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解放四川,劉文輝手握重兵,什麼因素促成其起義?

三大戰役之後,解放戰爭基本接近了尾聲,蔣軍主力軍幾乎被全部消滅,但在崎嶇複雜的巴蜀之地,仍然盤踞著兵力龐大的蔣軍殘部。蔣軍紛紛撤到四川,成為解放大軍必須掃除的障礙。

1949年12月,90萬蔣軍殘餘勢力在四川集結,大戰近在眼前。沒想到戰爭還沒打響,四川軍閥劉文輝、鄧錫侯兩人起義。到底是什麼因素,讓二人做出這一決定,背後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解放四川,劉文輝手握重兵,什麼因素促成其起義?

1949年4月解放南京後,蔣軍的覆滅已成定局,其剩餘一些主力開始退往臺島。雖然大陸仍有部分地區未解放,但此時蔣軍勢力已大不如前,各地不少有識之士,對蔣氏當局上就心懷不滿,不斷轉投我軍。

當時,我軍決定進軍大西南,摧毀蔣氏在大陸的最後一塊基地。而蔣氏在面臨總崩潰的形勢下,仍然想做困獸之鬥,調胡宗南帶嫡系部隊集結西南,力圖以川、康、雲、貴為根據地,以重慶為據點,固守西南,作決戰大西南的態勢。

劉文輝和鄧錫侯雖然也曾經為蔣氏賣命,卻沒有得到賞識,還被蔣氏冷落和排斥。此時他們正處於失意狀態,既看不到蔣氏的未來,也看不到自己的未來,所以打算另謀出路。

解放四川,劉文輝手握重兵,什麼因素促成其起義?

此時,我地下黨人員以及我軍將領釋放善意,不斷對劉文輝和鄧錫侯進行說服開導工作,表示不會計較他此前與我軍作戰的事。更重要的是,這時候周總理也給劉文輝去電,希望他能將四川的將領凝聚起來,配合我軍解放。這份電報對二人的起義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徹底打消了二人心中的顧慮。

當然,更重要的是此時胡宗南的到來。胡宗南手下的蔣氏嫡系軍隊,雖然與川軍同屬於國軍,卻分屬不同的派別,一直以來就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再加上此次胡宗南手下統帥著40萬嫡系軍,兩方碰撞之下,劉文輝和鄧錫侯必定要屈於胡宗南,淪為胡宗南的小弟。

解放四川,劉文輝手握重兵,什麼因素促成其起義?

兩人本就是四川當地人,自然不願意把自己費心經營的四川拱手讓給他人,也不願為爭奪地盤將自己的家鄉作為戰場。更何況,一旦開戰他們的劣勢十分明顯,不但人數上敵不過對方,還會害苦了自己的民眾,受到人民的唾棄。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重慶解放之後,蔣氏試圖把他們兩個直接挾持到臺島,防止兩人起義。經過多番糾纏之後沒能成功,就打著保護其安全的名義,把他們的親人都帶到了臺島,實際上是用家人來威脅他們。

解放四川,劉文輝手握重兵,什麼因素促成其起義?

經過反覆考量後,兩人終於決定順應民意,發動起義。他們雖然曾是軍閥,但也有愛國之心,大局之識。就這樣,劉文輝和鄧錫侯兩人帶領四川將領和部隊,共38萬人起義,另有15萬人投誠,為我軍解放四川做出了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