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對有人主張嚴格遵守古詩詞格律,但現在好多音律與古時差別很大,如何認為?

清風木子號


以前學手藝一般三年,第一年就是給師父打雜,第二年才開始教本事,學徒做家務活那是標配,當然,師父會管吃喝拉撒睡,但不管泡妞泡帥。汽車進入中國後,考駕證,哪有現在這麼容易,汽車維修,先學兩年;然後跟車,幫師父加炭、加煤,至少又是一年;完成這些後,才能摸方向盤。你別不信,現在的就算是老司機,跟那個時候的駕駛員比,差別不是幾條街,新手上路就更不要提了。為什麼要這樣?因為“無規矩不成方圓”,學藝你就得這麼一步一步走過來。

古體詩詞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風就是古體詩,簡單的說,就是非格律詩,包括歌、行、吟等,騷體詩、樂府詩、古絕句,也屬於古風一類。古風除要求押韻外,其他非常自由,不拘對仗,不限篇幅,不論句式。所以,古風的特點主要有二,韻文和節奏感。對仗在古風中出現,不是格律規定,而是一種修辭手法。除用韻外,古風一般不講平仄,所以我們說通常數情況下,古風是沒有格律限制的。但高適、王維為代表的一派,就主張入律。

近體詩都是有格律要求的,所以也叫格律詩。所謂格律,就是平仄的格式和準則,也就是規矩。格律最早運用到詩詞中,在南北朝的樣子。先有五絕(五言絕句),然後是七絕(七言絕句)、五律等。到唐代,七律也成型了。早期的格律,不是句子的平仄變化,而是賦體中的對仗。賦的對仗,多是詞性上的,而不是音律上的。直到南北朝的時候,才要求遵守平仄。後來的詞、曲,同樣也是有格律要求的,不過詞曲的格律規則,比近體詩稍微複雜了一點。

至於新舊韻之爭,非常的無聊,我們只要知道一點,不論用新韻還是舊韻,在創作近體詩的時候,遵守格律是必須的。至於有人以“不因律害意”來為自己的不守規矩當說辭,不過是維護心理平衡的自圓其說,真正的問題在於作者自己筆力不逮,畢竟於近體詩來說,格律本身世沒錯的。對文字的掌控達到一定程度後,格律其實是枝節末技,稍加註意就能做到。

但不管如何選擇新舊韻,舊韻是必須要了解的,甚至要習慣去使用,不然,唐詩宋詞的韻律美,你無法去感受,比如我們讀“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斜讀xie,就感覺不出押韻來,倘若按古音讀xia,感覺就舒服多了。

詩詞的體裁很多,不習慣格律詩,可以去寫古風,甚至可以去寫現代詩,沒必要打著創新的旗號去糟古體詩詞。就好像清宮戲、穿越戲等等,隨意的篡改歷史,只能是娛樂,終究是會被歷史的長河所摒棄的。總而言之,古體詩詞,先繼承,後發展。無繼承之發展,法號亂來,無發展之繼承,法號滅絕。


往事如風馬牛


詩詞格律和今音、古音沒有任何關係。即使採用《中華新韻》體系進行詩詞創作,也依然要遵守傳統格律。

今音、古音的區別只在於平仄聲調上和音韻使用上的不同,也就是說,主張採用新韻體系者,無非就是用今音的聲韻,裝進傳統詩詞格律的舊瓶中。按中國詩詞學會的標準,雙軌並行,採用《平水韻》和《中華通韻》體系都是可行。



在歷史上,語音上的變化,並不是至當代才突然改變,而是歷代都有改變。所以自陸法言等人修訂《切韻》後,歷代都會根據語音的變化,對韻書作重新修訂,例如,唐代的《唐韻》,宋代的《廣韻》,當下我們使用的《平水韻》,也是清代重修過的《佩文韻府》版本(106韻部),是依宋末劉淵刊行的版本(107韻部)為基礎重修。

所以,在當代對韻書進行重修,以適應語音的變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相信在這點上,沒有任何人會反對。

那為什麼就《中華新韻》,有這麼多的反對聲音呢?又為什麼在專業層面,沒有多少人選用《中華新韻》體系進行創作呢?

主要原因是《中華新韻》的修訂方式的不合理,其沒有遵循歷代重修韻書的方法,而是採用一種推翻傳統的方式進行,這種重新制韻的方式,使我們在閱讀和創作上,都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我們知道,在《切韻》修訂時,陸法言等人就已經採用了非常有智慧的方式,其定音方式並非根據當時的某一口音,而是綜合南北口音,經集體討論,以最大的公約數制定,也就是說《切韻》音系,本身就是擬音音系。這種擬音方式,為歷代學者對韻書進行重新修訂提供了指引。

而事實上,自《切韻》後,歷代韻書都是以《切韻》為基礎,對變化較大的語音進行重新似音,同時對一些韻部進行修正。所以不論《唐韻》、《廣韻》還是各版《平水韻》,都是在傳承《切韻》的基礎上重修,同屬於《切韻》音系。

本來,在當代對韻書進行重修,遵循歷代的做法,在《切韻》的基礎上,對產生變化的語音,進行重作擬定,再修正一些韻部即可。這樣既能傳承傳統文化,又能適應今音,既可解決傳統詩詞的朗讀,又可解決今人的創作問題。

事實上,在當下就古詩詞的朗讀中,對變音較大的韻字和一些入聲字,人們已經採用了擬音的方式進行處理,例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在朗讀時會讀成xiá,而非普通話的標準音xié。這便屬於擬音法。

但也不知為什麼,《中華新韻》的修訂者要反傳統,弄了部不靠譜的韻書,既不方便對古詩詞朗讀,又不方便詩詞創作。這又怎能怪別人不接受呢?



在當下很多《平水韻》的支持者,並不是反對新韻。相反對既能適應今音,又能繼承傳統的新韻書無比渴望,不支持的只是《中華新韻》這種推翻傳統的制韻方式。


詩詞書院


古音演變到今天,很多發音已經改變了,文學當隨時代,死守古音那是泥古,食古不化。

學界早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中華詩詞學會早在2003年就公佈了《中華新韻》,供創作詩詞使用。

《中華新韻》以普通話讀音作為劃分韻部的依據,以《新華字典》的注音作為發音的依據,因此只要會講普通話,基本上就可以解決詩詞的平仄押韻問題。這是對於推動當代詩詞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中華詩詞學會也提出了新韻與舊韻的關係:倡古知今,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提倡使用新韻,不反對使用舊韻。

由此可見,學界早已提出瞭解決方案,這個方案兼顧了不同作者的需要。習慣於使用舊韻的可以繼續使用舊韻,使用新韻的也當大力提倡,新舊並行。這是一個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

因此,沒有必要死守古音,喜歡新韻就用新韻,喜歡舊韻就用舊韻,一點問題也沒有。筆者也一直使用舊韻,那只是習慣而已,因為筆者講粵語,粵語是保留古音的,使用古 韻更符合自己的語言習慣。

另外,我覺得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是不是有一點誤會,人家主張遵守詩詞格律,並沒有說遵守古音啊,用新韻也是屬於遵守格律的。遵守詩詞格律,還是需要的。格律關乎詩詞的音樂性,可以增強詩詞的感染力,是詩詞特有的藝術魅力,因此是不應該拋棄的。


大晟府小書僮


這是提問者沒弄懂其間內因之故。如用古

韻(平水韻、詞林正韻)押韻、古聲調平

仄,而卻用普通話去閱讀,就自然出現韻

律不符現象。這主要是這些古韻字的發音

和聲調都是古時的音調。到今天這些字的

發音和聲調已發生較大的改變,用普通話

發音和聲調去唸自然就失韻律。

但你如會古漢語,用古漢語去閱讀就沒這

種情況了。因為古韻是從古漢語總結出的

韻部書。所以這些告訴我們,用古韻押韻

自然得用古漢語聲調平仄。不僅如此,且

詩詞中每個文字的含義也得是古代漢語字

的字義。當代絕大部分用古韻寫作的作者,

只是套用了平水韻和詞林正韻兩部古韻書

中的韻和平仄聲調在寫詩詞。其實他們根

本不懂這些字在古代是什麼含義,與今天

有區別嗎?只是機械的套用了發音和聲調,

但詩詞中所用字的字義卻是現代漢語普通

話的字義。這好比是當代人穿著唐朝衣服,

挽著宋朝髮髻,套著宋人鞋帽。但你總不

能認作是唐宋人吧?可有時這個怪象給不

真正瞭解內因的人就帶來困惑不解了。這

就是題主所說的內在原因。

但當代不少用著普通話字義,套著古韻,

半瓶水的創作者不但不知其古怪不科學。

而且還到處鼓吹古韻“高級”,傳徒授業推

廣古韻,貶低新韻,這就明顯不可取了!

你自己愛好或已習慣了可以繼續,但不能

把不科學不方便的東西到處推廣獲利買名,

誤導好心想學者,貶棄科學方便而實用的

新韻。

那麼怎麼消除題主所說的怪現象呢?答案

是:“用普通話聲調字義按照古代詩詞形式創

作,押新韻”。那這樣能消除題主所說現象

嗎?當然能!因為我們學的是普通話,按

剛才所說創作出的詩詞,所用字的聲調(起

平仄作用)是照普通話,所押韻發音是照

普通話,連字義都是普通話字義。所以用

普通話閱讀當然符合韻律,且解讀詩義也

無障礙。

所以那種學著普通話,用普通話字義卻押

著古韻和古聲調平仄,或古今聲調混用讓

今天的普通話閱讀產生種種障礙的“古韻押

法”是沒有發展前景的,也是未來必被淘汰

的。

☞總之:當代人學寫古典詩詞,用普通話字

義、聲調(平仄)、押新韻;參考古詩詞

語句和結構形式,一定沒錯!這樣只要有

普通話基礎的人稍一學,就能學個大概,

只要你稍加努力就能成為一個古典詩詞的

創作者。有一個高雅的愛好,遠離低俗趣

味。讓詩詞激勵你的人生,排解你世俗生

活中的痛苦煩惱,使自己變得豁達。讓詩

詞化作你的精神力量渡過你人生中的低潮

和平庸無味的漫長人生.......

(詩詞好比一個高雅有益無界別的“信仰”)





鬍子風詩詞


詩經與古風沒有格律一說,誰能說詩經與古風沒有韻律感?

大風起兮雲飛揚!合那家的格律?誰敢說不是好詩?不是合格律才有韻律,韻律也不是格律!古時的韻律是五聲的,是宮商角徵羽!現在呢?現在是哆來咪發索拉西是七聲!為什麼是七聲?因為五聲太和諧了!加進兩點半音豐富音節,這個世界不是都是和諧,和諧不是藝術,只有和諧與不和諧交織一起才是藝術!

前人弄出來個格律無非就是按格律寫詩可以寫出符合古人韻律的詩歌來!並不符合格律的也不一定不符合古人的韻律!我們不是古人,我們的韻律不是古人的韻律,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按古人的韻律去寫現在的詩詞呢?更何況古人的音律事實證明並不先進啊?

古董們!回家學習一下,不光是詩詞的知識,你們還要學點音樂知識,你說你懂格律,我還說你不滿半瓶呢!


一笑貫長天


這個問題還真是值得討論的問題!古詩詞格律是從過去傳下來的,沒有人胡亂來過。我認為寫詩是一件好事,人人都可以寫,按格律寫,或自由寫都行誰也擋不住。但是,你如果寫一首詩,根本不符合格律韻律,非要寫上格律詞牌名稱,那就大錯而特錯了!因為詞牌格律都是固定模式。換句話說那是古人創作的一種固定模式,為後人填詞添字而製作的固定格局。你如果不按格律韻律來寫,那則不是此格此律此韻。你非要寫上人家的格律韻律名稱,那隻能說你不懂詩詞的局外人張冠李戴罷了,只能給人留下笑柄,誰也沒辦法。因為格律和韻律的律是什麼意思你懂得,那就象數學裡面的定理、定律推論一樣。那是被千百人驗證過的真理,不能否認和破壞,否則就不能稱是律了!律也是法,法也是律!這就象你待在中國,想成為中國人必須遵守中國的一切法律條文才是中國人;想成為美國人,必須遵守美國的法律才能加入美國的國籍。否則是違法的!詩詞的格律是別人的創作東西,我們無權纂改,只能遵從!


桑天永


詩詞的“文筆內容”是核心,是詩人“靈魂”的表達,脫離了精神內容,單獨談格律是本末倒置的。

格律詩之所以成為格律詩,是因其有相關的格律規則要遵循,但這個規律是靈活的,而不是死板的,包括平仄的應用也是如此。

我們讀詩是今人在讀詩,要符合今天的人的時代背景,讀音雖然變化,但韻律其實不會變化。

我們用詩聖的幾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格律詩平仄方面

以《杜詩詳註》為基礎,杜甫七言詩共183 首。在這 183 首詩中,符合字數合律、對仗合律、及用韻合律的詩一共有 152 首。剩下31首詩都有一聯及以上拗,甚至全篇皆拗。你看連杜甫的詩都有近20%的是不合律的,後人就應該明白這個問題,對於詩來言,內容和思想表達才是關鍵。

音律方面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比如這裡的“白”字,“白”在古音中是“入聲”字,讀音接近於現代普通話中的(bó)。但今天的人讀(bái)並不影響詩詞的音律和節奏,更不會影響詩詞的意思。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這裡的斜字的讀音在小學課本里面,從(xiá)變成了(xié),雖然不押韻了,但並不會改變字面和詩意的理解。


今天的普通話已經沒有入聲字了,但對於我們閱讀理解唐詩宋詞並沒有大的影響,或者說基本沒有影響。只有極個別的入聲字會在音律上不通,但這又如何呢?那可是千年前的作品。


雲隱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先有前提,就是創作詩詞。什麼詩?如果是近體詩,那遵守格律是必然要求。格律是區分近體和古體的唯一特徵。沒有格律就不能叫近體。如果作品不標以“七絕”“五律”之類名稱,那麼就不需要遵守格律。這就是是非問題。

如果創作的是詞,同樣道理,一定要標以《西江月》《點絳唇》之類的詞牌名,那就請依照詞譜或範詞創作,否則就是“不靠譜”。不按詞譜或範詞創作的詞有兩類:一類叫“自度曲”,但自度曲要自己編曲。這名稱就說明了“自己編的曲子和詞”。代表人物中有姜夔這樣的音樂和文學造詣皆高的大家。另一類,卻是上不得檯面的附庸風雅者。比如《敦煌曲子詞》,但《敦煌曲子詞》不留作者姓名。

再回答“音律與古時差別很大”這一個命題。“音律”是音的計量單位,也就是我們俗話中的“音高、音地”,是樂理內容。傳統的有“五音十二律”,是在一個自然八度中分出的和諧相生的、音程非等距的十二個音,有八十四個調式。一直沿用至今,並且東西方一樣。特別是絃樂器只能使用這套標準。現代常用的還有“十二平均律”,中國是明代朱載堉發明的,西方的發明者是巴赫。“十二平均律”一般用在鋼琴之類的鍵盤樂器和現代電子樂器上。

瞭解了這個定義以後,估計題主問的不是這個。

那麼題主問的估計是“音韻”,我們用的音韻體系是由206個韻部、36個聲母、四個聲調組成的漢語音韻體系。普通話、吳語、粵語等等方言都在這個體系下。這個體系是研究漢語歷史演變規律以及各地方言的互動關係的基礎架構。

在對古人經典詩詞的欣賞學習中,我們用到的也是由206個韻部的《廣韻》簡化合並來的106個韻部的《禮部韻略》,《禮部韻略》這部韻書在清代叫《佩文詩韻》,也就是俗稱的《平水韻》。

這就是學習詩詞我們選擇《平水韻》的道理。除非,是不學習而想“會”。


兩晉閒人


不敢苟同,但也不反對。古詩詞是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經典,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燦爛輝煌,今天的我們應該好好的繼承和發揚。至於現代人如何去寫詩詞,我有以下幾點理解:

一是我們應當把握好變與不變。我認為古人已總結好的平仄格律應當不變,因為無論語言如何發展變化,從漢語發音上講,自古至今都有平仄的存在。但是韻律應當與時俱進,隨著漢語語音的發展變化,押韻的韻部應當調整,因為現代的漢字讀音畢竟和以前不同。詩詞是為人服務的,人不能當詩詞的奴隸,就像金錢是給人使用的一樣,人不能做金錢的奴隸。所以我主張,創作詩詞不能押古韻,應當按現代的發音押韻。至於平水韻、詞林正韻、中原音韻,有人願意使用,應當允許存在。但不能作為主流。

二是用古韻作詩者和用現代韻作詩者應當互相尊重。現在,網絡詩歌作者不少,用古韻和現代韻寫作的都大有人在,有時互相爭論,各執一詞,應當鼓勵,百家爭鳴,有利於詩詞的發展、壯大。但是有一部分人互相攻擊就不應該了,大家都是詩詞愛好者,應當為我國當代的詩詞發展共同努力。

三是國家權威部門儘快拿出新詩韻。新詩韻應當為大多數人認可,新詩韻作為當代作詩必須遵循的國家標準,就像平水韻、詞林正韻、中原音韻一樣起到規範作用,以便作詩的人有韻可依。新詩韻應當作為寫詩的主流。


看著是風景6


現在的詩人不少,是好事。只有在百花齊放過程中,才可能湧現出真正精品。有人偏好格律詩,有人偏好自由詩等,都是無可厚非的。不能用己之所好,貶斥人之所好。應該是相互理解包容,共同發展。

至於想要嚴格遵守格律寫詩的人,確實面對古今音律差異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出版了有關音律方面的書。這個問題似乎已經解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