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獲嘉姓氏來源

獲嘉歷史悠久,有些姓氏和古地名、歷史人物有關。儘管這些姓氏的來源和姓氏著作上說法不一,但一個姓氏的來源不應該是唯一的。起源於域內的姓氏有14個。

樊姓來源之一是出自姬姓,是用封地為姓氏的。周朝時,周太王兒子虞仲的支孫叫仲山甫,是周宣王的卿士,輔佐周宣王治理國家,出現了“中興之治”。周宣王把仲山甫封為侯爵,所封的領地是樊,他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樊”作為姓氏。這裡的“樊”應該是獲嘉縣的古地名陽樊。“樊仲山之所居,故名陽樊”(民國《獲嘉縣志》)。照鏡鎮樊莊村在古陽樊的位置,這裡的樊姓應是樊仲山之後,是起源姓氏。該村樊氏已知23世,有500人。和修武縣牆南村樊氏同宗。獲嘉樊姓除樊莊外,另有西倉900人,南屯126人,後寺70人,丁村160人,大西關24人,這幾個村的樊姓是明朝以後遷入的。

陽姓來源之一是,周景王封他的少子於陽樊。後來,周景王少子的後裔因躲避周朝內亂,到了燕國,就用原來封地名陽樊中的“陽”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水經注》引用《陽氏譜·序言》中記:“翁伯是周景王之子,食採陽樊……因陽樊而易氏。”“修武有陽樊”(《後漢書·郡國志》),古修武今獲嘉也。“陽樊在縣北”(民國《獲嘉縣志》)。距縣城東北5公里的樊莊,15公里的南樊村、東樊村、西樊村,都在縣北,“必即古陽樊也”。陽姓和樊姓的來源都和古地名“陽樊”有關。獲嘉無陽姓後裔。

“蔣國西周封置,初在今河南獲嘉縣”(《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後人以國名為姓。“蔣姓於秦朝時就在蔣村、高廟一帶居住”(《獲嘉縣地名志》)。公元前206年,劉邦和項羽曾在此地打仗,修築祭天廟臺。現高廟仍有蔣姓20多人,只知是古姓,世系失傳亦無家譜。所以蔣姓發源地就是現在蔣村和高廟村所處的位置。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伯賁的大夫,因犯罪被殺,其子賁皇逃亡到晉國,晉國國君便把南部苗邑封給賁皇作食邑。從此,賁皇及其後人便以城邑為姓,賁皇還自稱“苗莊王”,在此築城,繁衍生息。從歷史地域而言,春秋時,現在的獲嘉縣境正是屬於晉國的南部地區。今存於張巨鄉政府西部一公里處的“齊州故城”遺址,前身正是“苗莊王城”。和苗莊王城有關的古蹟有三處。苗莊王冢,在古城東北三公里處(張巨鄉範莊村北),該冢多次被盜,但遺址尚存。香山寺,地址在緊靠苗莊王冢之南,據口碑稱是為紀念苗莊王的三閨女(三皇姑)於元代所建,“文革”被毀,今又重建。白雀寺,地址在古城東北的大清村,據口碑稱,苗莊王的三閨女曾在此出家,現寺已不存。“苗莊王”的後裔,是苗姓起源的其中一支。

“苑”字,詞書上解釋為:古代養禽獸、種花木的場所,多指封建帝王遊樂、打獵的園林。春秋時,獲嘉有“苗莊王”。口碑稱,其有一處種花的地方,即是現在的“陳莊花園”,種花人叫“苑工”,其後裔以職業為姓,此村苑姓人從古至今都種花。苑姓世系失傳,已知28世,以苑世松為始祖。陳莊有211人,東張巨有300人。古代有舉人、歲貢。

寧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西漢《急就章》一書上,已列為漢代常見的姓氏之一,宋代編的《百家姓》中列為第241姓,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中被列為187位,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5%。《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寧姓名人28例。寧氏起源之一就是源於姬姓,周武王(姓姬)滅商之後,分封姬姓諸侯,武王封他的弟弟康叔於衛(今河南濮陽一帶)建立衛國。其後裔有衛武公,武公子季亹,被封於衛地寧邑(在今河南省獲嘉縣一帶),其後裔以封地為氏,遂有寧姓。姬姓寧氏是黃帝后裔,周文王是其遠祖,寧氏先祖為康叔,始祖就是季亹。其墓在獲嘉縣李村東500米,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寧家房產文書在獲嘉縣檔案館保存。寧氏遠祖武王伐紂“勒兵於寧”的古蹟——同盟山,在獲嘉縣城東北二公里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寧”字命名的地名古今都有,如中和鎮前五福村東地有古“大寧城”,程遇村有“崇寧寺”,縣南有“寧南中學”。所以中國寧姓研究會,確定寧氏祖根地在河南省獲嘉縣。

因戰亂和自然災害,寧姓遷往山西省的較多。明朝以後,遷回來的有:寧登仕、寧登堂,從山西省陵川縣遷距獲嘉縣城西北二十多公里王敬屯村,有700餘人。寧宏基,明初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居洛陽地區,分佈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洛寧、魯山、盧氏等七個縣。除河南省、山西省以外,遷往吉林省、遼寧省、陝西省、河北省、山東省、安徽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省、福建省、海南省、臺灣省、香港和馬來西亞等地的寧姓也很多。

職姓是一個小姓。宋代編輯的《百家姓》中無記載。職氏是用官職作為姓氏的,起源於周代。有一種官職名曰職方,是夏官的屬官,掌管地圖和四方交納的貢品。職方官的後代有的就用官名“職”作為自己的姓氏。“周禮有職方氏,其後因官為氏。望出山陽”(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姓氏篇》)。馮莊鎮職王村職氏家譜中記載,職姓就起源於獲嘉縣職王村和溫縣西林肇村。始祖是漢朝山陽令職洪,從漢朝以來就居此地,宋末黃河兩岸交兵,避難洪洞。明朝洪武年,又各歸原籍。家譜上還記載,職姓除“職”字外,又有智、只、直、郅等字,異字而音彷佛者,仍是一本之根,都與職姓同源。

職貴是明朝以來獲嘉縣職王村職姓的始祖,生四子:復初、泰初、三老、景初,以四子為宗,分別稱北、東、西、南老四門。歷27代,有5300人,分佈:縣內有職王村、職莊、屯街、楊劉莊、田樓、城關二街、四街、新城、東永安、黃堤、前小召、後小召、前五福等,遷到外地的有:武陟縣小徐崗、劉莊、楊窪、崗頭,輝縣靳村和裴翠營,南陽縣大石橋鎮郭莊村,方城縣劉溝,太康縣清集鄉土小張莊,湖北省漢口市羅家墩。職姓的歷史人物:民國《獲嘉縣志》記載有8個舉人,24個貢生,仕有通判、知縣等。現代有副高級以上職稱者38人,副縣級以上職務者10人。職姓家譜於明朝崇禎六年(1633年),由九世祖職鳴皋創修,續修10餘次。職氏宗祠於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創建,1993年又擴建。清朝修建的家法堂,保存有兩處。明清時的墳墓和石碑尚存。職姓的傳說故事流傳較廣。輩字:13至17世,樹、□、銘、光、立、18世其、允、志,19世心、懷,20世永、恆、保,21世、彥、世。22世至41世,承、統、明、啟、訓、建、勳、業、楊、顯、久、遠、和、中、濟、平、安、福、祿、延。

據口碑資料稱,徵姓是清朝重臣曾國蕃的後代,因避禍而改姓徵。徵氏祖墳原在十里鋪村西北,距村有一公里。 獲嘉徵姓,現居縣城東城後村,知8代,有106人。

據河南省姓氏專家研究,因周武王廟在獲嘉縣,周姓一支起源於此。太山廟村周姓,宋朝以前就在此居住,屬獲嘉縣土著姓氏,應是此支。

張、可、王、馮、石

五姓為蒙古族,始祖均為睿公,原籍遼寧省遼陽市。其先祖於元朝期間進入中原。1368年元朝滅亡後,睿公無法遷回故鄉,便歸順了明朝。後在百溝河大戰中建立功勳,被封為世襲百戶官,在大洛紂村屯田,睿公死後就埋葬在該村東地。明弘治十四年(1502年),明孝宗皇帝詔告天下:凡是歸順明朝的少數民族,必須改稱漢族百家姓姓氏,否則一律斬首。睿公的兒子用公有五子,分別改姓:哈利改可姓、噠禮改王姓、忽泰改馮姓、失月改石姓、把都改張姓。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大災,弟兄分散,王、石下落不明。傳說王姓遷南陽,後裔七、八千人。在獲嘉定居的:馮姓仍居大絡紂,歷13代,有60人。張姓遷陳孝村,歷13代,有768人。可姓遷獅子營,歷13代,1589人,有遷滑縣張營村者。1986年2月,縣政府落實民族政策,印發獲政〔1986〕6號文件,住在獲嘉縣三個村的馮姓、張姓、可姓全部恢復蒙古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