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將來養老院出現“幼兒園模式”,早上送去、晚上接回來,這樣父母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些?

用戶111498634487


老年人畢竟不比幼兒,孩子精力旺盛,身體健康,老人尤其是有些生活都不能自理甚至癱瘓的,他們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啊,記得我姥姥活了90多歲,最後十幾二十年幾乎沒下過樓,菜都沒買過,都是子女送家裡去,白內障什麼都看不清,誰家都不去,偶爾接我家洗個澡,接送一次都是特別費勁,不愛邁腿車都上不去,這樣的老人,每天接送,估計折騰也折騰完了


螞蟻麻麻


這幼兒園式的託老所在香港早就有了!我一個朋友忙於工作,家中老母一直隨他生活,78歲時中風生活半自理,家裡的經濟狀況一般好一點吧,請全職保姆常年累月是負擔不起的!家裡還有兩上大學的孩子!所以申請了託老所。每天他上班前先把老太太送到所裡交到義工手裡,囑咐老太太幾句,親親老太太的臉頰就上班去了。而老太太也習慣了,每天兒子下班回來接老母親回家,老太太有說有笑的把託老所的故事說給家人聽。現在十年了,老太太還健在!不讓去還不行。


羊耳朵1


我個人認為如果有房子還是自己住,沒有必要去養老院。第一,作為老年人比較戀家。第二、人上了年紀比較喜歡安靜。去了養老院換了一個新的環境,又要重新認識一些老年朋友,那麼在一起性格合不合,上了年齡的人心眼都比較小,如果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放在心裡憋著,說不出來對身體是一種損害,本身老年人身體各種疾病都有,而且大多老年人在家裡都有兒女慣著。換了一個新的環境,如果不適應反而對身體不利。畢竟上了年齡的人才去養老院!說句難聽的話他們還能活幾年?如果在這短短的這幾年心情不愉快,可想而知會造成什麼?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晚輩們工作都很忙,如果每天早晨送過去,晚上接回來肯定會給兒女生活上造成一定的壓力。再者就是,能上養老院的至少他的兒女也有孫子了,那麼現在做奶奶爺爺的基本上都是每天幾趟接送孫子上學或者是幼兒園。所以說家裡的父母如果在養老院裡可想而知他們哪有時間來接送父母、與其這樣不如讓父母生活在自己身邊,每天給他們做做飯,還可以照顧家裡接送孫子。反正我老了不會去這樣的敬老院、自己有房子呆在家裡怎麼都行!何必去敬老院受約束。


愛心媽媽愛丫頭


這種方式有個專業名詞:日間照料。想法看似很好,但其實很不靠譜。對於能夠自理的老人,基本上不需要這種服務,他們完全可以自己在家中自理生活。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老人,他們的身體往往並不是很好,容易受到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抵抗力差,這些老人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而日間照料,需要白天把老人送出去,晚上接回來,這對於老人都是一種折騰,特別是冬季和夏季,室內外環境差距非常大,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導致生病。所以,對於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最好的方式還是能有人上門照料,當然費用會高些,但是老人並不需要時刻有人在身邊,可以藉助攝像頭,智能音箱等設備,方便老人與提供照料服務的人聯繫,有需要才上門,這樣一個服務人員可以照顧多個老人,成本就降下來了。


智慧養老那些事兒


幼有所依,老有所養,這是社會得以發展的基本要求。但是就是這個要求,現在卻變得越來越難。

中國古代,生產力極度不發達,社會經濟發展以農業文明為基礎。人們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女居家相夫教子,男外出狩獵耕作,這決定了一個家庭主要勞動者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育幼養老。而且,那時候人類活動範圍極其受限,不具備大規模遷徙的條件,相對而言那時候對育幼和養老的要求也十分簡單。當然,古代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人類整體規模發展也極其緩慢。

隨著工商業文明的發展,科學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從而極大的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效率,而生產效率就是要求你在單位時間內有更多的產出,人們的壓力隨之增大。科學發展又極大的促進了人們地域間的遷徙,也極大提高了人們的平均壽命。隨之而來的是人類種群規模幾何基數增長。這種增長反回來對科技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們可支配時間進一步被壓縮。

綜上,只是簡單闡述育兒養老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因為這個問題過於複雜,牽扯方方面面,所以不做展開。希望我已經把觀點大概闡述清楚。

所以,養老問題,從人性本善的角度出發,根本解決的是年輕人精力分配的問題。幼兒園養老,其實只是改變了形式,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現在核心勞動力時間和精力受限的問題,就像大家每天接送小孩上學一樣,也是疲憊不堪,況且接送老人比接送小孩會更困難。如果要作為一個模式肯定是需要適應大部分人的需求,否則難以長久發展和存在。

如果說古代養老是一個家庭的問題,那麼現在的養老就是一個家庭和整個社會的問題。單純由家庭承擔或者有社會承擔,都是沒有辦法實現。


勁舸激流一葉扁舟


盼望這樣的託老所的出現,現在或往後,老人幾乎都有自己的住房,現今的社會生活模式是兩代人的生活各自不干擾,這樣小輩給父輩養老曾加難度。特別是失去老伴的老人,他們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加上現在的科技發達,各種家務勞動都有機器可代勞,只是一日三餐有點發愁,一兩個老人吃不了多少,所以每餐的飲食都比較單調,營養跟不上,也使老人身體每況愈下。如果有脫老所,離社區不遠,給給老人提供豐富的一日三餐,給老人提供午休的床普,在託老所老人又能交到同齡的朋友,如果孩子有時間和老人共聚天倫,老人也可自由選擇在家或去拖老所。這樣老人會活的自在開心。


用戶4308978269048


我覺得這個辦法可行,人老了就像迴歸了孩童時代,這個很像的。她們會更加黏著兒女,哪怕能夠自理。只要每天都能看到兒女他們的心裡就會踏實有依靠,這不是很像孩童嗎?想想我們小時候在幼兒園,父母有事要來接了幾分鐘我們心裡就會很慌的。

父母老了請理解他們的各種不好的行為,有可能就是故意為之,目的就是想讓兒女多在家裡陪陪自己。其實我們小時候不也是這樣嗎?偶爾看媽媽休班在家就會編各種可笑的理由不想去幼兒園的。

父母老了送去養老院,晚上接回家,這樣子女早晚都會陪在父母身邊不是很好嗎?至於折騰肯定是的。人老了身體僵硬,甚至肢體失去知覺,有的還很胖,不會像小孩子一樣活潑靈活,還會逗父母開心。我們就需要有耐心有耐力來對待了。

有電梯輪椅上下樓很方便,也有了能上下樓梯的輪椅,總起來說我覺得父母去養老院早送晚接是可行的。


用戶216925452572雨欣


需要養老院的肯定是身體不好的。你見哪個能去公園的需要養老院,成年人就算再瘦小,上下樓你一個人也抱不動。就算都是無障礙設施,想下床都夠你玩的。異想天開。


39162551個


老了每天早上班車接走,有吃飯的地方,還有中午休息的地方,不耽誤兒女上班,晚上有班車送到樓下,回到自己家睡覺,哎呀!想想都美的很!期望早點普及這樣的養老模式。


沉默在冬季1755631


在國外這種方式叫DayCare!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是個養小不養老的社會(別跟我說什麼傳統美德)!所以還是老人在能自理的時候早做打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