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從“營建”到“罷廢”,朱元璋為何對明中都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

從“營建”到“罷廢”,朱元璋為何對明中都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

“皆日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

在明朝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和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一樣,有著“衣錦還鄉”的小農意識。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明太祖朱元璋主持修建了中都,中都的存在,不僅反映了當時帝王的思想,而且明朝時期中都的營建與罷廢,更是明初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明朝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明初建都的多次選址,使得朱元璋對於中都的選址做出了錯誤決策,與明中都的“營建”直接掛鉤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登基,歷朝歷代的首任君王登位之時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在何處建都的問題。明太祖朱元璋是在應天就皇帝位的,在眾多的城市中,朱元璋最鐘意的就是應天這個地方。

從“營建”到“罷廢”,朱元璋為何對明中都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

一方面是因為應天這個地方有朱元璋當吳王奠定的宮闕,另一方面應天這個地方可以成為他發展自身勢力的基地,所以就成為了朱元璋選作都城的要選。

在明朝政權建立以前,當時關於建都的討論就初見端倪。因為朱元璋身邊的人都是一些淮西子弟,他們大多數人都十分留戀故土,更希望朱元璋能夠將都城建在靠近家鄉的應天。但是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儒士並不同意這一做法,他們認為如果將都城建在應天,根本起不到防禦的效果。都城的選擇,必須充分考慮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雖然應天的地理位置相當優越,經濟條件也不錯,但是如果從軍事角度來考慮的話,應天這個地方的劣勢十分明顯,應天的位置比較偏於江左,在作戰是並不適合調動軍隊,針對這個問題,就有大臣提出了新的建議,他們認為應該將都城建在汴梁,也就是後來的開封。在《明太祖實錄》中曾有一段文字記載了朱元璋建都時大臣們提出的建議:

“古者皆謂召天下者官成中上,汴梁宋故都,勸上定都。”

從“營建”到“罷廢”,朱元璋為何對明中都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

當時為了確保建都的安全性,朱元璋曾親自來到開封地區,實地考察當地的環境,雖然朱元璋這個地方地處中原地區,地理位置也是相當的優越,但是又感到這個地方無險可守,是一個“四面受敵”的地方,於是決定實行古已有之的兩京制度,即應天和開封同為都城。

但是就在做出決定的第二天,元順帝就攜帶后妃、太子逃奔塞北地區,這個時候,如果還將開封定為都城就是很不明智的選擇了。

這個時候,又有人提出了將都城建在臨濠建都的建議。臨濠建都,和應天與開封相比,雖然沒有那麼優越的條件,但是也還是很好的選擇。在《明史》中載:

從“營建”到“罷廢”,朱元璋為何對明中都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

"今建業,長江天險、龍蝦虎踞,江南形勢之地,真足以立國。臨濠則前藥準,以險可待,以水可清。”

但是自古就有“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傳統,更何況是帝王說出口的話,開封已經確實不適合做都城了,於是乎,朱元璋就下令,建都城於應天,中都順勢建於臨濠,中都建設由此開始。

二、過分繁重的勞役,導致營建中都過程中“厭鎮”事件頻頻發生,使得明中都的“罷廢”愈演愈烈

洪武八年三月的時候,當朱元璋得知中都的營造快要完成的時候,決定親自前往“驗工犒勞”,而當明太祖朱元璋興致勃勃的到達臨濠之時,卻發生一件事情,這件事情的發生,直接惹惱了身為帝王的朱元璋,成為後來中都罷廢的導火線。

從“營建”到“罷廢”,朱元璋為何對明中都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

視察過程中,明太祖朱元璋在來到中都的奉天門時,碰巧看見服役工匠的“厭鎮”事件,“厭鎮”在古時又叫壓勝,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巫術,對自己討厭或者是厭惡的人進行詛咒,他們就會得到報應,這個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工匠們對工役繁重勞動的強烈不滿。

原來,為了修建中都,明朝政府從各地徵調了大量的人力,這些人大多數專業工匠,除了這些專業工匠,參加中都修建的還有幾十萬的士兵、普通老百姓和囚犯。而且為了修建中都,明太祖朱元璋還派遣了大量的官員來監督中都的修建,在《中都志》中曾載:

“詔於臨濠造金吾、左右羽林、左右虎賁、左驍騎、左王新宮時 石燕山護衛、神策、雄式,興式、廣武、英武、武德、鷹於分散。”

從簡短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明太祖對於修建中都的重視程度。

參加中都建設的工匠、軍士、罪犯的生活苦不堪言,叫苦連連。大量的徵用人力,直接導致了許多家庭不得不妻離子散,百姓哀聲怨道。

從“營建”到“罷廢”,朱元璋為何對明中都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

在這些人中間,待遇最好的要算軍士了,官府有時候還會他給們一些棉襖和糧食,但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生活在不比其他人好太多,至於待遇最差的罪犯,處境就更加悲慘了。

這些軍士、工匠、民夫和罪犯的心裡,都有一股強烈的不滿情緒,於是他們就在朱元璋視察的殿脊上搞了傳說中的“厭鎮”法,發洩心中的不滿。

朱元璋在遇到這種事情以後,立即下令“殺盡”那些搞厭鎮法的人,鬧得人心惶惶。然而,朱元璋依然沒有認識到嚴酷的勞役給這些人帶來的深重苦難。許多人因此受到牽連,被迫入獄,甚至是遭受到非人的待遇,最後慘死。

久而久之,一些地方開始爆發起小的起義,雖然反響不大,但是卻給剛剛建立的明朝政府提了一個醒。

從“營建”到“罷廢”,朱元璋為何對明中都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

在受到警醒以後,朝中一些大臣對朱元璋提出了建議,對於多疑的朱元璋來說,這些建議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採納。當事情愈演愈烈之時,朱元璋終於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知道了修建中都給百姓帶去的深重苦難,大量的徵用人力導致了多少平凡的家庭妻離子散,普通的人們飽受分離之苦。

由此,持續了六年時間的明中都建設,就此罷廢。

三、從“營建到罷廢”,體現出朱元璋治國觀念的轉變,“修生養息與尚廉”二者並存,不僅穩住了人心,同時也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

雖然明朝的中都建設只持續了短短六年的時間,但是它卻對明朝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第一,明中都的建設,延緩了明朝初期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在明中都剛剛建立的時候,百廢待興,經濟殘破。尤其是與在元末的戰爭中,人民的財力消耗一空,平民老百姓的生活極其痛苦,地主榨取老百姓的地租,國庫年年虧空。

從“營建”到“罷廢”,朱元璋為何對明中都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

這個時候修建中都,與朱元璋自己提倡的“修生養息”政策明顯是背道而馳的。中都的建設,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無疑對剛剛建立的明朝政權來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第二,明朝中都的建設罷廢以後,使明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逐漸走上正軌,以較快的速度發展起來。服役工匠的“厭鎮”活動,給明太祖當頭一棒,使他漸漸認識到恢復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那些徒有其表的東西,忽視了國家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東西。

“厭鎮”事件帶給朱元璋的教訓,不僅僅是要體恤百姓這麼簡單,同時也使他痛下決心拋棄鄉土觀念,並且提倡在各地實行“尚廉”風尚,反對鋪張浪費,追求節儉,與此同時,朱元璋還反覆告誡朝中大臣們要勤儉節約,這一點,在如今出土的不少文獻中,都能發現某些蛛絲馬跡,即《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的:

“惟份養性,惟名蕩心、居上能儉,可以導俗,居上而侈、必至歷民。”

上行下效,君王親自提倡“節儉”之風,並帶頭在宮廷中實行,普通的老百姓自然也願意服從皇帝的這一號召,家家戶戶將就節約,在民間漸漸形成了一股節儉之風,對於明朝經濟的恢復來說,確實是為其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從“營建”到“罷廢”,朱元璋為何對明中都的態度發生重大轉變?

而且,明太祖的這個舉措,使得人們在明中都修建過程中積攢下來的不滿和怨恨,也隨之消退,人們看到了一位仁君的存在。而崇尚節儉這一點,對於後來的朝代,也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尚儉”成為歷朝歷代統治者治國理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雖然明中都的建設沒有全部完成,但是明中都在建設過程中的規劃佈局對於後來的許多朝代的都城建設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後來的許多都城的建設中,明中都的規格和佈局,都可以作為典範來參考。

明中都的建設,是明朝統治者展現國家權威,渴望“衣錦還鄉”心理的重要表現之一,同時它的誕生,也是適應時代發展步伐的節奏。然而,它的罷廢,也是統治者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即使最後並沒有完成建設,它都將給後代的統治者們帶去某些影響,或好或壞,都是它存在於歷史上的重要表現,始終彰顯著它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儒學案》

《東京夢華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