王維家去串門?思來想去,合理的答案只能是,王維住的就是玄宗親妹妹玉真公主的居處。

如果這是真的,不知道李白作何感想。因為,用李白自己的話說,他第一次入長安,也曾“歷抵卿相”,到各個王公貴族府上投遞自己的作品,卻是始終徘徊魏闕(注:宮門上巍然高出的觀樓)之下,望其門而不得入。其中,就包括這位玉真公主。

當時,李白到長安後,通過妻子孃家的關係,幾番輾轉才求見到當朝丞相張說,結果正趕上張說病重,無法見李白,他的次子張垍(音jì讀記)代為接待,竟然假意給李白指了條所謂的“明路”——玉真公主。

張垍說,這位玉真公主擅長詩文,常雅集文人墨客談論老莊之道。只是她信奉道教,不喜城裡嘈雜的環境,故而常年居住在終南山的別館。

李白聽了張垍的建議,當即離開長安,沿渭水一路西行,親赴終南去尋一場偶遇。結果,到了才發現,原來別館荒廢已久——他被人忽悠了。

可以說,第一次長安行,李白是大失所望,敗興而歸。因無顏再回安陸,乃泛黃河而下,到汴州、宋州、洛陽等地。千古名篇《長相思》、《蜀道難》、《行路難》,就是這段時間寫的。

“詩仙”李白和“詩佛”王維:兩大絕世天才因她關係冷漠?

直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才終於迎來了轉機。

此時,王維因中年喪妻又喪子,決意一心向佛,獨居終生(注:歷史為王維留了一句評註,“孤居三十年”)。在這個當口,李白在終南山尋訪玉真公主寫的《玉真仙人詞》,似乎才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這年,行蹤飄忽不定的玉真公主,與賀知章、以及高道吳筠聯名舉薦,李白終於在唐玄宗跟前做了翰林待詔(六品)。

李白等到這天,從初次入長安算起,已經過去了12年,和王維中狀元比,則足足晚了20年。而那個共同的“伯樂”,是不是又成了他和王維之間最難逾越的隔閡?

“詩仙”李白和“詩佛”王維:兩大絕世天才因她關係冷漠?

長安

只是,這次舉薦,最終也沒有成就李白的“大理想”——立蓋世功業,功成身退,之後歸隱江湖。因為這已經不是開元初勵精圖治的唐玄宗了。他寵信楊貴妃,任用李林甫和楊國忠,政治已經開始敗壞。

皇帝對李白的態度,用文人的話說就是 “以倡優畜之”。這對胸懷壯志、自比“大鵬”在世的李白,完全是恥辱。所以,他恃酒狂放,讓高力士脫靴,讓楊貴妃捧硯……僅僅一年多,李白被賜金放還。

安史之亂:同一場災難,不一樣的結局

事實上,李白和王維本可能還有一次來往的機會:

公元755年,這一年,安史之亂爆發,不久,長安被叛軍攻陷,唐玄宗出逃,未及逃走的王維被捕,因是當世名家,被安祿山逼迫出任偽職。這是個大破大立的絕佳機會,如果李白抓住,也許就能重返朝堂,實現抱負。

可是,李白是怎麼選的呢?

當時,幾方勢力裡,除了叛亂的安祿山,被困的唐玄宗,以及救駕的太子李亨外,玄宗還有一個兒子永王李璘也在江南起兵,以“勤王滅賊”旗號,時刻準備奪權。

李白當時正在廬山隱居,永王離他最近,李白不假思索就進了永王的幕府。在他看來,都是平亂,無論哪個李,都是一家人。

但實際上,永王並不成事,很快就被太子李亨打敗,李白也成了“謀逆共犯”,被捕下獄,幸得夫人宗氏和朋友們大力相救,才保住性命,長流夜郎。而此時,李白已經58歲了。

再說王維,按理他當了偽官,等到戰亂平息,按例當死。但王維在被俘期間,也寫過一首詩,名叫《菩提寺私成口號》(也叫《凝碧池》),講的是聽聞安祿山殘忍砍殺唐玄宗宮中梨園舊人後的悲憤心情。

就是這首詩,其中的“百官何日再朝天”一句,表明王維對李唐還是忠心的,再加上王維的弟弟王縉願以官職為哥哥贖罪。王維不僅沒被殺,還重回李唐官場,做了太子中允。甚至在60歲,一生蹉跎已心向田園的王維,卻迎來了人生最大的官階——尚書右丞。

逃不掉的宿命,權力股掌之間無關道佛

公元761年,王維在“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之中,平靜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去世前兩年,王維上表將自己鍾愛的輞川別業改為寺院,又將自己的田俸拿出來,賑濟災民。

不管往事幾多凌亂,王維死的時候已像一個得道高僧。

但李白為了蓋世功業,還在做最後的嘗試。他寫過一首題目很長的詩,叫《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

這是年屆花甲的李白,寫的最後一封“請願書”,依然想以老邁之軀,為國建功。可是這一次,他還是沒有成功,因為他病了,只能半路折返。第二年,他就病死在他的族叔、安徽當塗縣令李陽冰處。而那正是玉真公主的歸葬處。太白和玉真公主的緣分,可謂不淺。

李白臨死的時候還寫了一首《臨終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把自己比作一隻在中天摧折的大鵬鳥。直到死,他還在為一生有志難抒,虛度光陰,而深深地惋惜。

“詩仙”李白和“詩佛”王維:兩大絕世天才因她關係冷漠?

終其一生,兩個同時代的大師,沒有唱和,沒有交集。

有人說,這是性格,這是文人相輕,但想想長安城裡那些起起伏伏的往昔,想想李白不懈的“奮鬥終生”,王維隱退的“鋒芒”,可能還有一個細思極恐的推測:兩人互相有唱和,但是,這些唱和的詩句被人為的封殺了,因為這些詩句觸碰到了權力高層某些人的禁忌或痛處,所以,相關的詩句當時就被焚燒了,而且兩個人被下達了封口令,所以才在圈子裡形成一種互不打擾的氛圍。

如果這是真的,兩個絕世天才,一個詩仙,一個詩佛,窮就一生,還是無法逃離權力的股掌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