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喝酒,說到底喝的並不是酒,而是一種氛圍、一種感情、一種需求

喝酒是一種禮節、喝酒是一種文化、喝酒是一種風度、喝酒是一種修養,喝得開心、喝的盡興、喝出風格、喝出品位,就是不能喝出麻煩來…...


喝酒,說到底喝的並不是酒,而是一種氛圍、一種感情、一種需求





前段時間看到一段文字,感覺很有意思,所以結合我對喝酒的理解談一談這個技術活。

有人問我:你除了喝酒……你還會幹什麼?

我的天那,我都想笑了!

喝酒,要具備以下條件:

會聊天,會溝通,會社交,會看人;

懂政治,懂娛樂,懂情調,懂捨得;

能熬夜,能早起,還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你以為喝酒這麼容易啊?

喝酒是一種文化,一種修養,一種高尚的情趣。

壺裡乾坤大,杯中日月長!

我想問你,不會喝酒,你能會啥?

喝酒,說到底喝的並不是酒,而是一種氛圍、一種感情、一種需求


喝酒,說到底喝的並不是酒,而是一種氛圍、一種感情、一種需求


的確是這樣,如果你不會聊天溝通,一個酒場讓你搞的非常的無趣和沉悶。

喝酒,說到底喝的並不是酒,而是一種氛圍、一種感情、一種需求、一種背後的故事。

如果喝酒的目的就是為了喝醉,直接每人發一瓶,“吹”完散夥不就完事了嗎?

為什麼還要苦心巴啦的選擇飯店、確定人員範圍、喝什麼樣的酒,喝完之後安排什麼活動……

這些事兒都不是小事,如果安排不妥當,就會讓事情事倍功半,花錢搭功夫還不落好。

比如對飯店的選擇,主賓喜歡吃哪一口必須要掌握,或者徵求一下意見,這裡面第一顯個誠意,第二讓吃者愉快。

如果請的人對海鮮過敏,你定了海鮮店,估計人家會找藉口推了,畢竟,找藉口不難。

再有就是請了主賓平時不感冒的人,這就比較尷尬了,氣氛不融洽,酒也喝不起興致。

酒桌上的主陪是關鍵,山東人對喝酒的規矩比較講究,有一句順口溜:

主陪靠威望,副陪靠酒量,三陪靠膽量,四陪靠色相。

  • 意思是說主陪必須能夠鎮得主場,要麼和主賓地位相當,或者高於主賓,主陪的主要任務不是喝酒,而是說話和調節氛圍。
  • 副陪的主要任務一般是喝酒或者結帳,也是喝酒的“發動機”,社會地位或者年齡一般都低於主陪,帶酒的次數要少於主陪。
  • 三陪更低於副陪,不管能喝不能喝都要敢喝,如果輪到三陪帶酒時,一般就是兩口或者一口乾一杯了。
  • 四陪更甚。

有的人給人的感覺是如沐春風、舒適坦然、心口如一、值得交往,這樣的人往往會在後期的交往中成為自己的朋友。

但也有的人素質低下、慾望無窮、只顧自己、信口胡來,這樣的酒場喝的劍拔弩張、冗長無味,最後也是一錘子買賣的事兒。


喝酒,說到底喝的並不是酒,而是一種氛圍、一種感情、一種需求



喝酒,說到底喝的並不是酒,而是一種氛圍、一種感情、一種需求


喝酒的確是一種文化,會喝酒的人不但通過酒局辦成事兒,還能通過酒局結交新朋友,而在我們的社會中,朋友多就意味著人脈廣。

朋友也分很多層次,比如關係鐵、關係不錯、一起喝過酒、認識、聽說過。

其中就有一種朋友關係叫“一起喝過酒”,別管熟不熟,一起喝過酒就比沒一起喝過酒顯得近,至少之間有共同的朋友。

酒桌上不能只盯著主要客人,方方面面的客人都要照顧到,既能夠重點突出,又不能厚此薄彼,應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的道理。

酒桌上有些惡習一定要戒除掉,比如:目空一切、唯我獨尊;逢酒必喝、逢喝必醉;滿嘴跑火車,說話不把門;有美女就興奮、沒完沒了勸酒;以自己的酒量要求別人,強勸別人喝酒;喝醉了不回家,在路上惹事生非;酒後開車……等等等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