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村居》裡,天,煙,鳶,為什麼只有三句是押韻的?


《村居》裡,天,煙,鳶,為什麼只有三句是押韻的?

這首村居總共才四句,有三個字押韻。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是一個押韻的相關問題。這個問題由於我們平時習以為常,就好像很多人一聽到絕句就自然知道是四句一樣,只要看到詩就認為第三句肯定是不押韻的。

其實這是一種常態認知帶給我們的知識盲區。

說簡單點,就是因為我們平時看到的多是這種結構,單句不押韻,雙句押韻。看得多了,就認為所有的詩都是這樣,所有的押韻格式都是這樣。

大部分人只要提到唐詩,第一反應就是“床前明月光”。其實李白的這首《靜夜思》是一首古體詩,根本就沒有平仄格律的限制。說到了這裡,很多人又會驚訝了,怎麼可能?最偉大的詩人,最偉大的時代,流傳最廣的作品,居然不合格律?

事實就是這樣。

《村居》裡,天,煙,鳶,為什麼只有三句是押韻的?

我們學習的知識有很多沒有必要涉及的盲點。比如初高中古文詩詞教學根本就不會涉及到平仄格律,也就連中國古詩中最基礎的兩種類別:近體詩(格律詩)、古體詩(不遵守格律)這種常識,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我們只知道最偉大的詩人是李白,模模糊糊知道中國古詩後來都是格律詩,就想當然地誤以為李白寫的流傳最廣的作品肯定是符合格律的,而且大部分人就算知道有平仄格律一說,區分格律體與非格律體也就是看字數和句數。

這沒什麼關係,因為格律知識對於今天的寫詩的人來說並不重要,對不寫詩的人來說更是毫無用處。所以,不知道沒什麼關係。

押韻也是同樣的道理。其實押韻分為隔句韻和排韻。

隔句韻就是隔句押韻,排韻就是句句押韻。

《村居》裡,天,煙,鳶,為什麼只有三句是押韻的?

在中國詩歌發展早期,這兩種押韻格式就是並存的。我們看《詩經》裡的句子:“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們可以看到前兩句就是排韻,後兩句就是隔句韻。排韻可以迅速形成語氣的節奏感,而隔句韻則是打破這種規則,讓詩句的吟唱表現方式更加靈活,更加新穎。

那麼有沒有單獨用排韻,或者單獨用隔句韻組成的詩歌呢?

到了西漢時期,因為音樂越來越複雜,作為歌詞而存在的詩,長度就必須增加來適配。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七言詩,而七言詩最早是漢武帝在柏梁臺與群臣聯句賦詩,句句用韻,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這就是最早的七言,由於一人一句的聯詩,沒有一氣呵成的感覺。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每人一句,這個人就必須在這一句中把意思表達完整,不會形成斷句,沒有必要用不押韻來區分上下句,所以在這種詩體中一直保持著排韻。

這種格式一直在七言中流行,直到東漢末的曹丕,開始真正把七言送上一個比較正式的詩歌位置,但還是使用排韻,比如他最著名的《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村居》裡,天,煙,鳶,為什麼只有三句是押韻的?

細讀《燕歌行》,我們會發現它因為使用排律,所以內容的分割是靈活的,可以兩句為一小段,也可以三句為一小段。這種情況在格式自由的古風中是沒問題的,而且在古風中押韻還可以轉韻。但是這首《燕歌行》是一韻到底,慢慢地開始向唐詩格式靠近。這首排韻詩是七言詩的一個關鍵節點,因為當時的詩還在曹操的四言,曹植的五言這些主流詩歌體式中創作,七言屬於後來者。

而到了曹植開創漢字音韻學之後,這種排韻的格式就基本上退出了詩歌主流。

因為詩在這個時候已經獨立在音樂之外(西漢初就出現了“徒歌”),成為了文本文體,不再僅僅用於演唱。漢字音韻學在魏晉南北朝飛速發展,沈約、周顒總結出“平上去入”四聲標註法並且應用到詩的創作,直接催生了唐武則天時期的平仄劃分和近體詩的格律標準。

押韻也產生了變化。既然不再歌唱,成為詩人抒發感情的吟誦體,自然就回到了《詩經》時期的隔句韻格式或者排韻和隔句韻混用的兩種方式。

《村居》裡,天,煙,鳶,為什麼只有三句是押韻的?

即使到了今天的現代詩詞,我們也只在歌詞中能看到句句押韻的排韻,因為音樂的調整變調,漢字本身是否押韻、平仄都沒有關係,並不會影響我們的演唱。

詩成為朗誦作品,就必然是隔句韻或者兩者混用,這樣才能保證聲調起伏,同時在古詩中還起到句讀的作用,讓我們知道如何斷句。

而在近體詩中,隔句韻的格式就是平(仄)起不入韻格式,就是單數句都不押韻,只有雙數句押韻,比如《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而使用隔句韻、排韻混用的,就是平(仄)起入韻格式,一、二、四句押韻,第三句不押韻。

《村居》裡,天,煙,鳶,為什麼只有三句是押韻的?

《村居》就是這樣: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就是近體詩的兩種基礎平仄格式,已經被固化。所以只要是近體詩,第一句有押韻、不押韻兩種,但是第三句絕對是不押韻的。否則的話就不是近體格律詩了,甚至連不遵守格律的古體詩也拋棄了完全的排韻押韻法,因為不適合吟誦。

我們把“兒童散學歸來早”改成“兒童散學歸來前”,就得到四句押韻的排韻古風作品,寫在紙上看不出來,但是我們朗讀一下,就會發現問題所在了。

但是如果譜上個曲兒拖長了音調,發生變音的演唱,又沒什麼關係了。

這是詩發展到獨立於音樂之外,依靠漢字音韻本身來保障節奏、音律的必然結果。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