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揭祕滴滴和共享經濟,看起來很美好的東西,為何事與願違一地雞毛

共享經濟,前幾年如火如荼。磚家們對共享經濟的吹捧,無邊無際。


揭秘滴滴和共享經濟,看起來很美好的東西,為何事與願違一地雞毛

共享經濟的核心還是經濟

從百度百科上看,共享經濟是這麼定義的:共享經濟,一般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其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閒散物品、、醫療資源。


從這個定義上看,共享經濟是一種提升資源使用效率,環保綠色,而且符合互聯網特性的一種商業模式。所以十八屆五中全會,"共享經濟"還被列入了國家戰略。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但薛兆豐告訴我們:經濟學研究的是事與願違的規律。好心不一定能辦好事。尤其是經濟政策。經濟學家關心的是事與願違的因果規律。


在我看來,共享經濟的發展現狀就值得薛教授以及更多有良知的經濟學家來研究和診斷。


打車行業的大戰和整合,最終惠及各方了嗎?


揭秘滴滴和共享經濟,看起來很美好的東西,為何事與願違一地雞毛

滴滴打車模仿的是海外的UBER, 解決的是打車難的問題

2012年8月,快的打車在杭州上線。

2012年9月,滴滴打車在北京上線。


2013年四月,快的拿到阿里的投資,同期,滴滴拿到騰訊的投資。都是千萬美元級別的。


錢是人的膽。找到乾爹的滴滴和快的,開始了一路狂奔。進而開始比拼燒錢搶市場。曾經有很多北上廣深的小白領們天天打車上班。因為領了優惠券後,實際只要支付幾塊錢,成本低過公交。


燒錢燒到2015年,即使錢來得容易如騰訊和阿里,也對這種曠日持久的大戰吃不消。於是,在資本的推手下,雙方坐到了談判桌前,開始談合併的事情。雙方一拍即合,2015年二月,雙方宣佈合併。於是免費坐車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不但沒有了免費坐車的好事,而且滴滴還不斷漲價。很快大家發現,坐滴滴貴過出租車。還有好多乘客質疑,滴滴利用大數據殺熟,給不同人是不同價錢。本來大家認為共享經濟有助於降低社會成本,讓消費者獲益。但消費者很快發現,你面對的是一個更難對付的,更大的出租車公司而已。除了消費者抱怨,司機端也抱怨賺不到錢了。從曾經很多人合資或者貸款買車跑滴滴,到後來司機紛紛退網。這種轉變,也就是一兩年的事情。


揭秘滴滴和共享經濟,看起來很美好的東西,為何事與願違一地雞毛

圍繞多任務需求進行合理調度,是滴滴的核心算法價值所在

順風車本來是共享經濟最好的一面的體現,結果因為幾起惡性的安全事件,讓滴滴又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而2018年的樂清幼師事件,更是導致了滴滴順風車的下線。其實從事故發生率來看,滴滴的事故率跟傳統線下出租車相比,只會更低,但是因為滴滴的互聯網企業性質,加上發生事件時的冷漠態度,還有後續公關不得當,激起了網民的憤怒。相關部門也就順水推舟讓滴滴下線順風車整改。結果,一直到現在,滴滴順風車都沒能完全恢復。


揭秘滴滴和共享經濟,看起來很美好的東西,為何事與願違一地雞毛

資本的推手讓打車大戰燒錢成了必然

由於滴滴打車的口碑和對用戶粘度都不高。所以,在合併了快的之後,戰事依然不能完結。先是美團悍然闖入了這個領域,接著高德地圖挾用戶體量,也開始了打車推薦的業務,變成了一個新的類似去哪這樣的平臺。此外還有攜程在專車和機場接送方面順理成章的打劫,另外首汽約車,曹操專車等等,層出不窮的對手讓滴滴防不勝防。

揭秘滴滴和共享經濟,看起來很美好的東西,為何事與願違一地雞毛

美團進入打車領域,讓滴滴覺得被侵犯,所以有了“爾要戰,便戰”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滴滴的商業模式不具備全局互聯網效應,沒有像搜索,社交軟件那樣的天然的護城河。而滴滴又早早地露出了壟斷企業的油膩之態,服務上的黏度又不夠,所以引起很多競爭對手不斷窺覷這個市場。一直到現在,滴滴還不斷爆出鉅虧。2018年,滴滴還宣佈虧損109億。還有人算了筆賬,滴滴從成立到2018年底,六年虧了超過400億人民幣。


滴滴對2018年這個鉅虧解釋為給司機補貼超過110億。然而,公眾並不相信。因為滴滴司機也覺得深受盤剝。而打車用戶覺得滴滴高峰期加價,下雨天加價,還有大數據宰客嫌疑,費用高出出租車甚多。然而,居然還鉅虧?


對啊。我們大家也都百思不得其解。不是說共享經濟可以惠及各方嗎?為什麼消費者覺得被多收了錢

為什麼滴滴司機覺得負擔過重

為什麼出租車公司覺得被打劫了,

還有滴滴投資人還被套牢著,

而滴滴公司還持續爆出鉅虧。。。。

錢去了哪裡?這樣的共享經濟結局,我們看到漫天的雞毛飛舞。


這就是典型的事與願違。一個設想的美好結局,然而落得一地雞毛。這不是我們想要的共享經濟,也不是政府列入國家戰略的想要的結果吧。


揭秘滴滴和共享經濟,看起來很美好的東西,為何事與願違一地雞毛

圍繞著打車的大戰一直沒有結束,一是滴滴本身對用戶粘度不高,二是本來打車APP只有局部網絡效應

所以,任其野蠻發展,任其合併壟斷,任其亂定價,任其。。。。似乎,放任自流不是好方法。但政府有形的手該如何介入呢?


這樣的問題,還是留給真正的專家去回答吧。儘管有時候,專家表現得比公眾還天真和無辜。


不過,關於共享經濟,關於滴滴打車,我們還是有一些期待的。從共享經濟的定義上來看,理論上應該是這樣:


第一, 通過滴滴軟件和數據庫的匹配,能夠讓社會上閒散的一些車輛和運力參與到打車市場裡來。盤活閒置的資源,提升整體社會的效率

第二, 通過軟件基於LBS技術的調度,能夠讓出租車輛不用空跑,用軟件就近接客就可以。節約了空跑的成本

第三, 消費者可以通過軟件進行預約,然後可以清晰看到車輛情況,減少了消費者的等待時間和焦慮感。平臺派單,減少司機拒載等不良行為,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第四, 和以往大家痛恨的出租車公司抗衡,打破壟斷以及出租車公司對司機的盤剝。讓司機獲得實惠。從而提升整體出租車服務的水平,降低價格

第五, 通過互聯網的整合,提升了出租車市場的運行效率,讓各方都受益。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超骨感。


揭秘滴滴和共享經濟,看起來很美好的東西,為何事與願違一地雞毛

共享經濟的多種模型進入多種市場,UBER在海外也是陷入泥潭,也許打車市場的正確模式還未找到

我們看到幾乎每一樣都事與願違了。

儘管沒做到,但有了這樣一個理想或者理論上的樣子的存在,我們起碼知道,現狀是不合理的。我們一直在探索,去吶喊,就是希望這個社會應該回歸成本來應該的樣子,而不是一味地說:存在即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