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被國民政府埋藏的抗戰第一碑

1931年,日本人“沒費一槍一彈”佔領了整個東北,當時日本國內沸騰了,覺得日本關東軍天下無敵,中國軍隊不堪一擊。但當他們企圖繼續南下進犯時,卻碰到了中國軍隊最慘烈的抵抗。


被國民政府埋藏的抗戰第一碑

華北軍第五十九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碑祭掃現場

死戰懷柔

1933年年初,已侵佔中國東北三省的日軍又向華北進犯,中國軍隊在熱河、長城一線奮起反擊。除了非嫡系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等部隊外,部分中央軍部隊亦開赴長城關口禦敵,予日軍以很大殺傷。但長城抗戰進行至5月中旬時,一心忙於內戰和消滅共產黨領導的紅軍的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妥協,急派時任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的黃郛赴北平與日軍談判。

1933年5月23日,時任綏遠省(民國時期塞北四省之一,1954年併入內蒙古自治區)主席、華北軍第七軍團總指揮、第五十九軍軍長的傅作義率部在京北懷柔牛欄山與日軍進行了長城抗戰最後一場血戰。

戰鬥從凌晨4時開始。戰士們冒著敵人飛機的偵察轟炸,趕築陣地,在堅硬的岩石中掘成戰壕,與敵軍展開激戰。將士們抱著誓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以血肉之軀構築了一道堅固防線,敵軍屢屢進攻,傷亡慘重,卻始終未能有效突破防線。

堅守到了下午,前線收到通知,中日停戰協定(即後來的《塘沽停戰協定》)即將簽訂,上級命令他們撤退。正在酣戰中的將士們聽到那喪權辱國的停戰消息,不願放棄這難得的抗敵機會,一直堅持戰鬥到下午7時方才撤下陣地。

“塘沽協定事堪傷,自拆樊籬引虎狼。死戰懷柔堅不退,放完最後一聲槍。”英勇善戰的傅作義部重創敵軍,保衛了故都北京的安全。在這次戰役中,有367位將士壯烈殉國。

慨然立碑

當年10月12日,傅作義決定在歸綏(今呼和浩特市)城北大青山下修建“華北軍第五十九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紀念碑,並派人備棺木將從懷柔戰地尋回的203位將士遺骸運回,安葬於此。

1934年春,公墓即將竣工之際,傅作義寫信給當時的北大文學院院長、蜚聲中外的大學者胡適:“我以最虔誠的敬意和悲痛的情懷請先生為犧牲在抗日戰役的壯士們作一篇紀念碑文。”他還介紹了全軍將士在懷柔浴血殺敵的英雄事蹟。信中最後說:“先生文章久已欽仰,如蒙惠撰,刻之於石,一定能激發國民的愛國心。”

胡適接到來信,既為將士們的壯烈事蹟所震撼,也為愛兵如子的傅將軍的赤誠之心所感動,“極端敬仰那些為祖國冒死拼命作戰的英雄”。隨即,他提筆寫了一篇白話碑文,由錢玄同書丹(用硃砂將文字書寫在碑石上),刻石建碑在大青山麓,這就是大青山“抗日戰死將士公墓碑”。碑文中憤怒譴責《塘沽停戰協定》是一個恥辱的“城下之盟”,是“國恥”,熱烈歌頌抗敵將士的壯烈血戰和英勇殉國的精神,說“一千多箇中國健兒用他們的血洗去了那天的‘城下之盟’的一部分恥辱”“用他們的血染中華民族歷史的一頁”。最後的銘文寫道:

這裡長眠的是203箇中國好男子!

他們把他們的生命獻給了他們的祖國。

我們和我們的子孫來這裡憑弔敬禮時。要想想我們應該用什麼報答他們的血。

碑銘所表達的,正是我中華子孫的民族大義和對殉國英雄的無限敬仰之情!

封閉與重見天日

讓人激憤的是,1935年,日本侵略者陰謀吞併華北五省。國民黨政府屈服於日軍的壓力,6月初,由親日派大將何應欽出馬,與駐華北日軍司令梅津美治郎秘密談判,簽訂賣國的《何梅協定》,斷送了華北的大部分主權;又取締反日運動,“何應欽將軍有命令,一切抗日的紀念物都應掩藏”,大青山抗日戰死將士公墓碑也在“取締”之列。

何應欽打了幾個電報給傅作義,叫他消滅一切抗日的標幟,尤其是這裡的陣亡將士公墓。傅作義不得已,把塔上“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的“抗日”二字挖改成了“長城”二字,碑文也蒙上了一層砂石,另刻上了“精靈在茲”四個大字。全國送來的匾、聯、銘、贊,凡有刺激性的,都設法遷移或銷燬,只剩林森題寫的“氣壯山河”一個匾。

7月5日,胡適曾隨同傅作義同去綏遠看大青山“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墓地離車站不遠,在車上可望見墓碑塔。胡適原來曾說,“這碑不久會被日本毀滅的”,但沒有想到日本人還不曾佔據綏遠,這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碑竟被國民黨政府自己先“埋葬”了!

胡適站在這203個烈士的墓前,不勝感慨,悲憤交集,援筆寫下了《大青山公墓碑》一詩:

霧散雲開自有時,

暫時埋沒不須悲。

青山待我重來日,

大寫青山第二碑。

1936年11月,傅作義在“百靈廟戰役”中全殲日本守敵,為懷柔戰役中犧牲的367個兄弟報了血仇。

得勝之師回來之後,傅作義下令把覆蓋碑文的砂石鑿開,並把字重新用黑漆描過,埋藏已久的碑文重見天日。埋葬著幾百個愛國英魂的墓碑,終於又巍然屹立在大青山前。

這塊被稱為“抗戰第一碑”的紀念碑經歷了興建、更改、封閉和重見天日的曲折過程,這段歷史見證了國人遭遇的屈辱和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

抗戰全面爆發後,這座由胡適、錢玄同兩位新文化運動名人珠聯璧合而作的白話文第一碑,藉著抗日名將傅作義的威名,名揚海內外,成為荒涼僻遠的塞外一處清新的人文景觀。這裡留下了蔣介石、閻錫山、陳誠、胡適、劉半農、傅斯年、徐悲鴻、冰心、梅貽寶、朱自清等諸多名人的足跡,吸引了無數仁人志士奔赴瞻仰憑弔。(來源|《讀者報》 作者|李興濠)

被國民政府埋藏的抗戰第一碑

走過萬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歡迎訂閱2019年《讀者報》

郵發代號:61—98

訂閱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當地郵政所訂閱

2. 關注“讀者報官方微信”,進入微店下單訂報

3.淘寶店鋪: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讀者報》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貓》雜誌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441465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