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 竇嬰之死:是高估了自己能力而惹禍上身

導語:漢武帝時期有十幾任丞相,半數被殺,而竇嬰則是第一個。漢武帝后期幾乎沒人願意做丞相,小心謹慎的公孫賀被提拔為丞相時都連連拒絕,可見漢武帝時期的丞相併不好當。而竇嬰這個丞相的死又是一件青天大冤案,漢朝前期倒是出了不少冤案,晁錯削藩冤死,韓信的死也是個迷,而竇嬰的死思前想後也是有不合邏輯之處的。

竇嬰之死:是高估了自己能力而惹禍上身

漢武帝

竇嬰是功臣,因景帝時期破齊國之亂而被封為魏其侯,到漢武帝時期被命為丞相,其實算得上是一個德高權重的人物,在朝中也是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為什麼會說他是冤死的呢?

就竇嬰來講,此時伴君如伴虎並不是多麼大的威脅,因為漢武帝是器重他的,甚至是向著他的,最主要的影響還是因為在朝中得罪了惹不起的人,站錯了邊。這人便是田蚡,王太后的弟弟,本來田蚡和他並沒有什麼恩怨,兩人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可是處於兩人中間的灌夫將兩人聯繫起來。

竇嬰之死:是高估了自己能力而惹禍上身

竇嬰 劇照

原本的情況是田蚡與灌夫之間有著化解不開的矛盾,但是待灌夫得罪田蚡多次被抓入獄後,竇嬰卻因為極力救助灌夫而把自己給搭進去了,所謂得不償失大概就是這個理,爾後更嚴重的事情接踵而至,他因偽造遺詔罪而處於死刑。

整個事情的發展牽扯到了宮中的兩大巨頭,漢武帝和王太后,然後朝中有大臣韓安國出面,最後三人的矛盾就以竇嬰的死亡而收尾。其實整個事件中,竇嬰一直都是充當的一個拯救者的角色,過於重義氣,卻沒想預料失策,搭上自己。

使酒罵座

田蚡與灌夫兩個人本就有很大的矛盾,但是由於兩人都互相握有對方把柄所以暫時講和,講和不久後,田蚡就奉太后之命舉行婚宴,而王太后要求京城的權貴都去參加,所以灌夫其實並不想去和死對頭碰面,特別是在酒席上,因為他們倆之間就有過在酒席上起爭執的時候。加上竇嬰硬拉著灌夫出席,灌夫只得去,而他害怕的事情果然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竇嬰之死:是高估了自己能力而惹禍上身

田蚡

事情發生在敬酒的階段,當田蚡敬酒時,參與的人都站起來表示尊敬,到了灌夫敬酒,田蚡以及大部分人都只是坐著,只有少部分人站起來,更讓他無法忍受的是他的弟弟竟然在和程不識耳語。這下灌夫忍不了了,開口就罵他弟弟灌賢,又連著程不識一起給罵了,雖然罵得不難聽,也讓灌賢低下了頭。

本以為這件事就算了,但是田蚡卻沒有放過灌夫,說程不識與飛將軍李廣齊名,灌夫沒有資格罵他,竇嬰此時勸著灌夫但是灌夫誓死不低頭,藉著酒勁又說就算殺了他也不認識李廣和程不識。這回事情可就鬧大了,本來兩人還算是表面上的和解,現在看來又撕破了臉皮。

田蚡抓著灌夫這事不放,以不尊李廣和王太后為由,把他送進牢裡,連灌夫一家的人都被逮捕了。

竇嬰救灌夫

灌夫初入獄時,竇嬰嘗試過用金錢將灌夫贖出,未果。於是竇嬰向漢武帝報告,認為灌夫是酒後失言,而漢武帝其實也覺得如此,只是他一人妄不敢做定奪,因為畢竟是得罪王太后的事,所以漢武帝就弄了一個群臣辯論,想的就是利用群臣的壓力讓王太后鬆口,漢武帝向著竇嬰卻又不能獨斷解決,只得如此。

辯論是主角當然是竇嬰和田蚡。竇嬰說灌夫是酒後失言,田蚡說灌夫試圖謀反,群臣沒人發聲,只有韓安國出面,說竇嬰也對,田蚡也沒有錯,讓皇帝自行評判,這樣一來就把壓力又施加給了漢武帝,而漢武帝又無從下手,總的解釋權完全歸王太后所有。

竇嬰之死:是高估了自己能力而惹禍上身

韓安國 劇照

而這場辯論的結果並不是非常的重要,重要的是,竇嬰因此而跟田蚡結上了仇,想象一下,一個奮力挽救你的仇人的人,你恐怕不會抱有好感,所以呢,當竇嬰跟田蚡結上樑子的時候,竇嬰也就捲入了這場漩渦之中,竇嬰自己其實是清楚自己會有損失,而他覺得最大的損失不過是封的魏其侯被罷免而已,所以他也就沒在怕的,可殊不知,更加嚴重的事情在後邊兒等著他,是他始料未及的事情,也就是他自己的底牌出了問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最終,迫於王太后的壓力,漢武帝不得不逮捕了竇嬰,而在牢裡的竇嬰此時還覺得自己手裡有一張能夠保命的底牌。

竇嬰之死:是高估了自己能力而惹禍上身

王太后 劇照

竇嬰託自己家人上報漢武帝,說漢景帝留有遺詔給他。其實遺詔的作用是當竇嬰見不了皇帝的時候可以通過遺詔面見皇帝,但是當漢武帝派人去查檔案,查的人說並沒有關於竇嬰的遺詔,暗示竇嬰的遺詔沒有存檔。當時的遺詔都是一式兩份,一份給當事人,一份留在宮裡存檔,而現在只有竇嬰有一份蓋章的遺詔,意思不言而喻。

竇嬰偽造了遺詔

偽造遺詔在當時是要判死罪的,所以竇嬰難以逃脫。而竇嬰自己也沒有辯解的機會,他到底有沒有偽造遺詔,歷史沒有記載,但是從記載了的信息來看,竇嬰並非是有欺君之意的人,況且他是一個功臣,他犯不著偽造遺詔,他自己恐怕也沒有料到最後是以這樣"喜劇"的方式收場,所以到底是有人從中作梗還是竇嬰昧了良心,沒有準話。

結語:竇嬰之死,簡單點來說,是高估了自己能力,他原本以為自己能夠在保灌夫的前提下還能全身而退,但是事情發展脫離了他的掌控範圍。竇嬰是冤死,主要還是從竇嬰本沒有罪名卻惹禍上身,還有關於先帝的遺詔是否是竇嬰偽造,歷史沒有給我們一個準確的回答,而我們根據竇嬰所做之事表現出的性格和品德猜測或者說是推測,想為竇嬰開脫罪名,我們以今人的思想去推測古代的事蹟,缺乏各種資料和信息,但也無法阻止我們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