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有人說,人的成長,就是一個越來越知曉,很多事情終究是無能為力的過程。

小時候的你,懷著偉大的夢想,想要做一番事業,讓別人崇拜你,但長大後,才發現很多事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世界充滿了無數的隱形牆,現實與理想之間有著無法跨越的鴻溝,你不再掙扎,而是選擇了冷漠、頹廢、得過且過。

這種現實環境與夢想世界嚴重脫節的狀態,在哲學上被稱為荒誕。而與此相關的,採用誇張、象徵、輕鬆的語言抗議、諷刺現實生活的文學作品,被稱為荒誕文學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爾貝·加繆,是荒誕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局外人》蜚聲國際。《局外人》刻畫了一個厭惡現實種種規則,因不願委曲求全、不願討好他人,最終被驅趕出局的悲劇人物。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豆瓣

小說中描繪的人物以及故事情節,可能與我們相距甚遠,但戲劇作品的特色,就是極力避免不痛不癢的蜻蜓點水,通過聚焦社會中的衝突,激化社會中的矛盾,達到引起讀者思考的目的。

因此,我們無需糾結故事情節在客觀上的對與錯、人物在法律面前的好與壞,而是應該思考作者的真正用意,把書中有價值的內容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完成閱讀的意義。

01 母子關係的疏離:親情不是形式,而是設身處地為對方選擇最好的

在小說臨近尾聲時,養老院院長指責莫爾索在其母去世後,未表現出應有的悲傷:

他拒絕擰開棺材上刻意擰得很鬆的螺絲釘,避開見到母親的遺容;守靈時沒有大哭;下葬之後,沒有在墳前默哀,而是立即回家;不知道母親去世時的年齡。

而養老院的門房(類似於門衛),則埋怨莫爾索心不在焉:守靈之夜,竟酣然入睡,還有心情抽菸、喝牛奶咖啡。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莫爾索不僅被院長和門房批評,還惹得其他人憤怒,他們認定莫爾索天生冷血無情,根本不愛自己的母親。

他真的不愛嗎?莫爾索薪水不高,無法養活兩個人,再加上單親家庭長大的他,和母親從來都沒有多少話可以交談,親子之間有很大的隔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母親送到養老院。

這樣,母親待在同齡人之間,不僅有更多的話題,避免了母子無話可說的尷尬,也緩解了經濟的拮据現狀。

莫爾索並非因為心狠手辣,才把母親趕出家門,送進養老院的。

他本身的工作能力也就及格水平。親子關係也很一般。這樣做,對兩個人來說,都是最佳的選擇。

其實,莫爾索象徵的是我們周圍千千萬萬個普通出身的藍領和底層白領:他們的父母沒學識,沒有豐厚的經濟條件,自己學歷也不高,沒有特殊的技能,長相路人,只能做著一份隨時可被代替的工作,需要時常加班、出差,每個月的收入只夠養活自己。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這類人,一旦結婚有了孩子,或家人生了病,他們都無力承擔家庭的重任,任由生活的壓力,把他們榨得越來越乾癟。一開始他們會抱怨命運的不公,但時間長了,他們不再心有波瀾,而是搖搖頭、擺擺手,繼續埋頭苦幹。

作為讀者的我們很清楚的是,如今大多數人都在為生活的壓力而打拼,為孩子的教育絞盡腦汁,除了孩子的雙親要努力工作,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必須加入到撫育孩子的隊伍中,沒有人可以閒庭信步。

處在這種壓力下的年輕人,根本沒空為失去親人而悲慟太長時間;不會拼命回憶父母到底是70年出生的,還是69年出生的;沒有精力去考慮什麼時候不該抽菸,什麼時候不該喝咖啡;會在悶熱顛簸的長途汽車上昏沉睡去,無暇顧及形象;會在強忍肚子咕咕報警數小時之後,抓起任何食物,狼吞虎嚥。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他們現在能顧上的,只有迫不及待的生理需求,能解決餓、渴、凍、乏,就是眼下最可口的“胡蘿蔔”。

院長和門房只看到了形式,他們通過莫爾索的表面行為,判定他是一個沒有孝心的人。實際上,這是一個對母親充滿感恩、但能力低得只能追求溫飽及時滿足的社會底層人。他能做的事情,屈指可數。

作家劉亮程說:“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不要僅憑僅有的短期特定行為,而給對方的人格貼上某種標籤。不瞭解他的人生經歷以及現狀的全貌,你就沒有發言權。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並非刻意為主人公洗白,而是,一個連吃穿用度都要再三謀劃的碌碌之輩,距離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著實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

02 對愛情的散漫:男女對待感情的態度差異

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莫爾索對待女朋友的態度、對待感情的態度,是漫不經心的。

女朋友:我們結婚吧。

他:可以。

女朋友:你愛我嗎?

他:不愛。

女朋友:不愛,那你娶我幹什麼?

他:愛不愛不重要,你想結婚,我們就結。

女朋友:結婚是一件大事啊!

他:結不結婚也不重要。

在莫爾索坐牢之後,女朋友頂著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和父母的禁令,去監獄探望他,關心他;為他作證,證明他的無辜等。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女朋友對待感情非常慎重,她渴望得到對方的肯定回應(比如我愛你、我想跟你結婚、我會一輩子對你好),而莫爾索對待感情敷衍了事,他只想要女人滿足自己的慾望,愛不愛都無所謂。

不少以男性為主角的文學作品中,都會描寫男性對愛情的不屑:女朋友嘛,這個女生可以,換一個也可以,他們不需要唯一的愛,只需要滿足自己的身體慾望。《月亮與六便士》《莫泊桑短篇小說》等作品中,都有類似的情景。

這是因為,男性和女性對待愛情的態度,本來就是截然不同的。主要有兩點,一是女性的擇偶要求更高、更謹慎,二是女性更容易陷入情感的漩渦中。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第一,女性的擇偶要求比男性更高,是因為為達到繁衍後代的目的,女性付出的成本(包括懷孕、生產、哺乳、教育)和承擔的風險(懷孕、生產)都遠遠高於男性。

1.男性的一生可以產生上百億個精細胞,而女性一生只能產生幾十個卵細胞,物以稀為貴,誰更稀缺一目瞭然。

2.在女性孕期,因為胚胎的生長髮育需要營養,所以女性身體健康會受到負面影響,男性不會。

3.在懷孕後的9~18個月內,不能再產生下一代,而男性可以讓其她女性為自己傳遞下一代。

4.女性生產有死亡和產後抑鬱的威脅,而男性沒有。

5.即使世界各國的社會文化有很大差異,嬰兒在最初的哺乳、撫養、教育上,主要還是女性負責。(本次引用來自得到app課程《劉嘉——心理學基礎30講》)

因此,女性在擇偶上,會要求對方經濟實力強大以及對婚姻忠誠,來保證自己和嬰兒的健康成長。

這就是進化心理學上的親代投資理論。

所以女朋友反覆詰問莫爾索:你愛不愛我?你願不願意娶我?你會跟別的女人結婚嗎?這就是在檢測對方的忠誠度。

對於男性來說,根據心理學上的零點效應,伴侶的多樣化、性的可接觸性才是本能的追求。比如,莫爾索在監獄的幾個月裡,他腦子裡面整天想的都是女人,他的性幻想對象不僅僅是女朋友,還包括能想起的其她女性。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第二,女性更容易為情所困,是因為他們大腦中的邊緣系統(情緒控制中心)比男性更活躍。

根據201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診所研究發現,女性大腦多部位的血流速度遠遠高於男性,這使得女性擁有更強大的同理心,更能感受到別人的情緒變化,更可能對別人發生的不幸予以安慰和關心。

所以在莫爾索入獄之後,女朋友非常心疼,她奮力抵抗住了社會輿論和父母的告誡,千方百計地安慰、關心男朋友,與他站在同一戰線。

可是這樣做,值得嗎?我想,每個人都有了答案。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因為男女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差異,圍城裡的很多人深受其害。所以當媒體們在宣傳女性要獨立、要有自己的事業,不要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家庭和感情上時,她們彷彿是夜晚漂泊在茫茫大海中的一葉扁舟,突然遇到了前方的燈塔一樣,瞬間如夢初醒、豁然開朗。

03 因誤殺被判死刑:莫爾索被道德規範驅趕出局

小說的最後,主人公莫爾索被法庭判了死刑,理由是,他對一個阿拉伯人開了5槍,說明這並不是自衛,而是蓄意謀殺。

庭長和檢察官並沒有把重心放在案件的真相上,而是花了很多精力來研究他的個性,他們發現莫爾索並沒有為母親哭喪,很快回家和女朋友談情說愛。因此他們判定莫爾索這樣一個對母親的死都無動於衷的人,肯定是蓄意殺人。

“他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自己的母親。”

檢察官整理了一下衣冠,大義凜然地對大家說。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毫無關聯的兩件事,被庭長和檢察官強行關聯到一起,把墨爾索趕出了充滿社會規範的人世間,推向了地獄。

但實際上,莫爾索第1槍是出於自我防衛,因為對方亮出了刀子,而後面的4槍,就是天氣炎熱的原因。

心理學上早就證明了天氣炎熱對人的攻擊性的影響,氣溫越高,犯罪率越高。前面說到天氣太熱,屍體容易腐爛,院長建議儘快埋葬,證明這些都發生在炎熱的夏天。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第11版,p362,人民郵電出版社

再來看一下,母親去世必須大哭、母親去世不能立即談戀愛、不能看喜劇電影,否則就是冷漠無情,應被社會排斥,這些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社會道德規範,是怎麼形成的呢?

社會規範是人類為了讓自己更好地生存,而逐漸形成的一種適應能力。為了生存,我們得記住一些人與人相處,人與世界接觸的基本原則,比如童年得在學校學習而不能在家裡玩,要走人行道過馬路要注意車輛,學業結束後要賺錢工作等等。

我們繼承了世代祖先遺留下來的規則,但是我們很少去思考背後的邏輯和目的。而在遇到一些不適應新時代,甚至本就錯誤的規則時,大多數人並沒有想過如何去改變它,而是依靠群居意識,避免被疏離和排斥,繼續宣揚這些規則,導致更多人犯錯。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小說中,莫爾索的一系列被大家嘲笑和批判的行為,象徵的就是深入人心、但正確性較低的社會道德規範。

比如眾人皆知的傳統:女子無才便是德,女性生育孩子、做家務、照顧家庭是本分,而男性必須賺得足夠多的錢,擔起家庭的全部重任,不能有負面情緒,不能抱怨,不能認輸。

但現實社會已經強有力地推翻了這個定論:女性在教育中能獲得優異的成績,工作也可以雷厲風行,不僅可以和男性共同分擔家庭的責任,也能享受人生的價值,獲得自信、自尊,而不是把生活的希望寄託在丈夫一個人身上。

所以當我們在告訴別人,“這是傳統、這是社會規範”之前,不妨動用理性思維,探究現象背後的來源和目的,保持對權威、對習慣、對習俗的懷疑,以此來培養自己的理性思維。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如果直覺思維能讓你獲得社會群體的歡迎,那麼理性思維就能讓你探究到事情的真相,更好地理解世界,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04 作者的用意:鼓勵挑戰傳統、獨立思考、自我進步

不管是愛情、親情還是職場,莫爾索都是率性而為,從不遮掩裝飾,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沒話說就不說,不想被調任就拒絕,即使在被判死刑時,他也不願做過多辯解。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這實在是太過理想化。

作者的真正目的,並不是讓你模仿主角,不顧外界的一切規則,肆無忌憚地暴露出真實裸露的自己,也不是讓你評判莫爾索是否防衛過度,應該坐幾年牢。

文學作品不是學習準則,不是命令你一定要這樣做,它的特點是戲劇化,目的是給你啟發,讓你在無法迴避的社會文化的裹挾中前仆後繼時,可以抽一點時間,來思考規則的正確性和適用場景,思考自己行為的意義。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比如我是否應該跟大多數女生一樣,畢業後找一份簡單的工作,再找一個對象相夫教子,簡單一生?

比如現在就業不好,大家都在讀研讀博,我是應該先去提升學歷,還是積累工作經驗?

比如一味地答應朋友的請求而犧牲自我,到底好不好?不犧牲就沒有朋友了嗎?人際關係應該是怎樣?

……

對於加繆作品中筆觸淺顯直白、但寓意犀利深刻的特色,法國哲學家薩特是這樣評價的:

加繆在20世紀頂住了歷史潮流,獨自繼承著源遠流長的醒世文學,他懷著頑強、嚴格、純潔、肅穆、熱情的人道主義,向當今時代的種種粗俗醜陋發起了勝負難卜的宣戰。

而加繆則說:“這個世界充斥著謊言和奴性,孤獨的荒草到處瘋長。無論我們每個人有怎樣的弱點,作家職業的高貴,永遠植根在兩種艱難的介入中——拒絕謊言,反抗逼迫。”

《局外人》:冷漠、頹廢的莫爾索,其實代表了庸碌的社會底層人

作家這個身份,是加繆思想的載體,願每個人都能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