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你當他是牛鼻子老道,其實他是大唐“長城”!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

清代如蓮居士說著小說《說唐演義全傳》中,在河南瓦崗寨群雄之中,有位名叫徐茂公的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軍師,他運籌帷幄算無遺策,堪比諸葛武侯,那麼這位在小說家筆下如此熠熠生輝的人物在多大程度上是虛構的呢?

你當他是牛鼻子老道,其實他是大唐“長城”!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

一、少年才顯

此人本姓確實姓徐,名為世勣,字懋功,其中"勣"、"懋"二字可能因為筆畫繁複,不易理解,故被小說家改去。其家族源自曹州隋末時徙居滑州衛南(今河南浚縣東),家族在當地也算殷實之家,積存糧食可達到數千鍾(古代器名,一種圓形銅壺,可作計量單位),但與其他為富不仁的地主不同,其父徐蓋樂善好施,接濟貧困,從不在意親疏,顯然徐世勣也承襲了這些優秀品質。

隋大業末年,翟讓聚眾為盜嘯聚一方,面對這股可能會威脅到自家鄉鄰安全的勢力,年僅十七歲的徐世勣沒有逃跑也沒有硬剛,反而前往投靠,他向翟讓獻計"今此土地是公及勣鄉壤,人多相識,不宜自相侵掠。且宋、鄭兩郡,地管御河,商旅往來,船乘不絕,就彼邀截,足以自相資助。"即此地適合發展,而運河沿線油水很足,這個計劃既保證了自家安全也表現出足夠的誠意,翟讓從其計,劫掠公私商船,用於擴張,逐漸拉起上萬人馬,可謂一箭三雕。

至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已經成為河南地區實力最強的義軍,一年後河南、山東黃河氾濫,餓殍滿地,徐世勣見此情景認為應當立即出兵進攻隋朝糧倉,若能成功則"大事濟矣"。

你當他是牛鼻子老道,其實他是大唐“長城”!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

於是他請命帶兵五千襲擊攻佔黎陽倉,順利攻下後他開倉放糧,各地饑荒百姓聞風而來"一旬之間,得勝兵二十餘萬"這讓瓦崗軍迅速擴大,就連竇建德等其他義軍領袖亦派遣使者表示服從,隋煬帝見狀派大將王世充帶兵進剿,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春,當王世充率部下打造浮橋,橫渡洛水,準備大舉進攻時,徐世勣趁其不備伏兵四出,打得"世充大敗,爭橋溺死者萬餘人",瓦崗軍再次聲威大震。

然而最深刻的危機往往潛藏於最鼎盛的輝煌。瓦崗軍發展歷程中李密可以說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李密祖上歷任西魏北周高官,其父這輩更官至隋朝上柱國封蒲山郡公,照理說這是鐵打的飯碗不應翻車,可隋末從地方到中央都矛盾重重。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越國公楊素之子楊玄感趁遠征高句麗起兵造反,彼時隋朝根基尚在,楊玄感失敗,李密也因參與其中在潼關被捕,途中他悄然遁走,不久投奔瓦崗。此人熟讀經史、兵書、禮遇賢才、眼光獨到,他的加入幫助瓦崗軍多次戰勝隋軍,甚至擊殺名將張須陀。

你當他是牛鼻子老道,其實他是大唐“長城”!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

如此梟雄又出身官宦,豈肯長居盜匪之下,於是他設宴款待翟讓假意贈其一把好弓,趁其試弓之際命手下死士挑簾而出亂刀將翟讓砍死,這讓瓦崗眾將都猝不及防,徐世勣更是被"亂軍所斫,中重瘡",若不是李密想起來阻止險些命喪於此,其他將領如"單雄信等頓首哀求,密並釋而慰諭之。"經此變故,昔日一道反隋的情誼慢慢變味,好在共同的大方向還在,瓦崗軍在擊敗王世充後兵鋒直指洛陽。

二、入唐功成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楊廣被殺,本就一鍋粥的全國愈發不可收拾,在江都宇文化及扶持秦王楊浩為傀儡皇帝,率十萬大軍北上。在洛陽,段達、王世充等擁立留守在洛陽的越王楊侗即位,繼續與瓦崗軍對峙,而李密的處境顯然更加危險,畢竟南北兩面都是隋軍,自己夾在中間十分被動,於是他決定接受楊侗的招撫,搖身一變從反隋義軍成了隋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臺行軍元帥、魏國公,徐世勣也被封為右武侯大將軍,他們調轉槍頭向宇文化及,最終將其擊潰,可王世充等人對於李密的態度也是用完就扔,雙方很快反目。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幾乎全軍覆沒,投奔李淵,此時的徐世勣正駐紮黎陽。可即便如此,徐世勣仍然沒有自立的打算,他管理著原來"東屬海,南至江,西直汝,北抵魏郡"的勢力範圍,按理說這完全可以當作他投靠任何一方的本錢,但徐世勣認為其所屬勢力範圍本就是魏公李密所有,如若自己獻表投降,憑此晉升,就是"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徐世勣深以為恥,於是便將所轄州縣的土地、戶籍、軍隊編輯在冊,交給李密,"聽公自獻,此則魏公之功也。"這番行動有沒有感動李密不知道,但唐高祖李淵卻相當讚賞其忠義,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

你當他是牛鼻子老道,其實他是大唐“長城”!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

於是加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仍舊統轄原地,不久又封其為曹國公並賜姓李氏,正式改名為李世勣,總統河南、山東之兵,以拒王世充。可是瓦崗舊部孤懸於外又人心浮動,面臨竇建德的崛起只能逐漸式微,知道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勣方才回到京師加入秦王李世民麾下。良將從明主猶如游魚得水,李世勣終於得到能充分發揮自身才能的平臺。四月打破宋金剛,十月討伐王世充數次大戰皆是大捷,翌年攻下武牢,平定竇建德,降伏王世充。之後他又跟隨李世民凱旋"俱服金甲,乘戎輅,告捷於太廟。"

人生總是有起有落,竇建德餘部劉黑闥率軍數萬捲土重來,李世勣不敵損失五千步卒敗回京師,李世民重新出兵李世勣也再度披掛戴罪立功,他先是在洺水之戰中擊敗劉黑闥部將高雅賢,後又以河南道大總管一職討伐兗州徐圓朗,一戰功成,將其首級獻給朝廷。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一度投降唐朝的江淮義軍領袖輔公祏反叛稱帝,定國號宋,設置百官,李世勣奉李淵之命與趙郡王李孝恭、嶺南道大使李靖等一同出兵江淮。

翌年三月他親率步兵一萬攻佔壽陽,《舊唐書》和《資治通鑑》中寥寥幾句勾勒出李世勣的戰績,輔公祏派大將率領水軍十餘萬,效仿東吳拒晉那般將江面大船以鐵索相連,橫斷降水,並且於"江西結壘,分守水陸"李世勣先率兵迅速攻下其江西營壘,使得敵軍"大潰,以十餘騎奔于丹陽。"輔公祏慌忙之中於夜間趁著夜色棄城而走,李世勣哪肯放過,"縱騎追斬之於武康,江南悉定。"

你當他是牛鼻子老道,其實他是大唐“長城”!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

三、安定北塞

唐初各地紛亂,李世勣很快又被調往幷州防止突厥入寇。而遠離政治中心不代表遠離政治,武德晚期高層內部衝突頻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矛盾。

武德九年(公元625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迫高祖李淵立其為太子,可此時李世勣遠在幷州,既不熟悉京城情況也無暇分身他顧,所以當初在秦王集團的成員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敬德等日夜勸李世民動手時,後者猶豫不決"問於靈州大都督李靖,靖辭。問於行軍大總管李世勣,世勣辭。"這種遠在邊疆持身中立的態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影響了這二人未來的軌跡。不久李世民登基,他拜李世勣為幷州都督治理地方長達十六年,這種安排既符合對其昔日態度的處理,也符合安定邊境事務的需求。

你當他是牛鼻子老道,其實他是大唐“長城”!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

彼時北方突厥趁亂崛起,唐朝若想平定北方必須要宿將任要職,所以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代州都督張公謹為副出兵突厥,調李世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與華州刺史柴紹等率十幾萬大軍協同作戰。李世勣所部與突厥很快遭遇,他和劼利可汗阿史那咄苾大戰於白道,是役突厥大敗請和,李世勣與李靖會合商議認為突厥雖然戰敗乞和,但實力尚存"若走渡磧,保於九姓,道遙阻深,追則難及"而且突厥已然求和"其必弛備"李靖深以為然,夜襲突厥"虜五萬餘口而還"。

這次輝煌的戰績讓唐太宗非常滿意"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他封李世勣為光祿大夫、行幷州大都督府長史,乍看之下從都督變成了長史是貶謫,可實際上彼時的幷州大都督由晉王李治遙領,所以所謂"大都督府長史"仍是總管一方的大吏,而且這份名義上輔佐未來皇帝的官職使得李世勣名正言順的成為此後高宗的"舊臣"極大地影響其日後的命運。

你當他是牛鼻子老道,其實他是大唐“長城”!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

李世勣任"大都督府長史"五年,至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十一月,被調入朝廷,任兵部尚書,此時的突厥已成唐朝附庸,被安置在"白道川"為中心的漠南地區,這引發了生活在此地的少數民族 "薛延陀"的不滿,其原本臣服於突厥,等到唐兵殺來他們也趁機造反,使突厥後院著火,戰爭結束後他們自建汗國,統轄著東起大興安嶺、西抵阿爾泰山南界河套,北至色楞河的廣袤地區,其境內包括回紇、僕固、同羅、拔野古諸部,實力頗為雄厚,唐朝當然不會讓前驅虎後引狼的事情發生。

所以李世民先用類似"推恩令"的方法來分化瓦解薛延陀汗國的兩位王子,後又把突厥舊部安置在河套地區使其反過來監視薛延陀,後者對此十分不滿,於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起兵攻擊河套,突厥舊部不敵連忙向唐朝告急,太宗聞訊遂"以兵部尚書李世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將兵六萬,騎千二百,屯羽方"與靈州、涼州、營州等幾路總管一齊出兵迎擊,薛延陀聽聞便想撤退,李世勣"選麾下及突厥精騎六千自直道邀之,逾白道川,追及於青山。"

雙方在諾真水一帶相遇,薛延陀部萬箭齊發殺傷大唐馬軍,照理說騎兵無馬就喪失了該有的戰鬥力,可李世勣和他的軍隊顯然沒有遵循這一規律,他"命士卒皆下馬,執長槊直前衝之。"這完全超乎薛延陀軍隊的預料,唐軍一個衝鋒下去陣線崩潰,自家的馬匹反被唐軍搶去,唐軍又紛紛上馬呼嘯衝殺"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立下此等大功李世勣方才凱旋迴京執掌兵部。

你當他是牛鼻子老道,其實他是大唐“長城”!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

四、君臣風雨

可境外剛平,內亂又起,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皇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李世勣受命與司徒長孫無忌等一同審理,最終李承乾被廢,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皇帝"轉勣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可別小看這三個職位,他們分別對應太子府的最高行政官員以及東宮軍事力量和同中書門下的宰相,李世民對李世勣說"我兒新登儲貳,卿舊長史,今以宮事相委,故有此授,雖屈階資,可勿怪也。······朕將屬以幼孤,思之無越卿者,公往不遺於李密,今豈負於朕哉!"言下之意是皇帝不願再承擔一次東宮之變,所以出於對李世勣品性的賞識,希望其以舊臣身份匡扶李治執掌東宮大小事務,這一突然來臨的權力格局變動讓整個唐王朝陰雲密佈。

你當他是牛鼻子老道,其實他是大唐“長城”!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

方興未霽,高句麗又起事端,表面臣服的高句麗實際上動輒襲擾周邊小國,李世民權衡再三決定聽從李世勣的建議御駕親征,命後者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領軍六萬及其他部族軍隊,與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刑部尚書張亮所領水軍一起進攻遼東,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兵抵幽州,四月渡遼水奇襲高句麗,僅用十餘日破城 "獲二萬餘口,糧十餘萬石。"高句麗急派援軍四萬,李世勣同意遼東道副大總管李道宗建議以騎兵四千"策馬趨敵,所向皆靡。"一舉斬首千餘。

六月李世勣所部繼續作戰接連大勝,當地城池有降而復叛,對此李世勣極為強硬,當他聽聞皇帝有意再度納降,便親帥甲士數十人請命"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李世民下馬回應:將軍所言極是,但縱兵殺戮"朕所不忍"所以"將軍麾下有功者,朕以庫物賞之,庶因將軍贖此一城。"李世勣見狀也下了個臺階,這是他自玄武門之變後第二次與皇帝意見相左,只是此時李世民還能維持君臣相得的場面。

你當他是牛鼻子老道,其實他是大唐“長城”!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臥病,自知時日無多的他著重為李治鋪好後路,此時已是朝中勳貴且掌握過北方大量軍隊的李世勣若有二心恐難以壓制,再加上此前兩次意見不同,所以臨終前他將李世勣貶為疊州都督,並對李治道:"李世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僕射,親任之。"有趣的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又加了一段,說若是李世勣有所猶豫,便就地擒殺,李世勣聽聞後接旨就走,才免於一死,由於沒有旁證相佐,且參雜著明顯的權術陰謀論,不足與信。

你當他是牛鼻子老道,其實他是大唐“長城”!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

五、尊榮倍至

高宗即位,為避諱先皇,李世勣改名李勣,他主動上表辭職,李治也不客氣但十分照顧這位年近六旬的老臣"仍令以開府儀同三司依舊知政事",後拜為司空,命畫師為其畫像並親自作序,李勣也樂得退居二線尊重皇帝權威,比如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皇帝想改立武昭儀為後,他怕朝中反對與李勣等人商議,與他人堅決反對不同,李勣乾脆稱病,皇帝私下詢問便答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這也讓李勣收穫了帝后的信任,在之後極盡尊榮,比如之後李治想東封泰山,便讓李勣隨行,途中他不慎墜馬受傷,高宗更是親自探問還將自己用馬相賜。

如無意外李勣本可壽終正寢,可天不作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大臣泉男生請求唐朝發兵相助,這讓李勣來了精神。

十二月他再次出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直至高句麗,他指揮著包括薛仁貴在內的大量將官兩年內連續攻破高句麗所有軍隊,合圍平壤,就此動盪東北近百年的高句麗就此覆滅,史載唐朝"分高麗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縣,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統之。"李勣也隨之迎來了生命中最高光的時刻,獻俘於昭陵並"具軍容,奏凱歌"隨李治在南郊祭天,本是封無可封的李勣再次被加授太子太師連同其弟弟也被加封。

你當他是牛鼻子老道,其實他是大唐“長城”!歷史上真正的徐茂公

可塞外征戰終究掏空了這位七旬老人的精力,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十二月初三日李勣病逝,李治聞訊後下令輟朝七日,並追贈李勣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貞武",又賜給棺木允其陪葬昭陵,下葬當日李治親臨未央宮登上宮樓,眼往靈車痛哭流淚為李勣送葬,他仿效李靖舊例給這位替唐帝國立下無數功勳的老臣修了一座衛青、霍去病規格的墳墓以彰其軍功。

縱觀李勣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他從當初那個慧眼獨具的青年在一次次戰爭中逐步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乃至統轄大軍的將帥經歷太多成功和不少失敗,在戰場上他智計百出,決策利落,體現了謀與斷的雙重能力,在朝局中他則極為低調謹慎懂得隱去所有鐵血殺伐,安然的淡出各種權力爭奪,二者看似矛盾實則統一的建立在歲月給予他的老辣眼光與判斷力上,後世人將他與衛國公李靖並稱併合一作傳記於史書並非虛誇。

最後我們不妨引用《舊唐書》中對李勣一生的評價作為總結 "功以懋賞,震主則危。辭祿避位,除猜破疑,功定華夷,志懷忠義。白首平戎,賢哉英、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