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小孩出現了叛逆表現,做家長的該怎麼辦?

雕刻時空山東


孩子在慢慢成長中,會出現叛逆期,在這個時期家長無法與孩子溝通,孩子因為叛逆期變得暴躁、不易溝通、厭學等問題!


如何的溝通、引導孩子成了每個家長掛在嘴邊的話題,但是每每說起又不知道如何解決。


其實叛逆期你只要做到這幾點

①不要訓斥孩子,往往在叛逆期的孩子,越是武力性訓導孩子,孩子越是叛逆。

叛逆期要學會引導,少一點打罵,多一點關懷,孩子叛逆自然就會減少。

②做好表率,引導成長。家長做好表率作用,嚴以利己孩子也會跟著學會嚴以利己。

③讓孩子獨立 孩子叛逆期要讓孩子獨立,少一點管教和批評,在孩子嘗試事情失敗後,多一些鼓勵。

④給孩子一個情感宣洩口,和孩子積極溝通,充當孩子的情感的宣洩口。


大部分的叛逆期都是反抗心理和身體上的束縛,家長要換位思考,找出癥結,合理引導,幫助孩子輕鬆度過叛逆期。

歡迎評論區留言、點贊、關注,不吃水果的同學

不吃水果的同學


感觸頗深的是,孩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有了叛逆心理,不再像一二年級時那般“聽話”,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了,還不愛跟家長交流了,有些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如自己懂得的多了,甚至還開始“輕視”自己的父母……總之,那個時期的叛逆表現各種各樣。


此時,作為家長該怎麼辦呢?第一,不要“硬來”。不聽話了,打一頓,八歲前可能這個方法還行的通,八歲後,再用此方法,會適得其反。碰到孩子跟自己犟嘴或者賭氣,要多開導,講道理,當時可能孩子聽不進去,過後一會,他會反思自己的做法和你所講的道理,孩子有了叛逆心理,說明孩子長大了,所以,你不要認為他大道理不懂,覺得給小孩子講道理,是對牛彈琴,那就大錯特錯了。要給他講道理,擺事實。

第二,如果孩子不愛跟你交流了,你就要從現在起,主動跟他交流,多關心他的生活和學習,相信你的主動,會讓他重新打開,他將要對你關閉的心扉,交流多了,他會再次發現你可以讓他崇拜的優點,對你崇拜了,他還會對你不屑一顧嗎?有事情,有問題,他自然會跟你商量和交流。

第三,就是作為家長一定要多學習,多閱讀,跟孩子一起成長,有些家長會抱怨,為什麼現在的課程都這麼深,三年級的題目我都不會做了。其實,並不是課程深了,你不會做,而是你已經懶於動腦子,不願學習了。試想,哪個孩子會喜歡一個整天抱著手機聊天,玩遊戲的家長。所以,陪孩子時,請放下手機,拿本書,哪怕是孩子的課本都可以,多看看書吧。


微弱的天空


孩子的叛逆分為,2到3歲獨立意識的叛逆,7到8歲個性意識的叛逆和9到12歲青春期的叛逆。面對孩子的叛逆,我們總是束手無策,甚至覺得孩子不懂得感恩,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如果我們出現這樣的思想,就該好好反省自己,孩子的叛逆和我們表達愛的方式有直接的關係。

2到3歲是孩子出現獨立意識的階段,我們不要以愛的名義,限制了孩子的自由。


孩子從剛出生到兩歲基本是處仔父母百般的呵護中,孩子也比較的依戀父母,但孩子從學會走路開始,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任何新鮮的事物都想要去嘗試,而父母卻已怕傷害孩子為理由,阻擋了孩子一切嘗試的機會。我們阻擋孩子最初對一切事物的探險,孩子便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要挾我們,這也是孩子最初的叛逆。

當孩子剛剛對各種事物感到好奇時作為父母,我們要鼓勵孩子對各種新鮮事物的嘗試,給他們充分的自由,讓孩子充分發揮創造力和任何有趣的想象力。

七到八歲的孩子出現叛逆,多是因為在學習上父母對他們的過度關注。


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後,父母總怕他們輸在起跑線上,每天都會給他們安排很多的學習任務,來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當這些任務,讓孩子感到疲乏時,孩子便會不配合。孩子做作業時,父母也總是在一旁不停的指出他們的各種錯誤。我們的過度關注,讓孩子無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自然會產生不自覺的反抗情緒。

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需要讓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不要過度的去幹涉他們對學習方法的使用,尊重他們學習計劃的制定。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需要的是父母朋友式的理解與呵護。


青春期叛逆並不是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於父母和孩子之間價值觀的不一致而產生的正常心理過程。如果家長不能夠理性的應對孩子的逆反心理,選擇和孩子對抗到底來樹立家長的威信,就會直接影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心理發展。

青春期叛逆,其實是一個人從兒童到成人過度的階段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點。理性的對待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放下家長高高在上的高大形象,適當的放低姿態,讓我們成為孩子的朋友,成為孩子煩惱時的傾訴對象。

孩子任何的叛逆階段都需要父母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認可孩子的成長,不要把自己的思想意識強加給孩子。


小布點mami


首先,得先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叛逆?找到根源才能對症下藥。一般孩子叛逆會有以下幾個原因。

1. 叛逆是孩子負面情緒的集中爆發。也就是說,孩子叛逆,是因為他內心積攢了太多的負面情緒了。就跟彈簧一樣,你壓到最低,他最後一定是彈得最高。那麼這些負面情緒有憤怒,委屈,害怕,消極等等。

那麼孩子的這些負面情緒來自哪裡呢?來自父母的不理解,責備,不信任,冤枉,打罵的等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因為,這些教育方式讓孩子經歷了,太多不愉快,但由於身體比較弱小,只能選擇壓抑的服從。


2. 溺愛,代替包辦太多。溺愛看似好像是沒有打罵那麼傷害孩子。其實,它削弱了孩子很多的能力,讓他特別不自信,沒有責任感,不懂感恩,不體諒別人,不會為對方考慮等。其實溺愛是對孩子“溫柔的傷害”。

3. 主權被剝奪。孩子自己的事情沒有權利做決定。想法不被認可,不能表達。他心裡會很難受。所以,用反抗的方式奪回主權。


4. 父母的不信任。爸爸媽媽總擔心孩子會做不好事情,總喜歡在孩子耳邊嘮嘮叨叨,要麼一雙眼睛總盯著孩子。孩子會很煩躁,那麼他就會以叛逆的形式來告訴父母,沒有你們的督促,他自己能行。

5. 父母太焦慮。情緒是會傳染的。其實,有的時候,孩子的叛逆是受了父母焦慮的情緒的影響而已。父母遇事不能淡定從容,如何讓孩子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呢。


6. 父母不會說話。明明是在關心孩子,是在替孩子擔心,偏偏要用大吼大叫的方式跟孩子說話。那麼,孩子他不會聽到你說的話,他只會看到你的情緒和大吼大叫時呈現的表情。

如果孩子表現沉默,父母就說會說孩子不聽話,如果孩子對抗,又說孩子頂嘴,叛逆。

“一句話說得人跳,一句話說得人笑”。明明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孩子就是不愛聽。

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結果就會不一樣。所以,有話好好說,說到孩子心裡去。


總之,父母呢要適當的放手,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去做。哪怕做錯了也沒關係,因為錯誤是孩子學習最好的機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多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多尊重孩子的決定。

愛孩子,關心孩子,就好好的告訴他。大吼大叫,是不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樺姐談養育


小孩出現了叛逆表現,做家長的該怎麼辦呢?

每一個做父母的,都經歷過孩子成長的叛逆期,面對孩子的叛逆,做家長的或多或少地都會有一些無所適從的感覺,完全不管又不行,管吧,還真沒有兩全其美的好方法。

孩子到了青春期,由於心理和身體的成長變化,都會有所叛逆,如果沒有叛逆的表現反而顯得不正常,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對孩子和家長來說,恐怕就是利大害小的最好辦法了。

我個人認為,孩子的叛逆行為來自於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個是孩子想尋求人格獨立。這是孩子人格成長的必要部分,做家長的沒有必要一味打壓,孩子在叛逆過程中做錯了事,有時候也會自我調整,但其心服口不服是普遍現象,無傷大雅的事,順其自然也就好了。

但涉及到危險和極端的叛逆行為,做家長的必須能及早地發現苗頭,多與孩子溝通,多關心與陪伴孩子。其實,孩子叛逆期的有些極端想法,也只是電光火石般過一陣就好了,但處理不當容易適得其反。

孩子的叛逆因素還有一個是源於身體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處於性發育過程中,面對這些變化,孩子充滿了好奇、羞澀,甚至擔心和恐懼。做父母的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為避免尷尬和牴觸,可以買一些這方面的書籍讓孩子讀一讀。

我覺得男孩子在青春期成長中的叛逆心理和行為,由父親來引導和化解比較好一些,父親有過類似的成長經歷,通過現身說法孩子比較容易接受。對女孩子的引導責任,母親的擔當更是義不容辭,尤其是女孩子初次來月經的時候,母親的引導與關愛比誰都重要。

總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叛逆行為,有百分之九十都是人生中的一道風景,作為過來人我最想說是:家長要用智慧的眼光、理智的心態認真地欣賞就好。“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用在這裡是最好的收尾了!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討人生,感悟生活,共話養生,閒聊文學,共同學習進步。


山人的生活感悟


小孩出現叛逆與家長沒有及時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導有關。作為家長首先要和孩子有效溝通,走進孩子心裡去,瞭解孩子因為什麼叛逆。這個過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你要想盡各種辦法,正面溝通不行就側面瞭解,總之一定要先找到問題的癥結在哪兒,然後及時幫孩子解決問題。


家庭裡父母離異的孩子叛逆,多表現在負面思想較多,正能量不足。對於這樣的孩子就要以愛打動,讓孩子重建對人的信任。

還有些孩子由於和父母沒有共同語言產生了代溝而逆反。因此父母要陪著孩子一起成長,足夠了解自己的孩子愛什麼不愛什麼。如果已產生代溝,家長有必要惡補自己和孩子之間落下的東西。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不正確的三觀也可能導致孩子叛逆。父母灌輸給孩子的三觀如果不正,可能引起孩子在學習中與學校教育相悖,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做父母首先要自己三觀端正。


紅塵故事會


青春期是一個五彩繽紛的時期,是一個令孩子和父母都感到困惑的時期。這一時期,孩子的心理與生理都會得到快速的發育:在心理方面,他們的獨立意識明顯增強,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在生理方面,正在向成人方面發展。父母如果稍不注意,就會嚴重影響與孩子的感情交流。如何與這一階段的男孩成功地實現交流溝通,幫助他順利度過青春期,是擺在父母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放平心態,和孩子加強溝通。家長都是從青春期走過來的,在與孩子爭取有效溝通時,也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回到當年的那個時間點,放棄居高臨下的說教形式,平等地與孩子進行心平氣和的溝通。千萬不要一味地抓住孩子的弱點不放,要儘量發現孩子的優點,幫助他樹立自信心。青春期,在自尊心的驅使下,孩子的攀比心理會日漸強盛。當發現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別人的時候,就會自慚形穢。這是由於他們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面對這種情景,家長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讓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行為。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可以使用啟發、引導的方式,不要擺家長的架子,否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只有自尊自愛的人,才會奮發向上,成為有作為之人。再者,愛頂嘴的孩子通常都是很有見識、內涵和智謀的,只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他們定然會早日成才。


182133踏雪尋梅


有時候去理解一個孩子所謂的叛逆期,並不能簡單的從孩子來看,而需要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思考。

任何一個“問題孩子”的內心,都隱藏著“求救”的渴望,也隱藏著一個隱秘的線索。只要我們看到這種“渴望”,檢視並找到這個線索,破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走到孩子的心裡去,孩子表面的叛逆就會無聲無息的化解。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為之前積壓了太多被剝奪、被強迫、被髮洩情緒的痛苦,孩子出於生存本能,在沒有力量對抗的時候,往往是儘量討好父母的,這通常意味著他們要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一旦自我意識爆發,他們就會通過反抗來捍衛做自己的權利,出現叛逆行為。反過來,如果親子互動中父母一直能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去愛她,那麼孩子未必會叛逆的。

其實“叛逆”這件事,更多是控制慾強的父母給正常孩子貼的不當標籤。“叛逆”的根源,在於父母過於控制。所以,父母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孩子的性格習慣本就在不斷形成和發展中,貼標籤不僅會引起孩子的叛逆,更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想給孩子貼標籤那就要貼好的,告訴孩子他是個上進的、勇敢的、陽光的、有愛心的、有禮貌……的孩子,如果孩子出現負面的性格傾向或有不好的習慣,父母第一要做的是幫助其尚處在不嚴重的情況下進行改正,鼓勵他鍛鍊他。


錢樹雲


以前總是不理解為什麼大人總是什麼都管的呢,就像現在自己的孩子都不理解為什麼家人都要管他

女兒6歲了,出現了叛逆期,你說東她就西你說這樣,她就那樣,讓你很生氣,,,不知如何是好,當自己冷靜下來,和女兒好聊天,好好玩,她就會告訴你,其實她只想得到多點大人的關心與關愛,所,也請大人們,不要一回到家就拿著手機在玩的,放下手機,多與孩子一起玩耍吧,這樣她就能好好的渡過叛逆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