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有些人覺得一個月能拿到一萬多的工資就可以高枕無憂,到處去玩,好像不再辛苦了?

每天學習一點點點


我朋友兩口子月薪加起來一萬多,兩人都是獨生子,父母和岳父母退休工資高,每年能給他們十萬左右,孩子從生下來都是父母一手在帶,兩人除了上班就是到處旅遊,玩,活得瀟灑的,我也羨慕他們,可是我和老公都捨不得完全把孩子交給父母帶,每天下班後圍著孩子團團轉。


lavender147039569


一萬塊錢在現代社會夠不夠花?多看幾個案例你會明白,夠不夠花都是相對的。

這裡的相對性,跟你的生活方式無關,跟你的消費觀念也無關,只跟一樣有關係,那就是:你的“底子”。

這裡的底子,包括很多層面,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你的原生家庭條件。

  • 底子厚,一個月三千元也過得滋潤;

  • 底子薄,一個月一萬塊,兩萬塊,都會很窘迫。

用我身邊兩個同事舉例。

小甲,工作是行政前臺,月薪三千,獨生女,杭州本地人。

目前父母有兩套房產,一套自己住,一套出租。

等過幾年她結婚,那套出租的房子會作為陪嫁,寫上小甲一個人的名字作為婚前財產,成為她獨立小家庭總資產的一部分。

小甲的父母是學校的教職工,均有退休工資,醫社保齊全,晚年生活基本上不需要子女操心。

小甲現在跟父母同住,吃穿住行全部都是是父母來支出,就還是把她當小孩子養著,哪怕不工作也完全沒問題。

只是現在的社會,二十幾歲大姑娘整天窩在家裡也有點奇怪,所以小甲的這份行政工作,最大的意義是讓她擁有一個健全的社會標籤。

實際上你想想,三千塊在杭州能幹啥,幾頓飯就沒了,但是小甲每個月的收入她想存就存,想花就花了,因為人家根本也不指著這點錢過活——這就是我們說的“底子厚”。

再說另外一種情況,小乙。小乙是軟件開發工程師,月薪一萬二,非本地人。

在老家還有嫡親的弟妹,父母都是農民,城市裡無房。

小乙於2015年跟自己的老鄉結婚,在杭州奮鬥多年後終於貸款買了一套兩居室。

身上揹著一百萬的房貸,每個月還好幾千,從首付到分期全部都是小夫妻兩人努力供養。

這時候小乙聽說弟弟要上大學,身為農民的父母,實在沒錢拿學費,小乙只好從自己的收入裡省吃儉用擠出幾萬元給弟弟上學,不然還能怎樣?眼看著弟弟沒學上嗎?

過幾天外地的公公婆婆來了杭州,說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於是小乙夫婦帶他們去看病、做檢查、拿藥——全部自費。自費的錢誰掏?反正不是公婆掏。

你算算看,小乙夫婦就算再能掙錢,有多少錢夠這樣折騰呢?

別忘了,在折騰的基礎上,他們還有每個月幾千元的固定房貸支出呢,還要維持在大城市的吃穿住行呢,還有平時職場上的人情往來呢,這些都是錢啊。


現在的年輕人,但凡是有些條件的,都不可能再像父輩那樣過吃糠咽菜的生活,過得再湊合,多少也要講究一點生活質量的。

月薪三千也好一萬也好,過什麼樣的日子,跟他的“底子”有 很大的關係。

在大家都是普通出身的前提下:

那些底子不錯的年輕人,他們即使拿著三千元的月薪,也可以過得很輕鬆;

而一切都要自己從零打拼的年輕人,哪怕月薪一萬兩萬了他們也活得很吃力——因為他們的負擔,並不只來源於自己想過得更好的慾望,還有很多他們不得不揹負的情感和羈絆。


吉姆妮成長日記


其實也還是看個人情況。也要看消費水平,就是每個人的消費觀有所不同,茉莉結合實際和大家分析一下,也希望更多的朋友一起來支招。

第一,實際案例

茉莉有個朋友,月薪兩萬,他家裡也不需要他養活,他自己在二線城市有兩套房子,一套是給爸爸媽媽住,一套是自己週末回家休息的時候住。他還沒有結婚,貌似也不想結婚,所以收入是一定夠用的,他自己也沒有什麼應酬。

但是他非常的節省,正好他公司旁邊有所高校,所以午餐和晚餐,他都是在高校解決的,飯堂很便宜,大概十塊錢已經吃的很好了,他還更誇張,有時只是吃個面就算了。茉莉問他為啥這麼節省,他說因為小時候家裡窮,真是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就是從小到大都是省吃儉用,特別是他爸媽也是這樣的。所以他也是很節儉,茉莉剛剛認識他的時候,還覺得他摳門,後來不覺得了,因為他習慣了這樣,並不是對茉莉不好。

第二,消費習慣

所以茉莉說了,只是大家消費習慣不同,也有人只有幾千塊的工資,但是非要買幾萬的包包,導致入不敷出,只能靠刷卡度日。一萬的收入,在一線城市來說,如果不需要支付房租,那還是能過得去的,但是如果要支付房租或者房貸,生活就會艱難很多了。

但是依舊有人豪爽花錢,也有人會做好分配,每個人的習慣和理念不同。

第三,量入為出是最好的選擇

茉莉還是堅持要量入為出,因為有了一定的積蓄,我們的生活才有保障,不是不能有享受,而是享受應該是建立在穩定上的,如果有貸款,真的心裡都是慌的,那享受又怎麼會是一種樂趣?


Molly小秘書


首先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通貨膨脹

其實當一個人一個月拿到1萬塊錢的時候,一定不能鬆懈,必須要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去拿到更高的收入.

因為社會的發展越快,通過膨脹就越厲害,你1萬塊錢現在的購買力還可以,也許過幾年之後,你這1萬塊錢就不值錢了.

如果你今天無法意識到通貨膨膨脹的問題,那麼過幾年之後,你將會面臨到很大的困難,什麼東西都越來越貴,但是你手上卻沒什麼錢,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自己的收入更高,才能抵禦通貨膨脹.

或者讓我們手上的錢能夠去獲得更好的投資來抵禦通貨膨脹.

我有一個親戚在30年前一個月的工資是30塊,現在一個人隨便的,市場上工資,一個月的工資都四五千塊,通貨膨脹的力量是很可怕的.

2,設計你的人生

在我身邊有很多的案例,就是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過得非常的瀟灑,但是無法長時間的過得瀟灑,就是因為他沒有設計好自己的人生.

就像兩個人像象棋一樣,有的人下象棋只想這一步,只要這一下能吃掉別人的棋子,感覺爽就可以了,他不管這盤棋最後的結局是輸還是贏.

但是有的人下象棋,他不管這一招棋是勝身是敗,他永遠都可以透視全局,取得最終的勝利.

人生也是一樣,有的人只看這一兩年過得好,賺了點錢之後,也不管這個錢賺的是運氣的錢還是實力的錢,就開始瀟灑,買這買那。

結果到了最後,運氣之光不再籠罩你的時候,賺不到錢了就開始過苦日子了,一個真正牛逼的人,並不是在某一個時間段牛逼,而是可以讓自己一直牛逼下去.


人性商戰吳萬巋


看了其他人的回答,基本都解釋為他對生活的追求沒有那麼高,但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他就目前來說沒有危機感。

為什麼?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邊界,暫且稱之為“內心邊界”。

在內心邊界之內,我們稱之為存在感。說得通俗點,就是獲得需求上的滿足。

月薪一萬多,不再辛苦工作,這件事的背後是目前的收入基本可以甚至很好地滿足其當下的需求,也就是獲得了存在感。

那在內心邊界之外呢,我們稱之為恐懼感,包括我們對萬事萬物的恐懼。

月薪一萬多,不再辛苦工作,出現這樣的想法,最根本的實質是當下沒有人或事給了他危機感。

或許他還沒結婚、沒有孩子,或許家裡本身就有錢,又或許身邊的朋友月薪都在一萬之外,等等等等。

但當這些東西都不復存在的時候,要結婚有孩子了,家裡破產了,身邊的朋友個個月薪都好幾萬了。這個時候,他便有了各種恐懼感,而這些恐懼感,會轉化成危機感,會迫使他不再覺得不用努力了。

總結:看待一件事情,至少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也就是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這樣看問題就會變得更透徹。



產品小生活


只看工資,不看其他收入。

或者只看工資,不談支出的,都是片面行為。

如果家裡有車有房沒有貸款,沒有老人和孩子要養,月薪一萬確實可以沒有太大壓力。

但是如果你有像我一樣每個月七八千的房貸,以及老婆孩子的奶粉尿不溼,還有雙方父母都沒有養老金的情況,你就知道一萬的月薪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拉布拉斯


這個問題,樓上都談了很多觀點,而我自己的觀點就是他的三觀不同吧,也許人家會享受生活吧,而且能力與夢想相匹配吧,而我也經歷過他那樣的生活,一旦能力與夢想不能匹配,那就是噩夢了。那種生活會讓人上癮,很難停手,而我現在信用卡逾期,網貸逾期,催債電話不停的時候,家人為你擔驚受怕的時候,就知道了人還是踏實點好。因為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了?


D城赫


人有千萬種。1000萬個人就有1000萬個人的生活方式及理解方式。人的內心當中都是想過幸福的生活的,但是現實。迫於壓力不得不去想辦法賺錢掙錢。同時呢,老年人常說的錢財來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也不枉人生在世,瀟瀟灑灑活一回。



免貴姓悆


首先有這想法的人多半也是沒有拿到一萬多一個月的收入,所以三觀還停留在一個月三千的歲月裡。

\n

賣LED燈的阿蒙


因為他車不貸款,房不貸款,還有存款呀!沒有車貸沒有房貸,在有些存款,老婆正常上班,養孩子加上家裡的花銷,完全綽綽有餘可以到處出去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