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我曾在一家美國智庫上班,目睹他們如何影響歐盟對華政策

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是一家在中國跨境併購界赫赫有名的美國盈利性智庫。中國商務部前副部長張向晨和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都曾引用過該智庫針對中國海外投資的數據。筆者曾在這家公司的紐約總部工作過一年,親歷了這家公司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研究影響歐盟對華經濟關係的。現在就由筆者向您慢慢道來。

榮鼎諮詢是由Daniel Rosen和Trevor Houser二人建立,都是美國政府的前高官。前者研究中國問題,曾是克林頓時期的白宮高級顧問;後者研究能源問題,曾在美國國務院任高級顧問。筆者之前就在Daniel領導的中國研究部工作。Daniel原來只研究中國國內的經濟問題,但隨著中國海外投資的崛起,大約從十年前開始涉獵這一新話題。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客座講師時,認識了一位德國學生Thilo Hanemann,最終將這位學生招進公司當研究員。這也為公司未來的歐洲計劃埋下了伏筆。

我曾在一家美国智库上班,目睹他们如何影响欧盟对华政策

榮鼎諮詢創始人Daniel Rosen

當時,雖然中國海外投資增長的勢頭很猛,但整個商業界和政策界對該趨勢的細節瞭解不多。筆者曾在《一帶一路研究:中美間的差距有多大》一文中寫道,“投資數據是監測東道國的投資環境的重要工具。項目行業、類型(綠地/併購)、目標地域、投資來源地、投資者所有制等微觀數據是對雙邊投資形勢做出判斷的重要基礎,同時通過跨時間和跨國比較可以幫助企業和政府更好地瞭解潛在投資機會,並對未來趨勢做出判斷。由於彭博等現有商業數據庫主要記錄併購投資項目,而中國商務部的對外投資公開數據缺乏細節與及時性,同時兩者數據的準確性又因為跨境資金把香港等離岸金融中心作為跳板而受到影響,因此新建一箇中企海外投資、特別是綠地投資的數據庫就顯得非常重要。”(注:綠地投資又稱創建投資,是指跨國公司等投資主體在東道國境內設置的部分或全部資產所有權歸外國投資者所有的企業,這類投資會直接導致東道國生產能力、產出和就業的增長。)

榮鼎正是看到了這個市場空缺,於2009年發佈了第一份基於自家數據的中國海外投資報告。筆者在榮鼎任職時,正是專門負責這一塊研究的。不得不說,數據採集的過程繁瑣而漫長,但這些微觀數據的確非常有用。以至於幾年後,榮鼎諮詢可以告訴美國的每一個議員,你的選區裡有多少中國投資額,中國企業創造了多少就業崗位,為中美商界遊說美國政客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

到了2012年,Thilo已經成為榮鼎的研究主管,這家位於紐約的盈利性智庫第一次發佈了關於中國投資歐盟的研究報告。當時那份報道與現在榮鼎的觀點比起來,顯得非常鴿派,報告呼籲不要加緊對中國投資的經濟審查,以及要耐心地處理雙方市場準入的不對等問題。一年後,歐洲最大的專門研究中國問題的智庫——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 (MERICS)在柏林成立,作為德國人的Thilo被邀請擔任該機構的客座研究員。兩個機構間的未來合作便由此展開。

彼時,中國正大舉投資歐盟,特別是德國,歐盟對中國的重視程度不斷上升。在此背景下,歐盟委員會亟需外部顧問來為他們的中國戰略出謀劃策。由於MERICS在德國以及歐盟政策圈的強大影響力,榮鼎依靠MERICS與歐盟委員會接上了關係。榮鼎諮詢在與歐盟委員會負責亞洲事務的官員們碰面前,筆者曾被要求做了大量研究準備工作,以保證雙方會面能夠取得成功。結果,雙方會面的確非常順利,歐盟委員會對榮鼎的中歐雙邊投資數據極其感興趣,並最終決定以60萬歐元的價格採購該數據庫的使用權。

就這樣,在2015年,歐盟委員會有史以來第一次掌握了中歐雙邊投資的細節,比如:從某一中企的國有持股比例,到該企業在歐洲某市的僱傭人數;從某一歐盟企業對中國競爭對手發起收購要約的公開細節,到收購最終被迫取消的原因等等。只要是50萬歐元以上的雙邊投資項目,歐盟委員會都會拿到每個季度的持續追蹤報告。歐盟委員會官員對榮鼎諮詢稱,以前一直說中歐間的經濟競爭不對等,現在終於有數據支持這一觀點了,而且問題比想象中的嗨還要嚴重。榮鼎為他們做出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2015和2016年是中國投資歐盟最熱的兩年。榮鼎利用MERICS在歐盟政策圈的影響力,聯合MERICS連續發表數篇關於中歐雙邊投資的研究報告。也許是受到MERICS較為鷹派立場的影響,這幾份報告對中國的政府補貼和市場準入限制做了較為負面的評價,甚至強調需要建立一個全歐統一的外資審查標準。結果,榮鼎的研究數據被英國《金融時報》、美國《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國際主流媒體引用,“中國國企買下歐洲”“中國奪取歐洲高科技”等類似新聞報道,開始頻繁出現。

一年後,美的收購德國庫卡成為全球界轟動性新聞,使得德國人開始考慮限制中國收購當地的高科技企業。MERICS與榮鼎共同發佈的年度報告,更是給中歐經貿關係火上澆油。根據榮鼎的數據,2017年中國對歐盟的累計投資額幾乎追上了歐盟對中國的投資額,助長了歐盟對中國在當地經濟影響力的擔憂。

兩家機構還在報告裡第一次明確批評中國的經濟政策損害了歐盟的利益,要求中國開放市場,停止產業政策補貼,並建議對中國國企進行更嚴格的審查。同時,該報告再次呼籲加快建立全歐盟範圍的外資審查制度。筆者在歐洲智庫工作的朋友們告訴筆者,該報告傳到了德國經濟部和歐盟委員會的最高層,引起了領導層的高度重視,促使歐盟委員會主席在當年決定著手製定全歐盟範圍的外資審查制度。

2018年,歐盟委員會續簽了與榮鼎之間的商業諮詢合同。同時,MERICS歷經領導層更替,但新研究員們的對華態度依舊強硬。2019年的最新報告中,MERICS和榮鼎在標題裡甚至直接聲稱中國是“國家資本主義”,助長德國和歐盟政策圈裡對華鷹派的聲音。

隨著榮鼎在歐洲政商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Thilo顯得有些分身乏術了。因此,榮鼎僱傭了前歐洲外交理事會的高級研究員Agatha Kratz專門負責歐洲業務。通過MERICS,榮鼎還組建了覆蓋全歐盟的智庫網絡,為榮鼎的中歐雙邊投資數據庫採集信息。

作為榮鼎諮詢的前研究員,筆者觀察發現,榮鼎近年來的研究報告作為中歐關係的風向標和催化劑,反映了中歐經貿關係日益惡化的趨勢。作為數據庫的前編制人員,筆者對該數據庫的科學性毫不懷疑。正是依靠這個數據庫,榮鼎成了歐盟政府和媒體的重要信息來源,影響了歐盟對華政策。但遺憾的是,中國目前沒有任何一家智庫在做這些細緻但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對中國很多項目、政策的推進任務仍任重而道遠。

類似的案例,還包括筆者曾工作過的美國著名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他們細緻的研究曾影響過美國亞太戰略,目前也是國外研究“一帶一路”最重要的智庫,研究報告可以影響西方輿論。目前,該智庫的研究員也正在全球實地考察9“一帶一路“的投資項目。

(文章原載於微信號“諸正的國別投資策略;觀察者網經授權發佈,並由作者進行補充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