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2020年小行星會撞擊地球嗎?

用戶999621209530


小行星撞擊地球,這種事情聽起來似乎離我們很遙遠,的確,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非常低。但是自地球誕生以來,我們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也曾多次受小行星的青睞。

小行星曾多次造訪地球

地球形成至今已45億年之久,在這漫長的年代裡,宇宙小行星曾無數次粗暴的訪問我們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它們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攜帶不等的能量先後多次在地球不同位置留下它們的吻痕。下面讓我們來看下按大小排名前十的小行星惡行。

(1)、20億年前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直接在南非形成直徑380公里的隕石坑。

(2)、18億年前的一次小行星造訪,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撞出直徑260公里的隕石坑。

(3)、5.8億年前一個直徑180公里的隕石坑在南澳大利亞被瞬間撞出。

(4)、3.6億年前,澳大利亞西部造小行星襲擊,留下一直徑240公里的隕石坑。

(5)、2.15億年前,一個直徑200公里的隕石坑在加拿大魁北克形成。

(6)、1.45億年前,南非遭遇小行星撞擊,形成一個直徑140公里的隕石坑。

(7)、7030萬年前,俄羅斯被小行星撞出一個直徑130公里的隕石坑。

(8)、6500萬年前,墨西哥遭遇小行星撞擊,隕石直徑達10公里,直徑180公里,深900米的隕石坑瞬間形成。這次隕石撞擊被認為是恐龍滅絕的直接原因。

(9)、3570萬年前,俄羅斯西伯利亞遭隕石撞出直徑200公里的隕石坑。

(10)、3500萬年前,美國維吉尼亞州遭小行星撞擊,形成直徑170公里的隕石坑。

我們地球在宇宙中就像我們人在社會上生活一樣,小衝突是難免的,動刀拼個你死我活的衝突還是及其少見的。看到以上歷史上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例子,你還會認為我們很安全嗎?

2020年情況分析

2020年可以說是安全的一年,至少從現在檢測的數據來看,我們地球比較安全。時而有小天體飛過地球,但經計算,在監控範圍內的近地小天體不會撞上地球。主要引起關注的有下面幾個:

(1)、編號52768的小行星,可以說是個大傢伙,它有4公里寬,會以3.132萬公里/小時的速度與地球擦肩而過。

(2)、編號136795的小行星,它個頭比第一個要小,但仍有一公里寬,且速度比第一個要快,將以4.2萬公里/小時的速度飛越地球,同時它離地球的距離也將比第一個要近很多。

(3)、2月15日編號163373的小行星與我們地球近距離接觸,約一公里寬的大小。

(4)、2020年飛向地球速度最快的太空岩石,編號153201,它將以9.0252公里/小時的速度於11月29日接近地球。

(5)、小行星163348將與2020年6月6日以4.014公里/小時的速度飛越地球。

(6)、1月10日,2019UO以3.384公里/小時的速度從我們地球周邊飛過。

(7)、小行星388945將於2020年5月10日近距離訪問地球,預計當天速度可達3.1606公里/小時。

(8)、5月來訪的另一顆小行星438908,將於5月7日以4.6公里/小時的速度近距離飛越地球。

(9)、9月的朋友將XA133將以8.5212公里/小時的速度在近地太空給我們展示極速之美。

以上是觀測我們跟蹤觀測到的2020年有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但現在看來,有的已經飛走,還沒到來的經推算也只是近距離飛越地球,而不會進入我們的大氣層。所以,如果沒有意外,2020年,我們很安全。

未來小行星造訪地球

在我們太陽系中,存在有數百萬的小行星,大多它們的軌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然而,總有個別小行星因各種原因偏離軌道,這些不太安分的小行星將有可能來到我們地球的公轉軌道,將是地球的潛在危險。

科學家推測,阿波菲斯小行星將與2029年4月13日近距離與地球接觸。這顆小行星將與地球相隔3萬公里極速擦肩而過。但是,它以270億公斤的重量近距離接觸地球,屆時很有可能因地球引力或宇宙中其他作用力而偏離軌道,將對地球形成極大威脅。如果撞到地球,它將相當於8.8億噸TNT炸藥被引爆,爆炸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65000倍。

另外還有烏克蘭天文學家預測小行星將與2036年撞擊地球,因影響天體運行軌道的因素較多,距離現在時間較長,所以,現在還不能完全確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的概率比較高。而且據計算,如果與地球相撞,爆炸力相當於2500噸TNT.

我們發現了數百萬的小行星,但還有更多的小行星沒有被我們發現,這是最危險的。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原因

我們知道,現在宇宙成分的組成主要是可見物質、暗物質、暗能量。這些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各個天體系統都在變化發展中,概率或大或小,只要不為零,那麼我們地球就不可避免來自小行星的撞擊。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影響

小行星與地球相撞,最我們的影響最直接的便是小行星高速撞擊地球的爆炸力,將因能量不同而摧毀撞擊點周圍一定範圍內的一切。其次,還有可能引起其他災害的發生。

(1)、海嘯。地球海洋覆蓋地表75%的面積,所以小行星與地球相撞,落入海洋的概率非常大。如果小行星夠大,便足以引起海嘯。科學家還對此計算出海嘯的浪高,如下表格:

(2)、全球風暴。大體積的小行星在大氣層中釋放大量的紅外線,引發連鎖大氣反應。

(3)、酸雨。小行星燃燒釋放大量的氮和硫,進而形成酸雨。

(4)、溫度效應。大量煙塵長時間彌散在大氣中,太陽光將無法達到地面,這將直接導致段時間內大範圍溫度降低。

我們應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措施

未知的,才是最可怕的,所以,我們對於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措施重在防禦,越早發現,我們便有越多的時間準備,便有越多的應對措施。對於現在我們的天文物理科技水平以及各行業整體水平,我們對於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應對措施分五步:

(1)、發現。應對的前提便是發現,如果提前發現,我們便有許多方式減少危害。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現在不僅有各類宇宙探測裝置,還有各類天體運行模擬系統。這些都極大的幫助我們儘早發現危險。

(2)、跟蹤。對於太陽系內小行星來說,都有其固定軌道,即便偏離,也容易被發現,我們便可以跟蹤其運行規律來判斷危險係數。而對於系外天體,數量非常少,但是仍有些可以在這茫茫宇宙中與我們地球相遇,這也就是我們需要更先進望遠鏡的原因,以此更大範圍的監控宇宙空間,跟蹤目標發現規律。

(3)、描述特徵。我們發現危險後,接下來就要分析小行星的構成、速度、物理性質等等,以此數據來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4)、轉移銷燬。當確定小行星必將與我們地球相撞的時候,我們可選擇的方式雖然不多,現在來看,還是有三種方式可行。第一種方式為成為重力飛船,即用大質量航天器連續撞擊小行星,致使其軌道偏移。第二種方式為激光消融,即用激光武器炸裂小行星。第三種方式為核選擇。用連續核爆來粉碎小行星或使其偏離軌道。

(5)、協調。小行星與地球的撞擊可以說必定是一個國際性問題。所以,不管是轉移銷燬小行星,還是撞擊後的救災都需要全球各國共同努力應對。所以,這時就需要一個協調機制,根據各國技術來分配任務,協同應對。

2020年,我們安心。



蛋蛋說科學



4月29日,一顆估計為1.7至4公里寬的小行星將飛過地球。但它不會與地球相撞。 這顆小行星叫做52768 (1998 OR2)它在1998年首次被發現。它將在離地球6300000公里的範圍內通過,達到每小時31319公里的速度。

據美國宇航局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稱,這次飛越預計將於美國東部時間4月29日星期三凌晨4點56分進行。他們追蹤可能與地球碰撞的近地物體。 這顆小行星被歸類為潛在的危險物體,因為它經過地球軌道附近,但它目前不在美國宇航局潛在的未來地球撞擊事件的名單上。 這是預計在未來兩個月內掠過地球最大的小行星,但它不是最大的。

這一榮譽屬於小行星佛羅倫薩3122(1981 ET3),2017年9月1日飛過地球,它將在2057年9月2日再次通過。那顆小行星估計有4公里到9公里寬。 除了追蹤可能構成威脅的近地天體,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其他機構目前正在執行研究近地小行星的任務,並有可能減輕碰撞的危險。



大多數小行星是由岩石構成的,但也有一些是金屬小行星。它們主要在木星和火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科學家估計有成千上萬的小行星,當它們靠近地球時,它們被稱為近地天體。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直徑230米天外來客迅速接近地球,NASA:時間已定3月27日

2020年的地球真的是內憂外患,新的一年剛剛開始兩個月有餘,很多大事就扎堆的發生了。首先就是從2019年燒到2020年的澳洲林火,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大量生物死亡。其次就是同樣開始於2019年的東非蝗災一路長途跋涉跨過紅海來到阿拉伯半島,繼而穿過波斯灣來到伊朗、印度和巴基斯坦,造成了嚴重的糧食減產。第三就是目前人類正對對抗的新冠疫情,對於我們的影響也並不小。第四就是南極的極端高溫,歷史上首次達到20.75攝氏度,北極的甲烷爆發,這些都意味著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氣溫變暖,已經到了需要我們警惕的時刻。


而在地球之外也不斷有著小行星一次次飛越地球,像是在走著鋼絲繩一樣,時時刻刻都存在著潛在的威脅,如果稍有不慎,小行星受到地球的引力擾動,就可能轉變方向向地球襲來。

NASA近日發佈通告稱,在本月末也就是3月27日北京時間11點52分就會有一顆小行星近距離飛越地球,屆時和地球最近的距離為0.044529天文單位,也就是差不多666萬公里,速度最快的時候為23.7公里每秒。這顆小行星臨時命名為2012 XA133,這意味著它是在2012年被科學家所發現的,因為它的數據和屬性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被NASA近地天體中心所跟蹤觀測著。



太陽系是一個異常熱鬧的大家庭,除了我們熟知的八大行星以及一些大衛星之外,太陽系內還存在著大量的小行星以及彗星,它們都是同樣的繞著太陽在公轉,小行星大多數集中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中間的小行星帶上,而一些長週期彗星主要存在於奧爾特雲。在繞太陽運動的過程中難免會和地球的公轉軌道有交集,例如我們看見的流星雨就是彗星在地球軌道上留下的小顆粒撞擊地球大氣層所致。

既然如此那就存在著小行星和一些碎片撞擊到地球上的可能性,這在目前來看已經是確定的事實,6500萬年前恐龍就是滅絕於一顆直徑十公里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災難中。一般滿足直徑大於150米,最小軌道交會距離 (MOID) 小於0.5天文單位的時候,就把這顆天體看成是潛在威脅的天體,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



而這顆正在向地球快速飛來的2012XA133就是值得關注的對地球有潛在威脅小行星,因為它的直徑差不多為230米,如果撞擊到地球之上將會對局部造成特別大的影響。一般如果直徑比較小的天體撞擊到地球上,它會在地球的大氣層中摩擦燃燒直至爆炸,最終落到地球上的可能就是比較小的塊體,造成的危害有限。

2012XA133在3月27日在距離地球666萬公里之外飛過,差不多是月地距離的16倍之多,之後繼續沿著它的軌道繞太陽飛行,大約十八年後也就是2038年11月17日會再一次的迴歸地球。對於這些具有潛在威脅的天體,人類要一直關注著它們的行蹤,正常情況下如果按著軌道飛行不會撞擊到地球之上。但是在飛行過程中如果受到其他天體的引力擾動,那麼就很可能改變方向奔著地球而來。

在這顆小行星臨近地球之後,今年的4月29日還會有一顆直徑達到2200米的小行星飛近地球,屆時會距離地球達到0.042048天文單位,速度最快時8.7公里每秒。這顆小行星應該是2020年飛臨地球規模最大的一顆了,撞擊到地球之上的破壞力無法想象。


可以觀測到的甚至已經清晰地分析出其軌道路徑,這些小行星並不可怕,令人擔憂的是那些悄無聲息人類搜尋不到的小行星,很可能會突然就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不給一點反應機會。木星和月球的存在,讓這種可能發生的幾率減小很多。



科學黑洞



一個小行星今天、明天、也許下週、甚至下個月正朝著地球前進。你在想,它真的會打擊我們,終結文明,還是導致長達幾十年的核冬天?

不,別擔心。

關於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的故事在媒體上非常受歡迎。幾乎每週,我們都會聽到一塊巨大的太空岩石正朝我們飛奔而來,並且有可能終結我們所知道的生命。

事實上,一顆名為2002 PZ39的小行星今天早些時候,也就是2月15日星期六,確實飛過了地球,而且它非常大——無論在哪裡440至990米。但是它在570萬公里的距離安全地超過了我們,或者說是地月距離的15倍。撞擊的風險基本為零。

但是這些故事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很難與它們抗爭。嘿,記得世界末日嗎?

小行星撞擊地球


因為有如此多的小行星經過地球,關於它們的信息通常是有限的——僅在2020年2月的剩餘時間裡,就有超過12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

在那些小行星上——它們的大小、速度以及它們將經過我們的距離。對任何人來說,這些數字看起來都是驚人的。這些大塊的岩石正在以巨大的速度移動!他們會殺了我們所有人!

也許沒有幫助的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任何經過的小行星進行了分類750萬公里我們星球的“潛在危險小行星”。這個標籤不一定與它們現在的影響風險相關,而是與它們未來的影響風險相關。一顆經常近距離經過的小行星有一天可能會稍微改變軌道,進入與地球相撞的軌道。因此,它有潛在的危險。

有一天,我們很可能會被一顆文明終結的小行星撞擊,但幸運的是,我們目前還不知道有這麼大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

撞擊地球的隕石。爆炸,世界末日。

情況並非總是如此。2004年12月,一顆小行星當時被稱為2004 MN4,現在被稱為99942阿波菲斯,達到都靈等級的4級。觀察表明,2029年4月13日,撞擊的風險高達60分之一。

然而,從那以後,人們開始討論如果一顆小行星朝我們飛來,我們會怎麼做。一個想法是提前很久用人造撞擊物撞擊即將到來的小行星,稍微改變它的路線,使它錯過地球。

當然,小行星撞擊地球時不被發現的風險總是存在的。例如,在2013年,臭名昭著的車里雅賓斯克流星直徑只有20米在空中爆炸俄羅斯上空,數百人受傷。它在撞擊之前沒有被發現,引發了許多關於如何改進我們對小行星追蹤的討論。


軍機處留級生


我是頭條正在認證的創作者,希望你能採納我的意見

首先是不會的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透露,五顆十分巨大的小行星正朝地球飛來,它們將在未來幾周與地球近距離接觸。

美國宇航局將所有太空岩石飛過地球時的“近距離接觸”都記錄到了一個數據庫中。

這些數據顯示,一些巨大的天體正朝著地球的方向運動,同時還伴隨著許多較小的天體。如果一個巨大天體撞擊地球,它可以摧毀一座城市,殺死數百萬人。但也有可能,這個天體大的足以在一擊之下,滅絕人類。

第一個(接近地球的小天體)名為(2019 UO),它將進入距我們星球270萬英里的範圍之內。據信它的最大寬度為560米,即它的大小可能是倫敦金絲雀碼頭的摩天大樓加拿大廣場的兩倍。

而這之後第二天,小行星2019 WC5將在距地球不到150萬英里處飛掠而過,據悉其最大寬度為180米。

接著,在1月18日,一塊名為2009 BH2的稍大點的岩石將轟動地球。據估計,它的大小在88至200米之間,且將出現在距地球300萬英里範圍內。

2月15日,這群裡最大的那顆將以大致相同的距離經過。小行星163373(2002 PZ39)可能達990米-如果撞擊地球,它的大小足以引起重大問題。

今年的閏日,即2月29日,將會看到一塊名為2015 BK509的達200米寬的岩石經過地球。我們很高興地報告目前沒有大型小行星會與地球相撞。幸運的是,因為上面提到的岩石非常巨大。

“如果一個岩石超過25米但小於1千米(稍大於½英里)撞擊地球,他可能會對撞擊區域造成局部破壞”美國航天局說。“我們相信任何超過1至2千米的東西可能產生世界性影響”

去年,一項可怕的研究表明,足以使數百萬人滅絕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遠遠高於之前的預測。科學家分析了被人問是第二撞擊大坑的狼溪隕石坑,發現宇宙發生碰撞的時間比預期的要晚。

但在我們繼續告訴你你會有多緊張之前,值得先提一下不同類型的太空物體。小行星是由岩石或金屬構成的,而彗星則由冰和氣體構成的。當他們撞擊地球時就變成了流星;那些墜落到地球上但沒有燃燒的物體叫做隕石。研究人員稱,當一個寬15米,重達1.4萬噸的隕石,以每秒17千米的速度猛撞到地球上時,就形成了沃爾夫克里克

它爆炸時的威力相當於0.54兆噸的Tnt,約等於36枚曾於二戰時爆炸於Hiroshima的核彈的威力。

來自Wollongong大學的Tim Barrows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研究發現,此物很可能在120,000年前撞擊上地球,此時間比先前預估的300,000年還要更接近現在。

這一發現促使Barrows增大了他對我們被相近大小的物體撞擊的估算頻率。他聲稱類似的撞擊大約每兩個世紀就會發生一次。“儘管這一速度只是澳大利亞每17000年才被大型隕石襲擊一次,但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他說道,“火山口只在澳大利亞的乾旱地區被發現。在其他地區,火山口都被地質活動所破壞,如河流遷移或山體斜坡的過程。”

澳大利亞對於乾旱地區年代久遠的隕石坑進行良好的保存記錄,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整個地球的隕石坑年代。澳大利亞屬於乾旱地區,其面積僅佔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一,而且,其海平面上升速度每隔約一百八十年就會上漲百分之一。這還只是保守的估計,因為在冰河時期,一些較小的撞擊也許已經被沙土所掩蓋。而大型天體的數量可能是這個數字的二十倍,因為石質隕石數目雖大,但在其穿越大氣層,經過一段激烈的旅程後,倖存下來的,就所剩無幾了。我們的研究結果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瞭解這一事件發生的頻率。

教授巴羅斯和他的學生使用兩種技術來確定火山口的時間:暴露測試器(用來估計地球表面的岩石暴露在宇宙輻射中的時間)和光學刺激冷光儀(用來測量多久以前沉澱物最後一次暴露在陽光下)。他們也使用天空照片創造了一個新的3D火山口模型並使用這個模型去計算火山口緯度。

“我們測量出這個坑的最大半徑是在東北—西南方向的946米,這也反映出作用力的方向。這個坑的平均半徑是892米。

我們預測它的深度為178米,並且120米都填充著以從沙漠吹來的沙子為主的沉積物。”巴羅斯教授這樣說。

如果當時正好有座城市在這個流星墜落的地點,那它可能就已經被徹底地摧毀掉了。






至臻Top榜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麗莎·蘭道爾在《暗物質與恐龍》一書中根據數據做了一些評估,來讓讀者們更加清晰地瞭解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頻率和強度。

這張圖表顯示了撞擊的數目(左側縱座標)和大致的撞擊間隔時間(右側縱座標)與近地天體的直徑的關係。上面的座標給出了假設天體在撞擊時的速度是每秒20公里的情況下,所能釋放出的能量(以TNT當量為單位)。橫座標上同時標出了天體的星等:虛線是2003年的估算,圓圈是新的估算結果,實線表示2009年以前發現的小行星數目。

舉例來說,一個500米大小的天體撞擊地球的頻率估計為10萬年一次,1000米大的天體大約為50萬年一次,而一個5000米大小的天體要 1000萬年一次。圖9-3也同時告訴我們,一個可以滅絕恐龍的大約10公里大的天體撞擊大約 1000萬年~1億年才會發生一次。

所以不要擔心了,認真快樂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撞擊地球的事不會發生的。



嗷熬滴神


可能嗎?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