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紹興印山大墓,繼河姆渡、良渚文化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浙江省省會杭州向東約60公里的寧紹平原上,有一江南水城——紹興其北臨錢塘江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是杭州灣的重要城市。

紹興在春秋時稱會稽,秦時置山陰縣,唐置山陰、會稽兩縣。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宋高宗趙構南渡,以“紹祚中興”之義,改稱紹興府,紹興之名始於此。

紹興自古名人輩出,賢才流寓,《越中雜識》載:“夏商以前,人物無可考,春秋時,種、蠡、鄂、倪,輔越滅吳,以後代有聞人守斯土者,皆輔相之才;生斯土者,多青華之彥”。正是由於紹興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其成為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聲名烜赫的印山大墓就位於紹興市西南的印山之巔,從1996年8月至1998年4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對印山大墓進行了歷時近兩年的考古發掘,因其在考古學、歷史學上的重要性,被評為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紹興印山大墓,繼河姆渡、良渚文化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印山大墓的發掘受到了國家文物局及許多著名考古學家的重視與關心,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黃展嶽、黃景略、張忠培、嚴文明、李伯謙等先後多次到發掘現場。當時的國家文物局張文彬局長,以及楊志軍、孟憲民、宋新潮、關強等領導也先後多次視察工地發掘情況,這在全國的考古工作中也是不多見的。

印山大墓發掘後,以其巨大的規模、特殊豪華的墓室、嚴密講究的填築及外圍隍壕的設置等享譽全國,一日時間盛傳。

“北有秦陵,南有印山”,足見其意義之重大,在浙江省考古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繼河姆渡、良渚文化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