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李世民下旨議和,2位名將抗旨偷襲,消滅強國,俘虜10萬人

隋朝亡,唐朝立,李淵在立國之初,花了7年的時間,先後和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強敵火拼,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唐朝初年的穩定。

在李淵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有一個外部勢力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隨時準備起兵南下,飲馬黃河,這股勢力就是東突厥。戲劇的是,東突厥在唐朝建立不久便滅亡了,它滅亡之快,連李世民都沒有想到。


李世民下旨議和,2位名將抗旨偷襲,消滅強國,俘虜10萬人

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漠北的突厥汗國因此而崛起。到了隋文帝建立隋朝時期,突厥汗國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隋朝先後採取聯姻、拉攏等方式讓東突厥臣服,開皇之治期間,東突厥一直幫隋朝對抗強大的西突厥。但到了隋朝末年,農民起義接連爆發,隋煬帝楊廣自顧不暇,東突厥開始趁機南侵,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外部勢力。

李世民下旨議和,2位名將抗旨偷襲,消滅強國,俘虜10萬人

李淵起兵反隋之前,最擔心的就是突厥從背後襲擊。李淵為了快速攻佔長安,不惜和突厥締結盟約,每年給突厥鉅額財富。但在李淵攻打天下時,突厥先後支持劉武周、竇建德、梁師傅、劉黑闥等梟雄,藉此插手中原局勢。

東突厥和唐朝真正撕破臉,發生公元626年。當時唐朝剛剛發生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初登大位,人心不穩,頡利可汗揮兵20萬南下,李世民應對不急,被迫和頡利可汗在渭水簽訂盟約。從此之後,李世民時刻關注東突厥的動向,找機會一舉打敗東突厥,一雪前恥。

李世民下旨議和,2位名將抗旨偷襲,消滅強國,俘虜10萬人

直到三年以後,貞觀三年十一月,東突厥率先違背盟約,進攻河西,李世民終於找到反擊的理由。以此為藉口,李世民派李靖、李勣、柴紹、張公瑾等人領兵10餘萬,兵分六路,打算還以顏色。出征之前,李世民曾說:

“昔人謂御戎無上策,朕今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豈非上策乎!”——《資治通鑑》

從李世民的這句話可以看出,李世民所暢想的大唐帝國,是他高居長安,四夷賓服、萬邦來朝。

李世民雖然雄才大略,但當時渭水之盟簽訂不久,唐朝百姓亟待休養生息,唐朝10餘萬雄兵又是遠距離作戰,所以唐軍並不佔太大優勢。因此,李世民只是想打敗東突厥,讓頡利可汗投降稱臣,並沒有想到能一舉滅掉東突厥。


李世民下旨議和,2位名將抗旨偷襲,消滅強國,俘虜10萬人

戰爭持續兩個多月後,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李靖親自率領3000騎兵夜襲定襄,大破突厥。頡利可汗以為李靖所率領的是唐朝的主力部隊,驚魂未定,大呼:

“唐不傾國而來,靖何敢孤軍至此?”

頡利可汗認定是唐軍主力打到了家門口,突厥各部也都大驚失色,一天之內,陸續有東突厥將領率部投降唐朝。頡利可汗心裡沒底,率突厥主力向陰山撤退,不料先後遭遇柴紹和李勣的部隊,頡利可汗準備不足,連吃敗仗,通往大漠的歸路被截斷,又眾叛親離,無奈之下,提出向唐朝議和,並且向李世民低頭稱臣。

李世民下旨議和,2位名將抗旨偷襲,消滅強國,俘虜10萬人

貞觀四年二月,頡利可汗派使臣到長安,奉上自己親筆寫的請罪文書,表示願意帶領東突厥投降唐朝。李世民收到請罪文書時,大喜過望。從渭水之盟開始,李世民隱忍4年之久的東突厥,終於向自己俯首稱臣了。

李世民很愉快地答應了頡利可汗的議和要求,派鴻臚卿唐儉為使臣,代表自己到陰山和頡利可汗議和,商議東突厥向唐朝稱臣的具體事宜。

李世民下旨議和,2位名將抗旨偷襲,消滅強國,俘虜10萬人

實際上,在後世看來,頡利可汗並非誠心投降,因為當時前有李靖,後有李勣,突厥士兵紛紛竄逃,頡利可汗只是想利用議和來暫時擺脫困境,等到春天過去,草盛馬肥之時,頡利可汗再收拾舊部,又可以到漠北逍遙了。《資治通鑑》雲:

頡利外為卑辭,內實猶豫,欲俟草青馬肥,亡入漠北。


李世民下旨議和,2位名將抗旨偷襲,消滅強國,俘虜10萬人

李靖和李勣都是當時名將,二人會師之後,私下商量:“朝廷已經派唐儉安撫頡利可汗,頡利可汗此時正好放鬆警惕,乾脆我們帶上20天的糧草,出兵一萬人,以迅雷之勢活捉頡利可汗、滅掉東突厥!”

當時唐朝軍隊屢屢獲勝,一方面,頡利可汗答應俯首稱臣,李世民對這個結局已經非常滿意。另一方面,李世民已經派議和的使臣(唐儉)去陰山和頡利可汗見面。李靖和李勣卻悄悄商量活捉頡利可汗。可見,李靖和李勣的這個主意,並非李世民的本意。

李世民下旨議和,2位名將抗旨偷襲,消滅強國,俘虜10萬人

當時唐朝另一位名將張公瑾聽到二人的建議後,非常吃驚地說:“詔書已許其降,使者在彼,奈何擊之?”(小編譯:陛下已經下詔書和突厥議和了,我們的使臣也已經到了陰山,進攻突厥還有什麼用呢?)

其實,張公瑾的話還有一層意思:陛下已經下旨招降,你若把敵人往死裡打,不僅出爾反爾,而且還抗旨不遵。如果打贏了,當然有功。如果打敗了,弄巧成拙,這罪名可不小。

李世民下旨議和,2位名將抗旨偷襲,消滅強國,俘虜10萬人

但李靖認為,這是剿滅頡利可汗的最佳時機。自古以來,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李靖和李勣當機立斷,由李靖帶上一萬騎兵,李勣帶大部隊殿後,趁著大霧,一路悄悄接近陰山。

李靖派大將蘇定方為前鋒,帶領200名敢死隊,率先衝入突厥陣中。一時間,烽火驟起,突厥軍營大亂,頡利可汗驚慌失措,孤身一人騎馬逃走。等唐朝的大軍到來,東突厥其餘眾人,幾乎全部被俘。頡利可汗後來被捕,被送往長安。

戰後清點,共計俘虜東突厥男女10餘萬,殺死1萬東突厥士兵。僅此一戰,東突厥各部落或被殺,或被俘,或西逃,世上再無東突厥。之後,東突厥各部酋長雖然被唐朝分封為中郎將,但都不再以東突厥自稱。

李世民下旨議和,2位名將抗旨偷襲,消滅強國,俘虜10萬人

《資治通鑑》雲: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萬口。

李靖突襲陰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但歸根結底,這場戰爭是李靖和李勣二人商量的結果,並沒有提前稟明李世民。但正是因為二人私下的決定,幫唐朝滅掉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