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後路,少幹些自毀前程的事


多年以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從30歲到35歲:為你的生命多積累一些厚度》得到了大量轉載。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由於生涯諮詢過程中遇到了一些30歲以上的客戶,他們的職業生涯遇到了瓶頸,不知如何突破,所以寫了這樣一篇文章。

而最近這兩年的諮詢中,通過與一些30歲以上的大齡客戶的接觸,我越來越迫切地感覺到,假如把時光倒流幾年,他們完全可以走一條更好的路,而不是像現在這樣,30多歲的年齡了,卻還在將就地過著委曲求全的生活。

他們一方面心裡有所不甘,不願意承認自己一輩子就這樣被定型了,另一方面又迫於各種壓力,總是猶猶豫豫,各種擔心,缺乏足夠的勇氣、決心和信心來面對當下的困境,一幅典型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生活狀態。

人生是一場長跑,在這場長跑中,又要經過很多的十字路口,他們組成了你人生的節點。這樣的節點會有很多個,但對於你的人生起到重大影響的核心關鍵節點,只有屈指可數的那麼幾個。要想整個長跑不落敗,你就要思考如何在這些核心關鍵節點上不犯錯誤。

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後路,少幹些自毀前程的事

圖片源自網絡

1.假如人生註定要拼一次,那不妨把時間提前一些

假如你不想過著平平淡淡、一眼就望到頭的生活,還是希望小有成就,能夠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不是被迫謀生;假如人生註定要用盡全力拼搏一次,那麼,你不妨把上車的時間提前一些。

前幾天還在知乎上看到一個例子:31歲的清華計算機碩士,因為不滿職業現狀,覺得靠自己清華碩士的文憑可以自信滿滿地找一份大廠好工作。半年來通過委託同學、前同事內推以及官方社招平臺投遞簡歷,結果被阿里拒了16次,騰訊10次,美團7次,百度3次,連一次電話面試資格都沒拿到。簡歷連續被刷36次,被虐到懷疑人生。在同齡競爭者實打實的工作經驗面前,他慨嘆自己的清華碩士學歷變得一文不值。

我所接觸過的不少大齡客戶,有不少是碩士學歷,甚至很多還有海歸背景,但他們的職業發展並不順利。而影響他們職業生涯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年齡,這是比學歷、比專業背景更具有破壞性的一個影響因素。

道理很簡單:同等能力的情況下,用人單位為什麼不招一個年齡更小、薪水更低、適應能力更強的年輕員工呢?無論是大齡海歸還是大齡碩士,假如在這個年齡他們還把自己的前途希望寄託在一張文憑、但過往經歷中卻並沒有拿得出手的工作能力作為支撐,那麼,他們畢業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性價比很低,高不成低不就,適應能力差。這樣的員工,往往是用人單位最不受歡迎的。

人生的這趟班車,會開往不同的目的地。有的地方是你極度嚮往的,有的是你不情願抵達的。假如你想抵達你非常向往的地方,那麼,你最好提前考慮清楚方向和行程,以便在下一個十字路口能夠準確轉彎。假如你錯過了這個路口,你只能等待下一個路口,但同時這也意味著你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你與同行隊伍的差距也會越拉越大。

《資治通鑑·周紀一》中有一段話:“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沒有一件事情不是產生於微小而後逐漸發展壯大的,聖賢考慮深遠,所以對微小的變故能夠謹慎對待並處理;一般人見識短淺,所以必定等弊端大了才設法補救。矯正細微的小錯,用力小而收效大;救治嚴重的大害,則竭盡所能也不能成功。

職場同樣如此。一個22歲的年輕人犯的錯誤再嚴重,也依然會有補救的機會,因為年齡就是他最大的資本,他還有足夠的時間去糾錯。

假如一個30歲的人還在犯錯誤,那麼,要想彌補這個錯誤,你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價就要呈幾何級增加。哪怕你是清華畢業,可能也無能為力。


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後路,少幹些自毀前程的事


2.最重要的時間管理:把80%的精力放在20%最重要的事情上

大學畢業班後進入諮詢公司工作,剛進公司時,公司安排了培訓,講的是時間管理。

培訓師問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有兩件事情擺在你面前,一件重要的事,一件緊急的急,你先做哪一件?結果,我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緊急的事,而培訓師給出的答案卻是重要的事。

我們當時不能理解培訓師為什麼要這樣選擇,甚至下班以後我們幾個小夥伴還商量了一番,最終得到的結論是培訓師錯了。直到多年以後,我才真正理解,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先做重要的事。

我們每個人一生當中都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很多人成天忙忙碌碌,但一天下來卻不知道這一天在忙些什麼,有什麼價值,成天都在瞎忙。因為,他忽略了兩個最重要的事實:

(1)、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

(2)、根據帕累托法則,只有20%重要的事情,會決定80%的結果。

所以,基於這兩點,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20%最重要的事情上,因為這些事情會對未來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值得我們為之付出80%的精力。假如你將大部分的精力浪費在80%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你會發現,你所面臨的問題會越來越多,你幾乎每一天都會處於忙碌的救火狀態。

我們每個人都期望在職場上發展順利,誰都不希望走彎路。

在人生前進的過程中,要解決的無非就是兩個問題:

(1)、方向問題:我要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我適合幹什麼?長遠的發展方向在哪裡?

(2)、方法問題:我應該怎樣做?要想實現某個目標方向,我應該分幾步?每一步應該幹什麼?先有方向,再有方法;先有選擇,再有努力。

所謂選擇大於努力,就是指的是首先要確定方向問題(選擇),再確定方法問題(怎樣努力)。這個道理顯而易見、淺顯易懂,但在現實中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


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後路,少幹些自毀前程的事

圖片源自網絡

我們曾經遇到過一個客戶,211院校畢業,專業也不錯,在大學期間的表現也非常不錯,社團、實習、實踐經歷也非常豐富,畢業後有過兩段工作經歷,都是與銷售相關,他的業績表現也非常不錯,經常是銷售冠軍。但因為在求職的時候沒有認真思考職業生涯問題,在選擇工作的時候都是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所以他最終選擇的都是規模不太大的公司。

因為公司經營不穩定,他覺得不靠譜,所以後來根據家人的安排進入了國有大型銀行,成為一名派遣制大堂經理。但只幹了不到兩個月,他就感覺到痛苦不堪。他覺得作為一名派遣制員工,工作簡單,沒有地位,是不可能有太好的發展前景的。相比較那些與銀行正式簽約的管培生而言,自己就處於一個極度不受重視的位置上。於是,他決定去留學,兩年的時間總計花費將近60萬元。而等他留學回來之後,如願以償地進入了銀行,成為了一名正式的管培生,從櫃檯開始輪崗鍛鍊。

但這兩年銀行受互聯網衝擊比較厲害,業績壓力也很大,從櫃檯做起的日子裡,他每天就要承擔一定的業績壓力,但時常完不成任務,領導還天天指責他工作不努力,他也成天搞得心力交瘁、焦頭爛額。在一次工作失誤、被領導罵得毫無顏面之後,他開始認真地反思自己:當初一門心思要進銀行,這個方向是否選錯了?花了這麼多精力和時間去留學,是否真的值得?

像這樣的案例,就屬於典型的時間管理問題,沒有解決好最重要的方向問題,就盲目投入大量精力去申請學校,攻讀學位,天天努力工作,結果卻並不如意。

假如他當初沒有留學,以他的能力,選擇一家有發展潛力的公司,繼續擔任銷售崗位,完全會是不一樣的結果,他完全可以發展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

每一個問題產生時,都會有一個核心關鍵的戰略突破口(病根),對於事情的全局走向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只要找到了這個突破口,再去思考具體的戰術性解決方案(藥方),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很多人在遇到職場問題時,連戰略突破口到底在哪裡都沒找到,就急著從戰術上進行突破。就好比病根都沒找到的情況下,就著急開藥方把藥吞下去。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無論遇到什麼職場問題,也不管是什麼原因,第一想法就是一味地去選擇讀研或者留學。妄圖以戰術上的努力來彌補(準確地講,不是彌補,應該是掩蓋)戰略上的不足,這恰恰是一種在高學歷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懶惰、愚蠢和決策失誤。

曾經看到過一段話,深有感觸:很多人一生忙忙碌碌,最終卻碌碌無為,大概都是因為在最重要的事情或者事情最核心的部分上偷了懶。但事實上,因為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偷懶懈怠了,所有其他的辛苦和努力都近乎於零。


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後路,少幹些自毀前程的事

圖片源自網絡

3.戰略性規劃:黃金10年的2314法則

對於年輕人來說,20-30歲這個階段,是你們人生中最寶貴的黃金10年。因為年輕,你有很多選擇的權利,也有選擇的機會。因為年輕,你不用揹負太多的家庭壓力,你想去哪就去哪,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也正因為年輕,所以你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可培養潛力等等特質,在這個階段都是最強的,用人單位也最喜歡這樣的員工。即使你犯過錯,他們也會對於年輕人擁有更多的包容度。年少輕狂的時代,誰沒犯過錯呢?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在這最重要的10年間,你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而很多人卻把這10年給浪費了。假如到了30歲以後這個年齡要想再重新選擇,就會難上加難。我接觸過很多年齡超過30歲以上想要再重新規劃人生方向的客戶,當回顧他們的職業生涯時,他們最深刻的教訓就是沒有及早考慮清楚方向問題,結果導致職業發展越來越被動。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前瞻意識,很多人往往都是在出現了問題之後才開始有職業規劃的意識的。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普通人,他們無可避免地要犯一些錯誤。

所以,針對這些人,根據我本人這麼多年的生涯諮詢經驗,總結了在20到30歲這個人生最重要的階段需要遵循的“2314法則”,可以有效避免浪費過多的時間。

2314法則,具體來說,指的就是將這10年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2年探索期,3年試錯期,1年定位期,4年積累期。


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後路,少幹些自毀前程的事

圖片源自網絡

第一個階段:2年探索期

如果從18歲考入大學開始算起,此時的兩年探索期,應該對應的是你的大三到大四這個階段,你的年齡應該是20-22歲。

要想在職場上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前提是你得先對自身有一個最基礎的瞭解和認知,也就是向內挖掘。正如我在另外一篇文章 一文中提到:

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我是什麼性格特質?我更擅長的是什麼?我對哪些東西學起來上手更快?又有哪些東西是我感覺比較吃力的?什麼樣的事情才會令我產生內在驅動力?我喜歡與什麼樣的人接觸和交往?我的交際溝通能力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水平?我的領悟和認知能力能夠達到什麼水平?等等,對於這些問題,你得有一個最基本的答案。

有些人對於自身的能力評價完全不靠譜,認為這個工作也能幹,那個工作看起來也沒那麼難,而一旦實際上手去幹,就會出現眼高手低的情況。

在探索期階段,很多人依然正在讀大學,他們尚沒有走入社會。而進行自我探索的最好方式,就是儘可能多地參加社團、實習、實踐等活動,在實踐中認知自己、瞭解自己。

有些人通過這樣的實踐,發現了自己團隊管理的能力,有些人發現了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的短缺,有些人發現更擅長創意設計,而有些人則發現自己更擅長統籌協調,等等。

你身上所有的種種好的與不好的特質、擅長與不擅長的地方,往往都是通過不斷的實踐發掘出來的。而有些人就不那麼幸運了,大學4年,有些人只會死讀書,有些人沉溺於遊戲,有些人只知道談情說愛,他們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既不瞭解自身,也無法培養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所以你會看到,有些人大學4年讀完,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

有些人可能會說,我根本不需要自我探索,到時候做一個職業測試就行了。這種想法明顯是一種誤解。我們經常遇到一類客戶,缺乏自我認知,他們在做測評的時候,各項測評的得分都很低,各項特質表現都很弱,並不突出。為什麼呢?因為測評只是一個“梳理”工具,而不是“挖掘”工具。

測評的結果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根據你輸入的答案,通過特定的邏輯進行梳理分析,看看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假如你輸入的答案不準確、不客觀,那麼,它是無法給你提供正確的結果的。所以,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那些實踐經歷豐富的客戶,在進行測評時,各項測評得分都很明顯,高低之間有明顯的不同,能夠鮮明地反應出他身上的特質,這樣的人在進行職業生涯方向定位時就很容易找到答案;而那些經歷簡單、對自我認知沒有那麼明確的人,各項測評並無突出項,只是很平淡的一種反應而已,在進行方向選擇時往往也是困難重重。

所以,在大學期間儘可能多地通過實踐來認知自己、瞭解自己,知道自己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最基本的人生探索。


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後路,少幹些自毀前程的事

圖片源自網絡

第二個階段:3年試錯期

此時的你,應該是22-25歲這個階段。如果你參加工作,這個階段對應的是剛步入職場的前三年。如果你讀研,你可能剛剛研究生畢業,正準備步入職場階段(兩年制的研究生也只是僅有一年經驗)。

大學期間沒有接觸職場和社會,只有進行自我探索。自我探索完成之後,人生會有兩種選擇:一是工作,二是讀研。假如你選擇去工作,而你對於職場沒有充分的認知,同時也抱有很多的求職誤區,這個時候走錯路是很正常的。假如人生必須要通過試錯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那麼,不妨把時間限定在3年以內。此時,你可以通過不斷換工作、甚至頻繁跳槽,來了解職場,瞭解社會。同時,這個過程也可以視為上述探索期的一個延伸,通過試錯來發現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質,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等等,從而不斷修正方向。

發現錯誤,及時止損,是這個階段必須要牢記的8個字

假如一個方向不合適,最快一週、最慢半年,就需要重新優化和調整方向,千萬千萬不要在一個錯誤的方向上戀戰不捨。上個月遇到的一個客戶,5年換了3份工作,並且全部都是業務銷售方向。我們看了她的測評結果,只用了5秒鐘就判定她不適合這個方向。我們問她,明明這個方向不適合你,為什麼不早做決斷,而是堅持了5年?而她的回答則令人難以理解。她說:我一開始是對銷售這個職位抱有幻想的,一開始我就感覺不太適合,想放棄,但身邊同事又勸我不要輕易放棄,於是我嘗試了5年,終於證明了我自己不適合做銷售。

用3年的時間去試錯,有些人足夠幸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向。而大部分的人則不是那幸運,他們花了5年甚至10年的時間不斷試錯,也沒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通過試錯的方法來尋找方向,並不是一種十分科學的方法,並且成本和代價都極其高昂。一旦你折騰了3年都還沒找到方向的時候,向專業的職業規劃師求助諮詢,這才是最節省時間、節省精力、節省成本的問題解決方式。我們的很多客戶,在試錯兩三年還沒有找到方向時,都是通過參加第一職場網“教練式”職業規劃來快速解決問題。

假如你沒有選擇去工作,而是讀研,那麼,如果你不喜歡你的本科專業,你可以通過讀研的方式換一個您感興趣的專業。但讀了研之後,你是否喜歡這個碩士專業,你是否適合這個專業,畢業後是否打算從事專業對口的工作,應該有一個定論了。據我所知,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不喜歡自己的碩士專業的,他們出於種種原因報考了這個專業,但最終卻不喜歡或者不適合這個專業。假如你真的不喜歡這個專業,想換一個方向,那麼,你期望朝著哪個方向去發展?如果你沒有答案,你依然可以在讀研期間繼續第一階段的探索期,通過有效的實習、實踐經歷,來發現和了解最真實的自己。


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後路,少幹些自毀前程的事

圖片源自網絡

第三階段:1年定位期

此時的你,已經來到了26歲的門檻上。在經歷了兩年探索期和三年試錯期之後,假如你到這時候還沒有明確自己適合幹什麼,那麼,最好在你26歲的年紀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你接下來要前進的方向。尤其是之前的方向不太適合你、需要重新進行方向定位時,及時把方向問題明確下來,是影響你下一步成敗的關鍵一環。在這一年中,你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包括3個方面:

(1)、界定求職邊界。

明確自身優勢,找到自身發展潛力,並進行準確的職位匹配。

你應該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邊界,到底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你到底是哪塊料,要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答案,而不是活在這也能幹、那也能幹的自欺欺人的狀態裡。

(2)、完善知識儲備。

你需要清晰地知道這個職位的招聘要求是什麼,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標準,才能達到用人單位的招聘門檻,並提前3-6個月進行充分的知識儲備

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此時應該清晰地知道如何補充自身的籌碼,以便具備和麵試官坐下來面對面談判的權利。在我們以往的生涯諮詢中,對於客戶來說,這一步所耗費的時間是最長的。我見過的最愚蠢的轉行做法就是,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只寫了一張簡歷,告訴別人我要轉行,然後讓別人給你一個機會。這樣做最終的結果就是:簡歷投遞一個月無人理會,無法接受現實,轉行失敗,最終不得不幹回老本行,或者被迫接受其他看起來是機會、但其實是陷阱的職業。

(3)、目標平臺優化。

即使確定了方向,也進行了充分的知識儲備,也有人願意錄用你,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行業、所有的公司向你拋出的橄欖枝都是可以同等對待的。

如何更有智慧地選擇offer,同樣是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你得知道什麼樣的舞臺才更有可能讓你成名成角,讓你功成名就,才能給你提供更適合你的土壤、更好的成長機會以及更大的上升空間。這時候,考驗的是你的行業/公司的篩選能力。

很多人方向選對了,但目標平臺的優化選擇能力不夠,依然會限制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這是決定轉行成敗最關鍵的臨門一腳。如果這一步沒走對,那麼,則意味著你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會功虧一簣。

我記得半年前曾經諮詢過一個客戶,在確定方向之後,也接到了許多份offer。但在進行一一評判之後,我們建議他統統放棄,繼續尋找更合適的機會。而此時客戶已經投遞了幾百份簡歷,耗時將近3個月,依然沒有選到心儀的公司,心裡難免有些焦慮。但考慮到長遠發展問題,避免為以後的發展留下陷阱,客戶最終聽取了我們的建議,繼續尋找合適的機會。最終,兩週之後,終於有一家本地獨角獸企業看中了他的潛質,順利入職,為後續的職業發展打下了一個好的開局。

順便說一句:有少部分人會選擇讀博士。假如你的本科沒選對、碩士也沒選對,那麼,讀博士的時候,一定要認真考慮方向,爭取對一次。假如你的本、碩、博三次方向選擇都沒選對,那我只能祝你以後的人生路途上能夠多遇到一些好運氣吧。


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後路,少幹些自毀前程的事

圖片源自網絡

第四階段:4年蓄能期

此時的你,已經找到了正確的發展方向,選擇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但到這個時候,你的任務只完成了一半,因為,選擇了一個適合的方向,只是意味著你站在了正確的起點上,但這並不意味著你能夠順利走到終點,這取決於你在前期能夠積蓄起多大的能量。能量儲備的多少,將直接決定了你未來到底能夠走多遠,有多大的後勁。

為什麼要蓄能?因為接下來即將面臨的是三十而立這個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假如能量不夠,30歲之後,你就會慢慢垮掉。

到了這個階段,大多數人都會面臨結婚的壓力,父母也會為你將來的終身大事操心。不僅如此,你還要面臨結婚所帶來的一系列壓力,比如買房、買車、育兒、養老,等等。年齡越大,你會感覺肩膀上的責任和壓力也越來越大,你的人生要承擔更多的家庭和社會責任,你不可能再像25歲之前那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要承擔起這些壓力,你必須要為未來的發展積蓄足夠的能量,思考怎樣能夠不斷積累自身的競爭力,把自己變得越來越值錢。

在這個階段,你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戰略層面的佈局,同樣也包括戰術上的勤奮,以及思維意識層面的突破。你應該知道如何通過戰略與戰術的配合,構建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管理系統,規劃一條向上發展的路徑。如果這個問題不想清楚,你可能一輩子只是站在這個正確的起點上,原地踏步,永遠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才能邁向更遠大的未來。

在我們的生涯諮詢中,在確定方向之後,我統統都要花專門的時間,為他們制定一條長遠的發展路徑,告訴他們如何從更長的時間線規劃自己,這其中的核心關鍵點又是什麼,應該如何做才能保證不斷提升自身的淨資產,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假如沒有這樣的思考,充其量35歲就是你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以後的路就會越走越窄。但這個問題你不能等到35歲的時候再去解決,而至少要提前5年甚至10年,這樣你到了35歲的時候才會有爆發式的增長。

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後路,少幹些自毀前程的事

4.不要在大勢已去的時候想著從頭再來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周期和規律,只有踩準鼓點,才能獲取最大的收益。對於農民來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就是規律。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顆粒無收。如果你想投資一個新的產業,你也要知道其有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假如你想在衰退期賺一桶金,也是一件痴心妄想的事情。

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來說,25歲之前就是探索期,25歲-30歲就是積累期,30-35歲就是快速成長期,35歲之後就是爆發期,真正的職場紅利,需要到35歲之後才能收穫。

但我上面所規劃的時間,指的是完成這件事的deadline,即最後期限。假如超過了這個期限,則意味著你將來要承擔更大的損失,以及付出更多的成本才能扭轉局面。

這些時間總休上又分為兩種類型:負債時間和資產時間。

負債時間,指的是探索期和試錯期,這段時間你只有投入,但卻很少能夠看到產出。而資產時間,指的是蓄能期,這段時間你能夠看到自己的收穫和回報。

時間管理的一個核心原則就是:儘量壓縮和減少負債時間,增加資產時間。

假如你有能力對上述所規劃的時間進行整體前移,那麼對於你以後的發展就更加有利。比如有些人20歲就完成了探索,25歲就實現了快速成長,30歲就實現了大爆發。但現實當中的情況是,很多人在27、8甚至30多歲的年紀出去讀研,出去留學,在別人已經是進入積累期甚至快速成長的階段,他卻想著如何重新開始,在本該三十而立的年齡卻為如何選擇方向的問題而焦慮不安。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當你已經錯過人生的發展機遇併為此感到後悔時,很多人喜歡用非洲經濟學家Dambisa Moyo的這句話來激勵自己。


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後路,少幹些自毀前程的事

圖片源自網絡

但是,我想告誡你的是,假如你十年前有機會改變命運,那麼,最好在十年前就抓住機會,而不是等到十年以後再行動

,因為有些看起來很勵志的話說出來非常容易,但做起來完全就是另外一碼事。

我曾經寫過一篇案例: ,雖然最終的結局不錯,但從決定轉行開始,到轉行最終成功,他已經非常艱難地堅持了2年半。在這2年半的時間裡,他經受了多少打擊,遭遇了多少白眼,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壓力,是一般人所想像不到的。

而現實當中,即使你是在25歲的年紀轉行,可能一個月找不到工作就已經失去自信了,三個月沒著落就已經嚴重懷疑自己了,半年沒工作就會感覺到生不如死了。還有誰會像傻瓜一樣,在33歲的年紀,頂著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堅持2年半而不放棄?你摸著自己的良心問問:假如我也處在同樣的情境下,我能夠承受這麼大的壓力和煎熬嗎?

《滿江紅》中有一句詞特別提氣:“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而不是等到大勢已去的時候才幡然醒悟,想著尋找一條正確的路徑從頭再來。在你足夠年輕的時候,多想想後路,少幹些自毀前程的事情。

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在你以後回望自己20多歲的年華時,只留下滿腔悔恨。也正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擁有足夠的主動權,把你人生的方向盤緊握在自己手中,想向哪裡走就向哪裡走,想在哪站停就在哪站停。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一邊抱怨薪水多麼低工作多麼沒勁,一邊卻又不得不低頭認命乖乖去上班,在隱忍和焦慮中將就著自己的後半生,屁都不敢放一個。

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後路,少幹些自毀前程的事

圖片源自網絡

PS:知乎上有一個很火熱的問題:有哪些越早知道越好的人生經驗?其中有一個回答,獲得了超過100K的贊同。在這個回答中,有一條是這麼寫的:“最快的學習方法是:找到行業裡的優秀人物帶你。如何讓他帶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證明自己的價值,或者支付費用買他的時間。”

假如你在20-30歲這個階段同樣遇到了人生方向的重大問題而不知道如何抉擇,那麼,和我們的眾多客戶一樣,參加第一職場網“教練式”職業規劃,向擁有10年以上成功經驗的諮詢師求助,是更為高效的辦法,可以有效減少你的負債時間,直接進入蓄能期,至少可以節省5年走彎路的時間。



文|楊毅,第一職場網“教練式”職業規劃首席顧問。原創文章,非經允許,嚴禁進行任何形式的複製、轉載和傳播,否則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延伸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