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在語文學習時,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麼?

讓語文學習更有趣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問題。

語文的學習沒有任何技巧,唯努力下苦功把紮實的基礎知識掌握。那麼語文學習過程有哪些困難呢?

一、基礎知識不紮實

任何事物都離不開基礎,學習也是一樣,學習語文更一樣。人從出生的每個動作都有順序性:比如爬、走、跑。這個順序是不能顛倒的,學習語文尚且如此。拼音、單個漢字、複雜漢字、簡單詞語、複雜成語,精美短句、名言警句等。很多語文學習時,沒有作為重點關注和有意識的學習;

二、閱讀範圍不廣泛

語文的學習隨時隨地都有知識可學,除了課本的知識必須掌握,還得加大閱讀量,增加課外知識的學習。很多孩子或者父母以孩子考試分數為評判標準,不培養孩子養成涉獵群書的習慣,導致後期學習跟不上節奏,還以為上課沒聽懂,其實這時平時沒積累;

三、作文素材不積累

語文的作文,是很多孩子頭疼的事。不知道怎麼寫,無從下手,胸中無筆,下筆沒有神啊。主要是平時沒有積累素材,好的名言警句、精美短句、名人名事等有需要學習掌握並記憶,為現在的每次寫作以及今後的工作都能有很大幫助。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斷學習,不斷精煉,不斷練習,不斷反思,進而提升濃縮語文的精華,提升個人修為。


平凡練家人


我經歷過那場史無前例的......,我一直再想,我們的語文真的應該這麼學嗎?我小學四年級看了第一部小說《水滸》,五年級讀了家裡倖免於難的一部《三國演義》,是一九五三年商務印書館印製的繁體豎排版,後來又讀了無數書籍。但是 真正從語文課程裡學到的也就是教條的語法,修辭。認字,讀寫真的不用從課程裡學,我那個時代,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兩年,一共十年,語文課是比例最大的課,我們一生真的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學習那些為教你而教你的廢課嗎?例如《半夜雞叫》。到現在覺得有用的幾篇課文《孔乙己》,《阿Q正傳(節選)》,《套中人》,《羊脂球》.....,其它的真真假假的,嗨。為什麼不用拼音,那豈不簡單高效的多,漢字留給那些願意學的人去鑽研。計算機時代,拼音,英文多麼高效。我後來上了一所國內最好大學的數學系,在大學工作五年之後下海轉入IT行業,我覺得那屏幕上跳動的機器語言更富有活力,現在我已經不需要為生活工作了,我覺得,語文被賦予了太多使命,承載了太多別的東西,太重了。


tree5433


1、語文成績是否可以短期提高:

人們普遍認為, 語文學習需要長期的積累, 只有通過閱讀大量作品, 背誦範

文才能夠提升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這是個提升素質的長期過程。 而我們現在面對

的是應試。 舉個簡單例子: 語文專業的博士生讀的書可能比大家都多, 讓他來做

初中語文試卷他未必考得過您的孩子, 因為語文應試是有自己的答題方法和寫作

技巧的。可見學習能力和語文成績的提高並不完全相關。語文博士是精於學術,

而在讀的學生在答題技巧上更加佔有優勢。

2、語文成績好不好估分:

大家應該有這樣的體會, 當考試結束後, 學生們對除語文外的任何科目成績

均能夠準確估分, 因為答案是固定的。 而學生通常無法預估自己的語文成績, 這

是因為在閱讀與寫作中體現了太多主觀性因素,大多學生答題時都是跟著感覺

走。所以能否準確的把握出題人的思路, 答題時能否迎合閱卷人的想法, 是決定

語文分數高低的關鍵。 如果每個學生都掌握了閱讀與寫作的基本框架, 即我所說

的公式,在答題時正確的套用, 那麼在考試結束後, 也可以做到對自己的語文成

績心中有數。

3、面對考試,如何短期內提升語文成績:

語文學習有兩條主線: 一條是考試, 另一條是素質, 學好語文就要找到二者

最佳的結合點,即具體可操作的寫作方法和具體題型的解答方法。 抓住了這兩點,

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培訓, 才以便達到語文成績的提高。 語文滿分 120 分,其

中閱讀佔 40 分,作文佔 50 分( 在原有命題、半命題作文基礎上,新增“根據情

境,按要求寫作”兩道樣題, 分別為根據描述的生活情境寫一段表示感謝的話和

寫一則校園新聞, 調整後作文板塊總分不變, 根據情境寫作分數為 10 分,命題、

半命題作文分數為 40 分。) ,學生在考試時,只要能完全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做題,

抓住公式中答題點,無論學生的其他科目成績如何,閱讀達到 36 分以上,作文

達到一類文即 44 分以上的水平,再加上基礎知識的 20 分和語用的 10 分,語文

成績達到 100 分以上,是很輕鬆的一件事情。 同樣,對於希望進入重點高中學習

的同學,當你的語文成績達到了 108分以上的時候, 在中考中的競爭力, 也會大

大提升。


過客網絡運營


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文字有象形字,會意和形聲字等,我在語文學習遇到的困惑主要有。

一、讀音不同,意思不同。比如說參差不齊的參。冬天冷,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熱,能穿多少穿多少中的多少。

二、看著兩個字、三個字實際上是一個字。比如說孬、槑、羴、犇、淼、壵和磊等字,讓人難以辨認。

三、筆畫多難寫得字。例如饕餮大餐中的饕餮,耄耋之年的耄耋,醍醐灌頂的醍醐,魑魅魍魎等字筆畫多難寫。

四、一個漢字有多種表達方式。例如我可以用俺、餘、吾、咱、寡人、臣妾、在下、奴才、草民、本官、為師、小女子、為夫、哀家等多種字來表達。

五、一個字有多種用途。例如說抓綱治國,依法治國的治。成語有勵精圖治,醫生看病稱治病,軍隊稱治兵,學術稱治學,水利稱治水,也可用於治人。一個治字現代有管理、懲辦、研究和醫療等意思。

六、文言虛詞一詞多用。如千里之行,始足下是從的意思。心不忍,於事無補是對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人是給的意思。生斯,長於斯又是在的意思,文言虛詞不太好學習和掌握。


淄博平ge


語文是咱們的國語。是我們所有學科中的基礎學科。

在實際的中文學習和語文教學中,我們的老師和同學們也都探討過什麼是語文學習?

用一統一的一句話來說,那就是

1.語言文字。

2.語言文學。

3.語言文化。

說到學習語文的困惑,根據自己學習中文以及語文教學的工作經驗,覺得可談以下3點:

1.讀書能力。主要是朗讀,我接觸過許許多多的大學生,對語文教材讀書能力實在太差。能夠流利的,不卡殼的流暢的讀出課文中的教材或者是詩詞篇章的人真的佔的比例不足1/3。你就會發現許多人在小學初中高中所受的教育時,語文學習真的忽略了讀書。語言類的課程一定要去讀,而且要朗讀,讀出聲音來,眼到身到心到口到。這個世界上最動聽的聲音之一就是孩子們讀書的聲音。所以各個學校都還有必要加強孩子們的讀書能力。

2.創作能力。見過許多語文學習非常認真的孩子。有些寫的作文也是非常的優秀。但是在詩詞方面創作能力普遍偏弱。想想李白、杜甫、白居易之類,他們能夠用非常樸實的詩句,描繪生活。留下了許多千古名句。而我們現在許多喜歡寫作,甚至寫詩歌的同學。你看看他們的詩,有時卻不知所云。我們學的名家,他們的詩句,說是當時連老婦人都能夠一聽就懂的詩句。而我們現在許多同學所寫的詩句,一看了以後只能搖頭,不知所云。缺乏創造性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們存在的痛點。

3.語言能力。孩子們現在在說話表達方面,你會發現詞彙的豐富程度確實非常的貧乏。中華文化尤其是語言文字淵源流長。古人的文章,講究自斟句酌。你再看一看現在的大學生寫的論文。有的語句不通順,有的套話。廢詞廢句太多,這不得不說,語文基礎實在太薄弱了。

總結一下。無論我們學問有多高深,無論我們學習有多長時間。基礎的東西,一定要紮實。基礎的東西一定是可以重複學習和提高的。語文學習是每一個國人伴隨終身的東西。永遠有學習和進步的空間。不說語文學習是為了對語言文字的發揚光大吧;至少讓語文學習更好的為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服務吧。祝大家在語文學習中不斷進步,在繼承和革新中改善和改進語文的學習。






語文學習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閱讀量太小。原因:1、語文學習,它本身就涵養了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而這四個方面中,閱讀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礎的。2、在實踐中可以學習語文,但最主要的語文學習途徑還是閱讀。3、閱讀通過廣泛的、大量的閱讀,可以積累詞彙、提高語感、豐富情感、認識社會、體驗情感、關注自然……。4、閱讀也是實現人的素養提升的唯一重要途徑。即由語文能力到語文素養的提升、由語文素養到文化素養的提升。5、經典古書與現代時文的閱讀同樣重要,因為它各有優勢。閱讀經典古書可以提高古文素養,閱讀現代時文又能與時代接軌,二者均不可偏廢。6、閱讀打基礎,聽說寫等基本能力的提高,自然就不是問題了。總之,閱讀,始終應放在第一位。


輕風耳語


語文學習中,老師經常會說一個非常玄乎的詞“語境”。這也是我覺得學習語文遇到的困惑之一。“語境”字面理解就是語言的意境,那如何理解作者在某個字、句中的意境,他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情感?這也成為了語文學習時的一大難點。


從“詩詞”到白話文、散文,文體不斷變化,作者的情感藏在文章的字裡行間。有效理解作者的情感,首先就要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背景,通讀文章時,帶上情感,感同身受,體會作者在那個年代的經歷,進而瞭解他表達的情感。

理解“語境”不是一蹴而就。上學時,老師經常要求我們多讀書,大到世界經典名著,小到文摘、報紙。廣泛的閱讀積累語感,上下文聯繫體會作者的意圖。


理解“語境”有多重要,在語文閱讀理解中通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結合文本,談談“XXXX”句,運用什麼手法,表達什麼效果。”

這就要求我們對句子的表現手法有了解,為什麼作者要用這樣的寫作手法,他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呢?“語境”這一次,在這裡的作用就會大大展示出來,通過全文語境理解,結合特定表現手法,不難得出答案。


橘子沒有的尷尬季節


語文學習中,困惑還真不少,在此例舉幾例,比如:

一、學習語文的目的是什麼?

有學生問到:“如果今後不專業從事寫作,那學習語文有什麼用?只要認得字和認詞,跟學英語一樣,找個詞典背就行唄。”

首先,學習語文和寫作是不能等同的。不要被當前的考試模式所誤導。並不是學好語文就是為了寫好作文。學習語文很簡單,無非就是聽說讀寫。也就是說,當別人說你可以理解別人的話,當你說話時別人也可以理解,你可以讀懂別人寫的東西,當你寫作時,別人也能看得懂。關鍵是如何更好地表達和接受他人的信息。

舉個例子,你看了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想推薦給別人也去看,你會怎麼說?“哎,有部電影真的很好看,趕緊去看看,哎呀,真的很好看,特別好看……”對方有沒有想看的衝動?肯定一頭霧水。如果你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看,那為什麼好看?你沒學好語文,就會表達不清,到底是劇情合理、還是場面宏大、演技出眾或者主演是那個明星等等,你把看電影的感覺用語言表述出來講給對方聽,對方或許有興趣去看一下,回來還能與你一起交流,尋求共鳴。所以,學語文最終培養的是你的語言邏輯能力,實現更好的溝通。

總的來說,學習語文的作用就是學習用你的語言思維更好的梳理出你的情感,然後用簡潔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一個人的成長,知識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思考,這難道不是學習語文的目的嗎?

二、為什麼名人本來就是一句平常話,但是老師卻可以有千百種解釋?

這個問題是關於理解能力的問題,如魯迅《秋夜》中的一句話:“我家後院兩棵樹,一顆是棗樹,另一棵是棗樹”,這句話按理來說是病句啊,一般說一棵,寫另一棵一定會是別的樹種啊,為什麼還要寫進文章裡呢?

仔細讀一下,就會感覺這句話總有點不對勁的地方,但你要是說是病句吧,大名鼎鼎的魯迅怎麼可能會犯這種錯誤呢?所以肯定是蘊含了一些什麼特殊的意思。嗯,沒錯,肯定是表達了魯迅當時什麼什麼心理,是不是很多人都這樣想?然後就會有不同的解讀,魯迅在世,可能也被你們繞糊塗了,我當時沒這麼想啊!

所以,有時候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想多了,就像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對待事情的理解都不一樣。就像魯迅在文章中說的一樣:“我家後院兩棵樹,一顆是棗樹,另一棵是棗樹”,可能他只是簡單的想表達說我家有兩顆棗樹。但我們對這句話進行深度理解與解讀也不失為一種深度思考,能提煉出新的對人生有益的思想不也是好事嘛?

三、為什麼要背古詩?語文表達什麼?

我們從小被學校強制著背誦古詩詞,最怕的的就是課文後面寫的“請熟讀並背誦全文”。面對大量的古詩詞,我們有時候覺得十分苦惱。明明以後都不一定會用上,背完了也會忘,為什麼還要經常考這些。

這裡我們要說,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精髓,背誦這些古詩詞不僅可以讓我們民族的文化得到傳承,也可以提升我們自身的修養;而且這些古詩詞,每一篇都是一個故事,多讀可以知道歷史,也可以透過詩詞,去想象幾千年前,王侯將相的生活是怎樣怎樣的,這不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嗎?

讀書的時候,覺得背誦古詩詞很繁瑣很討厭,好像也沒什麼用處,後來看過一個帖子,覺得說的很有道理:你是希望自己在看到一群大雁在飛的時候說:“哎呀媽呀,好多鳥賊好看”之類的,還是希望自己來一句古詩:“鴻雁于飛,肅肅其羽。”?我覺得這個就是為什麼要背古詩詞的理由了。你要是看到一個賊美的景色,總會想說幾句酸詩來應景應景吧!而不是隻會說好看好看真好看,反正我是怎麼想的 。

學語文的困惑還有很多,大家可以關注我哦,請大家留言討論吧。


創新思維100講


我學習語文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樣把別人的東西,別人的寫作技巧,別人的長處變成自己的能力。學習好語文不外乎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在生活中解決各種問題,處理各種事情的能力。否則做語文知識簍子,不會學以致用,那麼讀再多的書又有什麼用,做書呆子,做有知識無能力的人,我想對社會也無益。

怎樣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不外乎還是多看書,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交往等等的書都要看,當然了,還是文學方面的好書要多看。

可以一邊看,一邊實踐,比如說邊看邊寫,邊看邊講,邊看邊用,融會貫通,不斷提高,久而久之,滴水成河,就會沒有白白學習語文知識,就會成為文學領域裡的行家。




半畝花生


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困惑:

第一、多音字的發音容易混淆,有時候會讀錯。

第二、文章的美感和作者的感情,經常體會不出來,老師講的時候也無法讓我體會到文章的這兩點。

第三、課外閱讀和課本的文章如何結合對比學習才能更好的提高閱讀水平?

第四、作文如何才能提高水平?應該如何借鑑好的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