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淥口記憶:民風禮俗看淥口

何謂時空對接?何謂歷史滄桑?當你從株洲坐7路車到達淥口,在老街漫不經心的溜達時,真有身在桃源不知有漢的感覺。

淥口記憶:民風禮俗看淥口

淥口,淥水與湘江交匯的一顆璀璨明珠。舊稱醴陵門戶,湘東重鎮。清代被地方封為一至八總,竟與號稱金湘潭的九到十八總平坐平起。沿淥水自上而下的吊腳樓起步,半邊街、財神廟、育嬰堂依次靜立,走過流水橋、接龍橋,到仁愛門,那個年頭的一總地盤才完。伏波嶺屹立剝岸,老街下首的官碼頭、大碼頭、福碼頭的麻石階基斷斷續續,仍在頑強的證實過去的輝煌。

淥口記憶:民風禮俗看淥口

淥口伏波嶺,馬援將軍雕像

淥口記憶:民風禮俗看淥口

淥口老街

一塊風水寶地總是受到父母官們的青睞。新中國建立後不久,淥口改換門廳。它演變為株洲縣的縣治所在地。據說不久的將來,它還可能進化為株洲市的一個城市區。(補記:2018年12月18日,淥口區撤縣設區正式掛牌)

不過,每次造訪淥口,總有新的收穫。新街日新月異,老街時光凝固。遠古、晚清、大革命時期的民國、解放後的五十年代、文革等特殊年份的痕跡,在這裡都能尋覓。這不能不說是都市中的奇蹟。

看過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都知晉商厲害。厲害到何地步?淥口老街至今還有民國時代的晉商商號。白底黑字,清清楚楚。

淥口記憶:民風禮俗看淥口

“淥口育嬰堂自建”碑(魯新民 供圖)

“淥口育嬰堂自建”碑,位於淥濱東路77號,前靠街道後臨淥水,左右牆腳各有麻石牆碑一塊,中間有房屋三間。碑寬與牆體厚度一致,寬約40cm,地面碑高約68cm,另有“建”字以下高約18cm,因街道修建,路面提升,被埋入地下。據走訪當地居民得知。淥口育嬰堂由英國傳教士創建於晚清,主要收留棄嬰,後由當地民眾接管維持,並組建育嬰會。若有鄉民領養棄嬰一個,獎勵稻穀十六擔。晚清湖南92個育嬰堂,留下名號牆碑的淥口屬唯一。

淥口記憶:民風禮俗看淥口

圖為湖湘文化研究者魯新民在拓片。此處是淥口育嬰堂的房產,不是育嬰堂,原育嬰堂已毀。

剝岸依勢而建的麻石柵欄,部分地段保留完好。古樸厚重。居民仍在利用,歇涼當凳,嗮物充架。清代李公廟,氣勢宏大,廟門碼頭還在,一截斑駁的青磚牆彷彿還在喋喋不休的訴說昨天的故事。

當然, 農民運動烽火及暮鼓晨鐘,是外地人感受淥口的第一印象。

淥口記憶:民風禮俗看淥口

令人詫異的是,老街住戶的新鮮金屬門牌淥濱路與木板門牌支農路並列;木壁上的大幅標語“改革開發”與“萬壽無疆”同存。

故此,淥口留下了無數神秘的故事。

作者/魯新民,寫於2014年4月28日

淥口記憶:民風禮俗看淥口

如今的淥口區,高樓林立,風景如畫。


淥口記憶:民風禮俗看淥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