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盛世歡筵:權杖的遊戲(30)
現在作個簡單的小結:李治上臺十年,唐朝保持了對外擴張勢頭。尤其西部邊境,起用雪藏二十年的老將蘇定方,一舉擊垮西域傳統霸主西突厥。中華文明的範圍,難得地突破西部天險帕米爾高原,擴張至中亞的鹹海——阿姆河一線。
當時的情況:安西都護府是西域最高管理機構,下設昆陵、濛池兩都護府,分別統領原西突厥十個部落,一家管五個;其他絲綢之路和中亞一帶的衛星國,大點的編設都督府,國王給他任命為都督,小點的編作州,首領給他封個州長。再往下,照中國規矩設縣,總共搞了一百多個縣。
不過這塊新得的地盤,和內地其他州縣是有區別的,它們有個特殊的稱呼——‘羈靡州’。什麼叫羈靡?《新唐書》解釋比較清楚:‘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著於令式。’就是名義上聽中央招呼,實際並不交糧納稅。套用現代語言,相當於唐朝的殖民地,或者說勢力範圍。
我們描述國家領土,經常用的一個詞是‘版圖’。‘版’,指戶籍;‘圖’,指地圖。國家版圖,就是說戶口地盤都歸我,這算實實在在的國土。這裡面畫地圖簡單,一塊地盤出現在兩個國家的地圖上,這種事到今天還很多,難辦的是‘版’。所以新唐書這話,是講在點子上的。包括後面一些羈靡州,慢慢同化,史書就加個標註:‘
以上有版。’表示這些快要成為我大唐正式國土了。關於安西都護府,有兩個重要的名詞這裡介紹下:
一是‘安西四鎮’。
上引《新唐書》談到羈靡州時,還講了一句話:‘其後或臣或叛,經制不一,不能詳見。’意思這些新開拓地區,管好是很費心思的。他們投靠唐朝,第一希望好處多多的,第二希望管束少少的。這兩條哪條達不到,他可能就跑了;哪天達到了,他說不定又回來。
這種‘或臣或叛’的情況,中央心裡很清楚,對付的辦法,一是不斷調整政策,該給胡蘿蔔給胡蘿蔔,該出大棒出大棒;二是從長遠看,還是要建個核心基地。安西四鎮,就是唐朝在西域的核心基地。
‘四鎮’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李世民時代。貞觀二十二年,唐朝發起‘昆丘戰役’。攻下龜茲(qiū cí,新疆庫車)後,把安西都護府從西州(吐魯番)移到龜茲。同時,在於闐(新疆和田)、焉耆(新疆焉耆)、疏勒(新疆喀什)三處建起要塞城堡,以上四城,統稱‘四鎮’。從那時起,四鎮就成為安西都護府的核心支點,慢慢又成為安西的代名詞——一說安西就想到四鎮,一講四鎮就代指安西,習慣上並稱為‘安西四鎮’。
四鎮重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然條件好,人多錢多、位置險要。龜茲是絲綢之路上一個核心要點,‘橫千里,縱六百里,土宜麻、麥、粳稻、葡萄,出黃金。’西漢時,末任西域都護李崇,就以龜茲為最後的據點與匈奴勢力作戰,‘崇遂沒,西域因絕。’龜茲失陷,漢朝在西域的地盤就沒了。焉耆同屬西域傳統大國,‘其地良沃,多葡萄,頗有魚鹽之利。’前面李崇怎麼倒黴的?起因就是焉耆的反叛。疏勒和于闐,同樣也是水草豐盛的沙漠綠洲。
古代絲綢之路有南道北道之分,北道沿天山南麓,經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南道和北道隔了個塔里木盆地,沿崑崙山北麓,同樣經抵帕米爾高原。四鎮當中,焉耆、龜茲和疏勒是北道要點,于闐則是南道重鎮。現在唐朝把這四個點一佔,立馬搭起一個南北呼應、東西伸展的立體防禦體系。
四鎮第二點比較厲害的,是有兵。它這個鎮不是我們現在講的歷史小鎮、旅遊小鎮,而是軍事重鎮。中央搞規劃,考慮的不是經濟發展、市場競爭,而是山川形勢、後勤供應,最後出來的方案:每鎮兵多少人、馬多少匹,每年下拔軍費衣糧多少、建些什麼樣的防禦設施,等等。
另外,四鎮並不單單就這四座城,周邊還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據點,照唐朝時候的規矩,大的叫某某軍、小的叫某某守捉,什麼‘天山軍’、‘張三城守捉’,等等。好比現在陸軍集團軍,軍部在某省某市,旅部、營部則分散在防區內各縣市。
安西四鎮前後存在了一百多年,隨唐朝勢力漲落有點變動。有段時間,安西都護府搬到現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碎葉城,就是傳說中李白的出生地,那段時間就以碎葉鎮取代焉耆鎮。後面情況變化,都護府又搬回龜茲,焉耆也回到四鎮行列。總體看,以現新疆境內龜茲、于闐、焉耆、疏勒這四鎮為主。
本篇修訂版,可關注微信公眾號‘ 一分鐘神思漫遊’
閱讀更多 一分鐘神思漫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