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從吃肉到吃竹子,熊貓的進化很失敗嗎?

西安新社區


生物進化的定義就是生物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一個演化過程。而熊貓的祖先始熊貓是純正的食肉動物,到了現在熊貓就變成了主要以竹子為食的動物,這算不算一種進化失敗呢?我們認為不算。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始熊貓復原圖)

熊貓的進化史

我們瞭解一些遠古的物種,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這些物種的化石。通過動物化石的C14(碳14)的衰減度,我們可以大致判斷這種動物生存的時間,通過頭骨化石牙齒的結構與現在動物的牙齒結構的相似度能判斷其食性等等。

在與現在熊貓最接近的就是在我國雲南地區發現的一具“類熊貓”化石了。從化石的研究看,這種類熊貓的與現在的熊貓相似度很高,而且根據化石體內殘留物的化石以及頭骨化石分析,這種動物是食肉動物,生物學家們將這種類熊貓命名為“始熊貓”,它生活在距今8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

之後,我國的生物學家又在我國的東南地區發現了一種小型熊貓的化石,根據化石研究發現,這種小型的熊貓生活在距今300萬年前,它的體型僅有現在熊貓的一半大,從化石的頭骨化石看,那個時期的熊貓已經具備了雜食性動物牙齒的特點-犬齒比始熊貓退化,而臼齒髮達。

雖然熊貓食性的改變和生存環境的改變(亞熱帶竹林的生存環境),熊貓的體型逐漸變大,成為了現在的“國寶”大熊貓。

也就是說,大熊貓的進化史是從大到小再到大的進化過程。

(始熊貓化石)

那麼,大熊貓從肉食到以素食為主的進化過程是不是一種失敗的進化呢?

我認為,大熊貓從食肉動物進化為以竹子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並不是一種失敗的進化。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兩點。

01 進化的本質

動物的進化,從表面上看確實是從低級到高級的轉變,但是,進化的本質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在800萬年前,始熊貓生存的時間段內,是哺乳動物空前發展的時期,各種哺乳動物從大到小應有盡有。在這種環境下,始熊貓擁有足夠的肉類來源。所以,僅靠吃肉它就能存活。

到了距今300萬年前,地球上的環境由溫暖到了寒冷,這個時期就是上新世的晚期,由於氣候寒冷,許多植被的削減,熊貓為了生存體型開始變小,而且食性也有肉食變為了雜食性。

到了現代的大熊貓,原本竹林生活的小型熊貓因為沒有競爭者,而且在竹林中天敵較少,所以慢慢的它成為了以竹子為主的雜食性動物(99%的食物都是竹子)。

因此,每一個時期的熊貓都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從而生存下來,從這方面看,無論是始熊貓還是小型熊貓還是現在的大熊貓都是在進化。而大熊貓依然還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進化成功最好的詮釋。

02 身體結構

雖然大熊貓是個表面上只會吃竹子的“萌貨”。但是,從生物學的分類上看,它依然是食肉目下熊科動物的成員,並且大熊貓的牙齒並沒有退化的痕跡,消化道也沒有任何的改變,也就是說,只要大熊貓想吃肉,它就能再次適應以肉食為主的生活。

只不過,竹林中沒有天敵而且沒有同食物的競爭者,所以,大熊貓習慣這種“無世無爭”的生活罷了。

總結

其實,進化本身就是為了生存,而大熊貓正是憑藉食性的改變生存到了現在,所以,大熊貓的食性改變是一種進化,而不是進化失敗。

你認為呢?


獵奇動物社


肉不好捉,竹子遍地都是。所以僅僅從吃肉到吃竹子說熊貓進化失敗是很不妥當的,在清朝時熊貓的數量還相當可觀,它們能生存了800萬年,正說明其進化的成功。

對於生物而言,能夠在自然界經歷數百萬年的時間而不滅絕已經是十分了不起的了,而目前造成野生大熊貓數量僅剩3000頭左右主要是因為人類的活動。大熊貓的演化從始熊貓開始,始熊貓是一種食肉動物,早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國雲南祿豐等地的熱帶潮溼森林的邊緣,它們的體色更傾向於純色,只有腹部是白色毛髮,是一種基於環境色的反差保護色,這種顏色搭配中使得動物腹部在身軀的陰影下重合剛好和環境色相當。而不是如今的黑白相間。後來氣候環境的變遷使得大形貌的足跡逐漸到達現今的四川、甘肅、陝西等地,並且由於食物缺乏的因素,大熊貓不得不開始吃素,以生存環境內普遍存在的竹子、竹筍為主要的食物,體色也逐漸轉變為黑白相間,在竹林下,這樣的體色能極好地適應環境,很難被天敵發現,事實上大熊貓在竹林中基本沒有天敵,主要的死亡因素是飢餓、寒冷和種群內部的生存鬥爭。

而且但是如今的大熊貓也不是絕對不吃素,只是對一種動物而言,食物是最重要的生存因素,而肉食難以捕獲,隨處可見的竹子卻很難被消滅,因為竹子的繁殖能力很強,靠根系就可以繁殖。於是熊貓轉而吃竹子,但是竹子為草本植物,能過夠為熊貓提供的營養很少,因此它們就需要一天大多數時間用來吃喝。

從吃肉到吃竹子,看起來在食物鏈中的地位下降,但是大熊貓以隨處可見的竹子代替肉食的行為卻極好地保存了大熊貓種群。我國古代的甘肅四川等地區,環境適宜,竹子森林茂盛,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大熊貓,在清朝時大熊貓的數量還相當可觀,但是它們遇到了發展速度更快的人類,人類會侵佔大熊貓的生存領地,建造的道路城鎮又會割裂大熊貓不同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而且它們自身產道狹窄,在野外的存活率不高,加上人類捕獵等因素,才造成了熊貓數量的不足。

隨著目前四川等大熊貓生存活動區域的退耕還林等活動,野生大熊貓的數量也在恢復,人工飼養培育的大熊貓也有了野化放歸的試驗,野化放歸的熊貓個體和野生個體是不同的譜系,又反過來增強了野生熊貓的基因多樣性,防止熊貓種群因為人類道路等因素的割裂造成小種群內部不斷的近交,進而導致眼中的基因問題。現在的大熊貓在人類的保護下生活的怡然自得,吃喝不缺,就查配偶,而人類能幫助它們把這一環節也解決,也偶爾會捕捉野生大熊貓,和飼養的大熊貓配種後再放歸。

大熊貓在自然界存在800萬年之久,足以說明它們生存策略選擇的正確,若不是歷史上改為了吃素吃竹子,以大熊貓生存的環境和自身運動能力特徵,要不了多久它們就會被全部餓死,怎麼可能繁衍生存至今。大熊貓的生存固然有人類的幫助,但是它們本身的進化也掌握了很多獨特的能力,這才是它們在自然界落腳的根本。


來看世界呀


熊貓是我們的國寶,憨態可掬,惹人喜愛!

在許多關於熊貓的介紹中,都提到它們出現了“退化”,繁殖能力低下,要不是人類的大力保護就滅絕啦!因此很多人認為:熊貓是進化的敗筆!

圖注:你丫才是敗筆,你們全家都是敗筆,圖片來自網絡



進化的核心是什麼?

並不是越來越高級,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巨大。進化的目的是適應環境,在種內競爭中獲得優勢。正所謂“適者生存”

從這一點來看,包括熊貓在內今天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都是成功的,因為它們經歷了冰期結束後氣候和環境的劇烈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帶來了巨大沖擊,依然生存在地球之上!

大熊貓在分類上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也就是說屬於熊科,所以它們是由食肉的祖先進化來的。這其實並不準確,熊類其實大部分都是雜食性動物,包括著名的棕熊、黑熊等等,只有北極熊是純肉食的。



熊貓的祖先始熊貓就是一種體型較小的雜食性動物,生存於距今300萬年前的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從牙齒判斷,始熊貓就已經開始吃竹子啦。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竹子比四處亂竄的動物更多,一部分始熊貓開始以竹子為食,體型變大,成了今天的熊貓。這種食性的巨大轉變在動物界中的確少見,但卻是一種非常成功的轉型。


在歷史上,熊貓曾經廣泛分佈於中國,包括黃河、長江及珠江流域,在北京周口店遺址中都發現了它們的化石。熊貓一路向南,分佈區一度包括了泰國、雲南和緬甸。

正是因為大熊貓非常常見,其被作為晚更新世南方的標誌,與劍齒象一起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該動物群中包括了大熊貓、劍齒象、猩猩、巨猿、巨獏、華南虎等等。

圖注: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高大的劍齒象已經滅絕了,圖片來自網絡


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中的劍齒象、猩猩、巨猿、巨貘、犀牛等都已經滅絕,華南虎野外滅絕,而大熊貓在野外還有2000多隻的種群,僅僅憑藉這一點,就說明大熊貓的進化是成功的。

以前靠實力活著,以後靠賣萌活著!



古生物探索


你真以為熊貓只吃竹子,實話告訴你熊貓是雜食性動物。


天淨沙.秋思


不失敗啊。熊類本來就是雜食性的。大熊貓選擇吃竹子也不算奇怪。😄


mulberry1013


當然不是,沒看人家都成國寶了嗎?[奸笑]

熊貓之所以改變吃肉的食性,轉而吃堅硬又營養不足的竹子,很可能是因為有段時間肉類食物短缺,而竹子這種東西沒什麼動物吃,長得也快。

這種差異化競爭不僅讓熊貓從肉食動物中脫穎而出,也為後來它們與人類和平相處埋下了伏筆。當人類數量逐漸增多,開始與動物搶地盤和食物,相比老虎豹子等食肉動物,吃竹子的熊貓顯然對人的威脅很小。

熊貓成為保護動物之後,動物園餵它們吃竹子比喂肉更省錢,而且吃竹子比吃肉更萌,好多人都說看熊貓吃竹子,自己吃飯都變香了[吃瓜群眾],所以熊貓吃竹子是很成功的。

 



Recur趣味課堂


八百萬年!有幾種物種能活到現在?換人類現在進化,還能抗住八百年就夠夠的了


土匪59512945


既然很多和它同時代的生物都滅絕了,而它存活了下來,這就說明不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