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現代樂集》系列引言


《現代樂集》系列引言

George Crumb: MaGeorge Crumb: Makrokosmos Volume II


現當代音樂似乎是個與“古典音樂”相對立的概念。非要說的話,古典音樂這個相當引起誤解的詞彙應該被叫做“藝術音樂”,它毫無疑問地包含現當代為表現作曲家藝術理念而作的音樂。不過,許多樂迷一聽到這些音樂中無所不在的不和諧音、分崩離析的調性、毫無規律的節奏和有悖常理的表現形式時,便會被嚇跑而重新回到更古老的音樂的懷抱。


然而,正如同“古典音樂”或“藝術音樂”的定義本身一樣,現當代音樂的定義同樣模糊不清:並不是某一特定年代之後的音樂就是現代音樂,之前的就不是。整個音樂史的發展是漸進的,而非一步到位地從谷底躍向峰頂;它走過的漫長道路的每一步都不可或缺。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分清浪漫主義晚期作品和早期現代音樂作品的和聲界限;而現當代音樂中遠離調性、打亂節奏等破壞規則的做法不僅可以追溯到瓦格納,甚至可以回到貝多芬或者更早的年代:莫扎特、貝多芬等被封神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在他們的時代都是偉大的創新者。


一個沒有創新的藝術門類是沒有生命力的。而正是因為有技法、理念和表達方式的創新,音樂藝術才能保持其活力。進入20世紀以後音樂藝術和其它藝術門類的創新相輔相成,都由世界格局、技術發展和新興思潮所左右,甚至可以說它所經歷的發展過程是一種必然。並且現當代音樂作品與為更多人所接受的現當代美術、文學甚至電影作品一樣,以完全不同於“古典”作品的方式刺激聽眾的感官。也許一些一開始不易入耳的作品,一旦接受了之後同樣會讓人如痴如醉,就像並不那麼容易入門的布魯克納和馬勒的交響曲一樣。


因此,在這個新系列中,我們計劃推薦一些在現當代音樂史中佔有一席之地的作曲家和他們的作品。尤其限於中文介紹資料的匱乏,我們希望藉此機會能讓大家認識一些平時不常接觸的作曲家和作品,並樂於見到更多的愛樂者喜愛上經常讓人敬而遠之的現當代音樂。


最後,這個系列的名稱來自皮埃爾·佈列茲於1976年在巴黎創建的專演現當代室內樂作品的同名樂團(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佈列茲作為偉大的現代派先驅發表過無數臭名昭著的反對傳統藝術的言論;在這裡我們借用一個不那麼激進的作為本引言的結尾:“一個墨守陳規的文明必將衰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