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七宗罪》為什麼是出色的懸疑經典

《七宗罪》為什麼是出色的懸疑經典

今天研習君拉來了編輯部懸疑組中閱片無數的編輯沅七,讓她以大家都熟知的《七宗罪》為例給大家仔細分析下這部懸疑經典到底妙在何處,同時希望她的分享能給各位的懸疑寫作帶來幫助。

大家好,我是沅七,如果讓我談一談宗教背景以及神反轉的懸疑片,我腦海裡的第一反應就是《七宗罪》了。它將宗教背景完美貼合運用,起伏轉折不斷,情節豐富,懸念迭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仔細品品這部電影。

說句實話,其實我不怎麼喜歡一些帶有宗教背景與設定的故事與影片,畢竟涉及到文化差異與知識盲區,一知半解地去看一個作品,那種滿頭問號且燒腦的感覺真的不太好。就比如去年還挺火的韓國電影《婆娑訶》以及之前的《哭聲》,網上鋪天蓋地的神片吹捧,我就看得很蒙,就純粹地當恐怖片來看了。所以《七宗罪》是我印象中最能將宗教與懸疑調和適當的電影。

1.細節與人設

《七宗罪》故事開篇便展現了獨居在晦暗空曠的家中的主角晨起的場景,結合後面警局的片段,一個“經驗老道,即將退休,身形疲憊,有心無力”的獨居老警探的形象便映入到了觀眾內心,於此同時,“他經歷了什麼”“他的家人呢”“他是否已經對他從事的工作產生了懷疑”等一些列疑問也伴隨著他的形象植入到了觀眾心中。

與之相對的另一主角,剛被調任到此處的警察米爾斯,和威廉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年輕氣盛,易怒自負,做事不計後果,沒有耐心——換句話說,他不和適宜沒有分寸,警察不該具有的特性他通通具有,順理成章,觀眾會產生“他真的適合警察嗎”“他後面會壞事嗎”“這兩個人能好好搭檔嗎”等一系列擔憂……但意外的是,米爾斯卻有個令人羨慕的家庭與善解人意的妻子。既然這樣新的問題出現了,那是不是意味著,米爾斯性格的缺陷與職業所引發的罪惡的遷怒,很大一部分會由其家庭來承擔?

而這些內容並不是導演通過旁白或者對話直接告知,而是通過一系列細節描寫側面展現,換到文本寫作中,同樣適用。要在讀者心中埋下疑問,但疑問一定不能由作者來告知。

懸疑小說中單個懸念的設置與劇情的發展固然重要,但主角一定不能工具人邊緣化,否則和看《今日說法》沒什麼區別了,人物之間的衝突與對立是故事的必不可缺的關鍵。

人的言行,心態,為人處世決然不同,而這些不同直接導致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的各異,而這些細微的描寫是比開門見山的敘說更能直達人心的表達。放到懸疑小說中,更有可能是為後文埋下伏筆的關鍵。同樣,藉助這些描寫,作者們也可以為自己筆下的人物設立一些獨一無二的小動作來凸顯人物。

《七宗罪》為什麼是出色的懸疑經典

環境氛圍與劇情的交融

《七宗罪》整部劇都處於一種陰鬱,黑暗,潮溼的環境下進行——低沉的氣壓,連綿不斷的陰雨,昏暗的過道,灰敗的屍體……將這部劇的絕望氣息渲染得淋漓盡致。唯一稱得上是明豔的色彩,則是兇殺後的四濺的鮮血,而鮮血在這種背景與色調的烘托下更加刺眼與毛骨悚然。

而到了臨近結尾兇案即將得破的時刻,卻是敞亮的大晴天,視線一下子明晰了起來——而此時米爾斯卻落入了約翰的惡意與陷阱,內心的糾結的仇恨絕望與對道義的底線的掙扎,對比約翰臉上嘲弄的笑容,在這一望無涯的荒原與透析明亮的天空顯得額外諷刺,更加凸顯了米爾斯的絕望。

雖然在文本寫作中,視覺上的直面感官要低於大熒幕上,但場景和環境氛圍的描寫,哪怕是擬聲詞的運用,都可以將劇情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同時,在寫作中,作者一定不要沉迷於自我陶醉,避免無意義的驚叫與咋咋呼呼式的“恐懼”,這種描寫往往只會破壞故事的氛圍,留下敗筆,令讀者出戏。

《七宗罪》為什麼是出色的懸疑經典

避免過於沉迷仇大苦深的社會現實主題,拒絕說教

《七宗罪》罪裡的死者都死有餘辜嗎?即便是約翰給他們定義了“暴食、貪婪、懶惰、憤怒、驕傲、淫慾和嫉妒”的標籤,事情的本質我們無法得知,這都是約翰本人給他們定義的。但讀者會糾結於他們為什麼死嗎?不會,讀者想要了解的是,約翰為什麼這樣安排,他到底想要幹什麼,觀眾甚至都不會去深究他曾經到底經歷過了什麼才會有這種瘋狂的想法?或許他就是和《老無所依》的殺手一樣代表著純粹的惡,但這些是故事想要表達的嗎?是觀眾現在沉迷的嗎?並不是,觀眾沉迷的是故事本身以及人物之間的對立,最後在真相大白的時候長噓一口氣感嘆,然後開始各種分析細節伏筆,開始做“閱讀理解”,這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當懸疑小說和刑偵聯繫到了一起,很多人可能會想要往其賦予上有“意義”的內核,然後把各種社會現狀填充到其中,以求“上高度”,但往往寫到後面,案件本身便弱了,有時甚至只需要開頭死個人,後續便花大篇幅去描述兩方的背景和經歷,真正重點的探尋解密伏筆鋪墊沒了,變成了一個大型民生節目,實在是有點本末倒置。

懸疑感沒了,整個故事走向了世情,所有的人行為都是“逼不得已”,整個故事瞬間變得苦大仇深,大可不必。

真正的引人深思的內核從來都不是一個定向規定的展示,而是每個人通過同一件事能看到的不同的角度,既然每個人所能感知到的內核不同,那為何要花大篇幅的文字去告訴讀者故事主角為什麼要這樣做,讓讀者所有的思路都朝著作者所引導的方向去思考?

有時候,適當的留白更能夠深入人心。

《七宗罪》為什麼是出色的懸疑經典

環環相扣的鋪墊與出乎意料的反轉

懸疑小說最忌諱的強行反轉。前期毫無伏筆鋪墊,最後一段竹筒倒豆子一般,藉由上帝視角把故事的本末以及主角的行動軌跡內心活動,無一不漏地表達出來。讀者看到這種反轉結局,往往不會有撥雲見霧的恍然大悟,而是索然無味的應聲。

《七宗罪》中無處不在的細節與鋪墊到導向了最後導致的結尾,不論是米爾斯性格的缺陷還是對於“七宗罪”的闡述,亦或是約翰長達一年的謀劃(sloth中被囚禁的人,威廉退休前的最後一週,米爾斯模糊不清的調職……)。環環相扣,意料之外卻又意料之中。

研習社君的碎碎念大概就這些,希望大家早日寫出懸念迭出優秀的懸疑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